這是我們講述的第966位真人的故事
我叫曾憲明@養鵝明哥,30年前,我初中畢業就主動放棄讀書,差點被父母逐出家門。為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獨自賺下第一筆錢創業,并堅持至今。
如今,46歲的我已不再年輕。我常常忘記了年齡,覺得自己依舊如同30年前的那個少年一樣,熱愛着這個世界,熱愛着我所做的事情。
(我和我養的鵝)
1977年,我出生在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石角鎮,家裡有五口人,我是家裡的長子,還有弟弟和妹妹。
70年代的廣東農村,和其它地方一樣貧窮。那時候,我家裡條件并不好,但父母勤勞踏實,一邊種地,一邊養一些雞和鵝,換一些收入來供我們姊妹讀書。
從小,我就幫忙照看家裡的小雞和小鵝,看着它們一點點長大,賣掉一批大的,再買一批小的,循環往複。
時間久了,我對小雞和小鵝的習性非常了解,同時也覺得養它們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雖然它們隻是食物鍊末端的一份子,但也有機靈活潑、淘氣可愛的一面。
(小時候的清遠汽車站)
每次放學後,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它們中間,給它們喂食,看它們。
1993年,我初中畢業了。因為學習成績一般,無論說什麼,我也不想再去讀書了。
父母非常生氣,他們一心希望我讀書成才,我卻堅持辍學,回家養鵝。憤怒的父親警告我說:“不上學就出去打工,别想着在家裡呆着,家裡沒有你的地方!”
父親氣得對我不理不睬,還斷了我的生活費。養殖業,在農村是最辛苦、最落後的,父親是不想讓我再受苦,但16歲的我,并不理解。
(家鄉城市廣場前身)
我身無分文,又不想出去打工,父親也拒絕讓我幫忙。我隻好自己想辦法賺錢,并鐵了心要養鵝。
那個時候,我老家那裡有一種鳥叫“禾花雀”,在80年代,一度泛濫成災。每年農曆八月到九月底的晚稻季節,大群的禾花雀就鋪天蓋地地過來覓食,村民都十分痛恨。
而在佛山,卻将禾花雀推崇為“天上人參”。1992年,佛山還舉辦了首屆“禾花雀美食節”,禾花雀是美食節上的頭号招牌。
(曾經鋪天蓋地的禾花雀)
當時,有很多城裡的飯店到鄉下采購。在行情好的時候,一隻能賣30元,于是我就捉雀鳥賣錢。因為年輕,精力旺盛,身體靈活,我很快就成了捉雀鳥高手。一年下來,我悄悄地攢了1萬塊錢。
有了這1萬元,我開心地向父母宣布,我有啟動資金了,要自己養鵝。
父母見我如此執拗,終于接受了我不再讀書這個事實。我租了一個小場地,買了200多隻小鵝苗,還有飼料之類的,把它們養大之後賣掉,賺的錢再去買鵝苗。
(我養的20多天的鵝苗)
這樣過了一兩年,因為養殖規模小,我賺的錢也不多。我姑父看到我這麼堅持和熱愛,就拿出錢來幫我。他給了我一筆資金,讓我買了3000隻鵝,等賣掉後再分成,我每次都能分到兩三千元左右。
到1998年,市場漸漸好了起來,父親養殖規模已經達到了3000多隻。此外,他還承包了魚塘。一方面,他實在是忙不過來;另一方面,父子終究是父子,我這些年的努力他也看在眼裡,終于讓我和他一起做了。
由于行情不穩定,賺錢也是時多時少。不過,從那時開始,我逐漸對行情有了一定掌握,對鵝的習性越來越了解。我家養的鵝幾乎很少生病,長得也肥肥壯壯的。
(打包發貨)
2000年,經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當時,她在東莞一家服裝廠打工。因為都是農村的孩子,都比較能吃苦,相處一年多之後,我們就結婚了。
婚後,我覺得自己應該獨立了,過日子還是應該靠自己。于是,我就又開始獨立養鵝,有了妻子的幫助,我就更有信心了。
2001年,我們女兒出生了。孩子的到來,讓我覺得責任更重了。我倆一步一步努力擴大規模,到2005年,在家鄉石角鎮基塘嶺附近,我們有了兩個場地,一個養鵝,一個養雞。
(清遠500多平的舊棚)
那年冬天,我一個人在山腳下看鵝場,妻子和女兒就在路邊的池塘守護着另外一個雞場。那時候,農村冬天都是用柴火煮飯,吃過晚飯後,我離開了,妻子則和女兒在屋裡睡下了。沒想到,一場災難發生了。
因為冬季幹燥,晚上又刮起了風,做飯後火爐沒有徹底熄滅,柴爐火苗死灰複燃,火勢借着大風瞬間就把鵝棚包圍了!
