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53歲離世

53歲離世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17 12:35:37

  “魯迅在與農村社會的實際接觸中,結識了很多的小朋友,并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同魯迅最要好的,就要數章閏土了。”

  魯迅三弟周建人曾這般說道。

  在《故鄉》中,魯迅用動人的筆觸展現了一個“辛苦麻木”的舊時代農民形象——閏土。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壓迫,使得閏土苦得“像一個木偶人”。

  魯迅借閏土向時代鳴不平,将舊社會的凄風苦雨“冷酷”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數千年的封建禮教,從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完全地摧毀了以閏土為代表的廣大的貧苦農民。

  時代的一粒塵,落在他們身上,就恍若一座山那麼重。

  最終,閏土隻能在貧苦與病痛中告别人世,似有不甘,也似有解脫。

  在《故鄉》的末尾,魯迅不曾放棄希望。

  他寫道:以閏土為代表的貧苦農民,他們的下一代應該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而魯迅的夢想,最終照進現實,他和閏土之間的友誼,由自己的兒子周海嬰和閏土的孫子章貴接續下去。

  那麼,閏土的後人走進了怎樣的“新生活”?魯迅和閏土又有怎樣的淵源呢?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

  (刺猹的閏土)

  一、魯迅紀念館副館長——章貴 在魯迅的《故鄉》中,閏土因病而死。他的大兒子章啟生肩負起了照顧一家人的重擔。

  然而,造化弄人。

  在章啟生三十多歲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奪走了他的性命,留下了一個不滿三歲的兒子——章貴。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2)

  (章貴)

  章貴起初也想讀書上學,但是,每當同伴抱怨“校方督促速繳學費”之時,章貴的愁苦之情便油然而生,萦繞在心頭揮之不去。

  章貴在父親去世後,被寄養在同樣貧寒的叔叔家。

  正如他與同學所袒露的那樣:

  “我的家庭真是清貧到了極點,我的叔叔,雖然多多少少的有點收入,但是隻能夠供家,我讀書實在沒辦法,不過,他很喜歡我讀書。他想拼命的為我湊,奈何小本經營的生意折了本,學膳等費實在沒辦法了。”

  上學讀書的希望已然破滅,章貴隻能幫别人種地、放牛來補貼家用。

  就當章貴感覺生活無望,準備做一輩子長工時,紹興市政府突然找到了他。

  原來,當地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特意修建了一座魯迅紀念館。

  而祖輩和魯迅淵源深厚的章貴被當地政府相中,機緣巧合之下,章貴竟然得到了一份紀念館的工作。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3)

  (紹興魯迅紀念館)

  章貴感覺這是“天賜良機”,但是也有着自己的隐憂,他頗為擔心地表示:

  “我并不識字呀!”

  工作人員則是笑着說:

  “這不打緊,主要是能和魯迅先生淵源深厚的,除了您之外,那是沒幾個呐!”

  話雖如此,章貴自己對于自己的水平卻是心知肚明。

  為了能配得上自己的職位,章貴決定努力學習。

  他翻閱典籍,了解章家與魯迅的淵源,他還想紀念館裡的工作人眼讨教該如何解讀魯迅的作品。

  日複一日,章貴積攢了大量的筆記。

  在學習筆記的扉頁上,章貴用鋼筆寫下了兩所名校的校訓:哈佛大學的“讓真理與你為友”和耶魯大學的“真理和光明”。

  這體現了章貴思想的覺醒和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和求是精神。

  在明确的學習目标與濃厚的學習興趣之下,章貴具有強烈地學習知識的渴望,并通過在學習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

  漸漸地,章貴還當上了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4)

  (周海嬰)

  更讓章貴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和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建立了良好的友誼。

  1976年,正是魯迅逝世40周年,周海嬰邀請章貴一道前往日本;

  回國後,兩人還去上海小住。

  章貴後來回憶說:

  “當時因為他年紀比我大,他好像是個大哥哥一樣照顧小弟弟,有時候過馬路的時候他拉着我走,怕我撞到車上去了。”

  酷愛攝影的周海嬰還拍了大量的照片,已是中年的兩人活脫脫地像是一對愛嬉鬧的頑童。

  分别之後,兩人還常常寫信聯系。

  周海嬰對章貴的一手好字贊不絕口,而章貴則是驚歎周海嬰的文風不弱于魯迅。

  章貴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表示:

