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節水跑出農業灌溉加速度?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波2月28日一大早,獲嘉縣位莊鄉新村,李喜亮掏出手機,打開智慧農業小程序,輕輕一點,3套固定式噴灌設備噴出水花,200畝小麥喝上了“返青水”,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高效節水跑出農業灌溉加速度?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波
2月28日一大早,獲嘉縣位莊鄉新村,李喜亮掏出手機,打開智慧農業小程序,輕輕一點,3套固定式噴灌設備噴出水花,200畝小麥喝上了“返青水”。
李喜亮是獲嘉縣好收成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和土地打交道,澆水施肥一度是他最“急難愁盼”的問題。
為啥?傳統的灌溉方式輪灌周期長、用工成本高、施肥不科學、生産效益低。
李喜亮坦言,傳統大水漫灌一畝地需要70立方米水,噴灌隻需30立方米水,一年需要澆6至8次水,噴灌比大水漫灌一畝地一年可節水200多立方米。傳統的施肥方式是先撒肥料再漫灌,肥料經過風吹日曬要損失20%,水肥一體化後,肥随水走,肥料利用率高。
高效節水方式在省水省肥的同時還省工。“200畝地,3套噴灌設備3天就能澆完,打開手機就能澆,基本不費人工。以前需要3個人澆半個月,不算電費,澆一遍水僅人工支出都得5000多元。”李喜亮說。
固定式噴灌隻是獲嘉縣工程節水技術的一種模式。李喜亮的另一塊200畝麥田用上了低壓微噴灌技術。
青青麥田裡,一條條黑色的微噴帶十分顯眼,微噴帶上布滿針眼狀的小孔,在壓力的作用下噴出半米高的水霧,在陽光的照耀下映出一道彩虹。
“微噴灌除了省水省肥省工外,最大的好處是投資少、見效快、可複制、好推廣。”同行的獲嘉縣土肥站站長王慶安說,機械化作業容易損傷固定式噴灌設備,維修成本高,而微噴帶一畝地投資300元,可循環使用6季。
而且,與常規畦灌施肥相比,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由于沒有水溝和田畦,可以平均多種百分之六面積的當季作物,相當于增加了耕地資源。
“豐收靠人不靠天,地裡有帶就高産!”這是獲嘉縣利農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傑偉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的“帶”就是糧食作物實施水肥一體化的滴灌帶。麥田裡間隔60厘米的一道道滴灌帶,給周傑偉承包的1000多畝土地帶來了農事管理的便利。
廣袤麥田裡不見一個人,灌溉正“悄悄”進行,水珠通過滴灌帶上的小孔直達小麥根部。“先滴清水5個小時,土壤表層濕潤了,再将肥料通過水肥一體化配比肥水,肥水滴2個小時。”周傑偉表示,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原來一季一畝地底肥和追肥需要75公斤肥料,現在60公斤肥料就夠了,起到了化肥減量增效的作用。
高效節水、化肥減量,農業增産增效。“同樣的地塊,同樣的種子,2019年之前用的是大水漫灌,小麥畝産隻有八九百斤,2019年之後通過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畝産穩定在1300斤左右。”有了好技術的加持,周傑偉今年準備再流轉1000畝土地。
在李喜亮、周傑偉等種糧大戶的示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家庭農場開始“嘗鮮”,獲嘉縣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已發展到4萬多畝。
遙控一按,滴灌帶開始汩汩冒水,小麥吃上了“營養餐”,獲嘉縣照鏡鎮沈莊村種田“老把式”沈增成今年第一次用上了滴灌。“躺在家裡把地澆,澆得快澆得勻還省力,咱老農民也要接受新技術。”沈增成笑着說。
記者手記
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和肥對糧食增産至關重要。
我國水資源總量短缺,時空地域分布不均。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模式,有助于農業降本增效,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同時在農業生産種植、植保和收獲高度機械化的今天,補上灌溉的短闆,有助于便利農事管理,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成高标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務,重點補上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等短闆,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獲嘉縣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全部耕地面積的比例還不到十分之一,推廣高效節水技術還有較大潛力。采訪中,種糧大戶與合作社負責人建議,如果種糧食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國家能給予專項支持,将有助于該技術的推廣利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