等到妻子發覺,屋子已經成為了火場。她抱着女兒跌跌撞撞從火焰中逃出來後,立刻就不省人事了。
(妻子在幫我賣鵝)
這場無情的大火,不僅燒毀了鵝棚,我妻子全身燒傷面積更是高達70%。在醫院經過2個多月的搶救,終于從死神手上奪回了妻子的生命。
好在女兒隻是手上受了一些輕傷,妻子則面臨植皮手術,以及術後修複、保養等高昂的醫療費用。
這是我人生中的至暗時刻,看到病床上疼痛受苦,纏滿繃帶的妻子,和醫院每天滾滾而來的醫療費用單,我原本幸福但不富裕的小家庭,瞬間崩塌了。
(鵝棚可以壞,生活還要繼續)
“人間自有真情在”,就在我一籌莫展之時,父老鄉親和好心人,以及我女兒的學校等都紛紛慷慨解囊,組織捐款,大家紛紛伸出援手,50元、100元、200元、1000元……短短幾天,為我捐了6萬多。
我又借了10多萬元,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終于把妻子接回了家。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但是真正的英雄,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郭沫若說:“鳳凰每500年自焚為灰燼,再從灰燼中浴火重生,循環不已,成為永生。”
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練後,我們也應該以更美好的軀體重生。
(我的魚塘)
一身債務的我别無選擇,唯有自強。照顧好妻子和女兒的同時,我收拾好燒毀的鵝棚,再次重整旗鼓,借錢發展養鵝事業。
遭此劫難後,嶽父嶽母心疼我們一家,借給了我們2萬塊錢,我再次從300隻鵝苗起步,一步一個腳印的養鵝,還債,擴大鵝棚和數量。
同時,我還承包了20多畝的魚塘,一邊養鵝,一邊養魚。魚塘旁邊有十幾畝田地,原塘主看我肯幹,又遭遇不幸,就把那十幾畝田地免費給我種了。
(佛山的魚塘)
那三年,妻子需要慢慢恢複和養傷,我一個人幹了所有的重體力勞動,種田、養魚、養鵝,隻有一個目标,就是盡快還清債務。
終于在2008年,不到3年時間,我把數十萬的債務全部還清,而且養鵝的數量從原來的300隻,達到了3000多隻。
經過這幾年的治療和保養,妻子也基本恢複了。但因為燒傷以及後期治療,影響了生育功能。身體養好之後,妻子一心要為我生個兒子,但一直不能懷孕,我們又開始了漫長的求醫。
(我平時開三輪車去幹活)
從2008年到2011年,我們跑遍了廣州所有大醫院的生殖科門診,幾乎每月都要去兩三次。那幾年,我還是賺了一點錢的,手上的流動資金就有十多萬。
不過,尋醫問藥花費是很大的,為了懷孕,我們看病就花去了近十萬元。
終于在2010年,我妻子懷孕了,并在2011年生下了我們的兒子。
在農村,生兒子是一件大喜事。為了歡迎這個新生命的到來,也為了感謝妻子,我花了十幾萬買了人生的第一部汽車,從此告别了三輪車,生活也更加方便了。
(我人生的第一輛車)
沒開心多久,就發現兒子體質比較差,3歲之前,孩子就經常感冒發燒,動不動就肺炎、支氣管炎。我最害怕的是不在家的時候,半夜的電話響。
那幾年,兒子每年都要入院兩次,廣州大醫院三五天也要去一次,也一定要找專科主任才能看好。最後,兒科主任對我們熟悉的好像鄰居一般,直到孩子3歲以後,體質才慢慢好起來。
那幾年頻頻跑醫院,賺的錢大部分都花在了治療費、路費、藥費上。2013年,全廣東省流行禽流感,我身邊好多鵝場都感染了,我的鵝也沒能幸免。
(我帶兒子逛公園)
當時,我養着3000多隻鵝,從第一天發現就趕快治療,到第五天已經死亡過半了。花了幾千元的治療費,那一批還是虧了五萬多。