  “也可能是遺傳因子的關系,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魯迅先生的影子。他的耿直,他的直言、敢說敢言,有所作為。”

  在紀念館工作的日子裡,章貴還緻力于将魯迅的作品進一步推廣。

  在章貴看來,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其地位和影響都是毋庸置疑的,而其作品應自然而然地成為中國文學的瑰寶。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5)

  章貴奔走在魯迅紀念館和人教社、高教社等各大出版社之間,希望将魯迅的作品發揚光大。

  在各方的努力下,魯迅作品多次被列入各式語文教材之中,成為語文教育的“寵兒”。

  時至今日,即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随着時代的要求不斷革新,魯迅作品還是一次次地經受住了改革的浪潮,依舊萬古長青。

  章貴表示:

  “這是因為魯迅作品的價值性和前瞻性都是他人無可比拟的”,言語之中滿含自豪。

  後來,章貴還在紀念館裡開辦學堂。第一講的内容,便是《阿長與山海經》。

  章貴認為,隻有解讀者“将深情帶入其中”,才能幫助讀者理解魯迅作品的内涵。

  在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魯迅用了大量筆墨描寫阿長的讨厭之處,章貴便将貶義詞作為誦讀的重點。

  抑揚頓挫的朗讀,使得衆人能夠感受到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情感,同時也體會到了魯迅獨特的幽默風格。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6)

  (魯迅)

  此文的點睛之筆,在于文末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在魯迅紀念館中章貴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完美地把自己帶入其中。

  在這句話的前半部分,他采取相對沉郁的語氣;在後半部分,則是賦予文字充分的爆發力。

  當誦讀到最末一句時,章貴表示,他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充盈着豐富的感情,所有參觀者都沉浸在了他的朗讀之中。

  他追求的瞬間震撼就在那一刻産生了。

  最後,章貴用《故鄉》的結尾告别參觀者:願各位都能過上祖輩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言罷,章貴便是轉身離去,似乎萬千的思緒在他的心頭翻湧,章家與魯迅的種種再一次湧上心間。

  事實上,在平日裡,他最喜歡介紹的,便是自己的父親——魯迅筆下的“閏土”。

  二、魯迅與章福慶 閏土姓章,因為在閏月出生,又“五行缺土”,因而被喚作“閏土”。

  他比魯迅年長兩歲,家住紹興城外不遠處的杜浦村,因為曹娥江離着村子十分的近,紹興城裡的人便将杜浦村稱為“海邊”。

  倘若想要詳細地了解閏土和魯迅的友誼,還要從閏土的父親章福慶談起。

  章福慶家境貧寒,僅靠着兩畝沙地過活,即使是終年勞碌,卻是溫飽都難以滿足。

  迫于生計所需,他便來魯迅家裡做“短工”——在春種秋收的季節幫周家料理瑣事。過年過節的時候,章福慶同樣會去幫着周家收租、曬谷。

  他工作的地方就在魯迅筆下的百草園,農忙的時候,章福慶會一直住在百草園的平房裡。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7)

  (魯迅故居)

  在魯迅看來,章福慶心靈手巧,是個制作竹蔑的好手。

  每次當“短工”的時候,章福慶都會耐心地把破損的舊竹篾修補好。

  他将新鮮的毛竹劈開,用大刀砍成薄薄的蔑片,然後細心地抽去爛掉的竹篾,再把新的竹篾補上。

  盡管工藝繁雜,但是章福慶卻是得心應手,有條不紊。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8)

  (魯迅)

  年幼的魯迅時常會觀察章福慶制作竹篾的過程,看着他那“出神入化的技藝”而陶醉。

  如今,紹興魯迅紀念館中還收藏着章福慶當年編織的工藝品,提合、飯罩都是做工精緻。

  章福慶的曬谷本領同樣讓魯迅驚歎不已,每當他曬谷的時候,魯迅都會安靜地站在百草園裡,細細觀察着章福慶的每一個動作。

  有時候,魯迅看的手癢癢了,還會在章福慶的指導下篩上兩下。

  魯迅雖然貴為周家少爺,但是對章福慶卻是充滿着敬意,他對這位終日勞作的貧苦農民沒有絲毫的不屑,反而是經常稱呼他為“慶叔”。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9)

  等到了下雪天,章福慶手裡的活計便是少了起來,他便會教魯迅捕鳥。

  每逢冬季,皚皚白雪便會覆蓋着整個百草園。

  章福慶通常會掃出一塊空地,用短棒将一個大竹匾支撐起來,下面撒滿密密麻麻的谷粒,短棒上系着一根長長的繩子。

  章福慶帶着魯迅躲在遠處,當鳥兒落到竹匾下面吃谷子的時候,便猛地将手裡的繩子一拉,躲閃不及的鳥雀就會被罩住了。

  魯迅對于這項活動非常感興趣,尤其喜歡白頰的“張飛鳥”。他單獨捕過好幾次,但是大都失敗了。

  年幼的魯迅好奇地向章福慶請教原因,章福慶則是一臉慈祥地說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在閑談中,魯迅從章福慶的口中得知,章福慶有一個名叫閏土的兒子,同樣是個捕鳥高手。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0)

  得知這一消息的魯迅分外激動,十分渴望能見到章福慶口中的“閏土”,但是一直沒有機會。

  1893年的農曆除夕,魯迅的曾祖母溘然辭世,當年,還恰逢九世祖“佩公祭”的值年,祖像、供品和祭器全都被擺在了大書房裡。

  由于“過新年”、“辦喪事”、“值年祭” 這三件大事撞在了一起,因而周家上上下下分外忙碌,登門拜訪的客人也是絡繹不絕。

  為了看管好祭器,防止被人偷去,章福慶向魯迅的父親推薦自己的兒子閏土,希望讓他來看官祭器。

  在得到了魯迅父親的首肯之後,閏土來到了周家,魯迅也終于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好友。

  二、魯迅與閏土 夕陽西下,魯迅從書房飛奔出去,跑向廚房,因為閏土就在那裡幫忙。

  閏土生得頗為俊俏,圓臉紫紫的,一頂小小的氈帽戴在頭頂上,頸上還套着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1)

  (魯迅與閏土)

  魯迅寫道:

  “這是因為他父親很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了願,用銀項圈将他套住。”

  閏土雖然有些怕生,在别人面前顯得有些嬌羞,但是在魯迅面前則是無話不說,頗為自在。

  僅僅不到半天的時間,兩個人就十分熟絡了,親切地以“哥弟”相稱。

  閑暇的時候,魯迅陪着閏土去百草園玩耍;稍微忙碌一些,兩個人便會一起看管祭器,湊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聊着自己知道的趣事。

  很快地,魯迅便是發覺,自己這位好朋友的肚子中裝滿了稀奇古怪的趣事:稻雞、角雞、勃鴿、藍背這些鳥雀的名字是魯迅第一次知道。還有什麼鬼見怕呀,觀音手呀,都是魯迅聞所未聞的新鮮事物。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2)

  (魯迅與閏土)

  閏土告訴魯迅,夏日的夜晚,他會在一望無際的西瓜地裡舉叉刺猹。

  當潮汛要來時,海邊有許多長着青蛙似的兩個腳的跳魚兒……

  時光在悄悄流逝,轉瞬間正月已經過去了,而閏土自然也要回家去了。

  傷心的魯迅急得大哭,閏土也躲在廚房裡不肯出門,這對“哥弟”難舍難分,但最終還是依依惜别。

  兩人分别後,閏土還托他父親給魯迅送去了“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魯迅也曾送給閏土幾次東西。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3)

  (日本教科書中的魯迅故鄉)

  魯迅即使是周家少爺,但是他和閏土一樣都是在農民的沃土中成長起來的,“在兒童時代就混進了野孩子的群裡,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氣。”

  在此之後,閏土時常陪同他的父親去周家搬運草灰,當作施肥的肥料,而魯迅則是前往南京求學,極少回家,所以兩人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

  1900年的春節,閏土去紹興城拜訪周家上下,魯迅也從金陵回家休息,分别多年的兩人終于重逢。

  在周家,魯迅和閏土兩人熱絡地聊着天,魯迅還熱情地想要留着閏土多住幾天。

  此時魯迅早已在西化思想的洗禮下不斷前進。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4)

  (魯迅故鄉)

  閏土則是早已成家立業,但由于是包辦婚姻,閏土過得并不幸福,他的心中暗戀着别人。

  迫于封建禮教的壓迫,閏土隻能默默忍受着這一切,猶豫不決的閏土陷入了思想的角鬥中,分外痛苦。

  正月初六那天,魯迅和閏土兩人同遊塔山。翌日,兩人再度出遊,逛到了大江橋。

  當閏土看到“陶二峰測字攤”後,内心的苦悶再度被勾了起來,在攤上占蔔兇吉,結果得到的都是“混沌乾坤,陰陽搭歌”之類的讕言。

  經驗老道的陶二峰一眼看穿了閏土神清的變化,竟是陡然擡高了聲調,厲聲喝道:“勿可着鬼介着!”