同時,2013年魚塘場地到期,需要重新投标,禽流感導緻的鵝場虧損還沒緩過來,孩子又頻頻住院,那一年真是心力交瘁,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每當這時候,我就想起16歲的時候,為了堅持養鵝,自己所下的決心,咬咬牙又堅持了下來。
2014年禽流感還在流行,獸醫一直幫助并鼓勵我。那時候,我已經沒有資金了,隻好去貸款。好在趕上了一波行情,我把之前虧損的錢都賺了回來,魚塘場地也有了資金重新投入,我才又一次起死回生了。
(養了100多天的清遠烏鬃鵝)
妻子身體康複之後,我們兩個人一起打理鵝場。那時候,我差不多也有十多年的養殖經驗了。憑着一份熱愛,我不斷總結經驗,緊跟行情,學習技術,鵝的成活率和品質進一步提高,每年能養12批以上。
行情好的年份,我每年都能有二三十萬元的盈餘。即使在行情不好的時候,我也能做到少虧錢或者不虧錢。
2017年,我重新蓋了一套房子,一共兩層半,面積有300多平米。那幾年,我感覺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生活也重新明媚起來。
苦難沒有把我打倒,我終于憑借自己的努力,用一手爛牌翻盤了人生。
(我帶女兒和村裡的孩子們拔秧苗)
2018年,老家的地和魚塘被征收了,政府補貼了一筆錢,之後我開始尋覓新的養殖基地。經過調研和考察,我選定了佛山的一個37畝的魚塘,并擴大了投資。2021年6月,我正式開始在佛山發展。
疫情之下,這幾年的市場并不好做,但我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敏銳的市場感知能力,在大家都說困難的時候,迎頭而上,僅僅2021年下半年,就賺了30多萬元。
最近幾年,我開始接觸并學習短視頻,把我的養殖經驗分享出去,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關注,并留言咨詢。我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每個人都像老朋友一樣。
(給網友講解養鵝技術)
回想過去,30年來,我堅守了自己的内心,并把畢生的熱情投入到了熱愛的事業當中去。盡管上天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我,一次又一次把我打入人生的低谷,但我都沒有屈服于命運,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堅韌和執着爬了起來。
時至今日,兒女健康成長,妻子也平平安安,我這個小家庭,在浴火重生之後,過上了小康生活,回歸了甯靜與幸福。
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也感謝我心中的熱愛。30年前,我選擇了養鵝,今後的30年,我還會不遺餘力把養鵝這份事業做好。
(我和孩子在老家的巷子裡)
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唯有熱愛,方可抵禦歲月漫長;唯有熱愛,方可不畏世間無常。在生命的兩旁,随時撒種,随時開花,披荊斬棘,莫說悲涼。
我堅信,走完必須走的路,上天定會打開通往幸福的窗。
【口述:曾憲明】
【編輯:艾米】
我們不能走過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别人真實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真實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真實的故事,請關注我們吧!@真實人物采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