  閏土一聽猶如五雷轟頂,神色萎靡不振。魯迅則是頗感好笑,還學着陶二峰的話來取笑閏土。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5)

  後來,魯迅對這件事情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壓在閏土身上的不僅僅是貧困,還有幾千年來封建思想的殘害,這完全地扭曲了閏土的性格,把他從一個翩翩少年折磨成了一個愚昧麻木的青年。

  魯迅《故鄉》的結尾提出自己的朦胧希望時,曾感慨地說: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麼?隻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此次分别之後,兩人久未相見。

  盡管魯迅和閏土是兒時的好友,但是兩人長大後相隔異鄉,見面的機會屈指可數,滿打滿算不過一手之數。

  三、被生活壓垮的中年閏土 1921年1月,魯迅正式開始創作自己的小說《故鄉》,正是因為在故鄉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回憶,魯迅的文筆才顯得那麼樸素,卻不失感動。

  促成魯迅動筆寫下《故鄉》一文的,正是他和閏土的最後一面,此次見面距離上一次見面已有近十年之久。

  在1919年12月,魯迅重返紹興,打算收拾行囊舉家北上,徹底地告别故土。

  閏土得到這個消息後,趕忙帶着自己的兒子趕到紹興城去幫忙。

  兩人心裡都明白:這一次的重聚,意味着再也不見的永别。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6)

  此時的閏土已是中年,一副飽經風霜的“可憐人”形象:

  深深的皺紋印刻在皲裂的臉龐上,蒼老暗黃的膚色暗示着他已經多日沒有吃過一頓飽飯了,紅腫的眼睛則是被紹興城裡的大風吹得眯成一條縫。

  盡管當時是隆冬,但是閏土身上穿的隻有一件薄棉衣,顫抖的身軀在風裡飄搖不定,好像随時就會倒下。

  他的兩隻手都生滿了凍瘡,昔日那個“拿叉刺猹”的小英雄早已被埋沒在風雪裡。

  兩人相逢伊始,魯迅喜不自勝,“閏土哥”三個字脫口而出。

  然而,閏土稍稍猶豫,畢恭畢敬地彎腰作揖,“合乎禮儀”地叫了聲“老爺”。

  這一聲“老爺”擊穿了魯迅内心的柔弱,這一聲“老爺”宛若一聲驚雷,炸響在魯迅的腦海中。

  時過境遷,“哥弟”倆竟也成了“主仆”!何其可笑!何其悲痛!

  精神麻木的閏土主動地将魯迅歸到了上流社會的“老爺”之列,恍若一個“恩怨分明”的判官,在兩人之間豎起了一堵無形的高牆。

  魯迅後來才知道,章家為了支持閏土離婚,破費頗多,僅有的兩畝沙地都廉價賣掉了,隻能靠租地來養活全家的十來張嘴。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7)

  愈發沉重的經濟壓力使得閏土的生活狀況愈發堪憂,平均下來,每兩天才能吃上一頓飯。

  魯迅看着被生活壓垮的閏土,心有郁結,寝食不安。

  他想到中國的農民大都“畢生受着壓迫”,大都有“很多苦痛”,便想着提筆寫盡心中的抑郁。

  魯迅說道:“所寫的事迹,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隻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兒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

  魯迅借閏土的嘴訴苦: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兒回錢,折本不去賣,又隻能爛掉……”

  在舊社會的陰森與恐怖之下,貧苦的生活是底層大衆的常态。

  臨近年末,魯迅終要離去了,閏土再度帶着兒女看望魯迅:

  “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閏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沒有來,卻隻帶着一個五歲的女兒管船隻。”

  53歲離世(57歲悲慘病逝留下5個孩子)(18)

  魯迅搭乘的船隻緩緩地駛過石闆橋,而閏土站立在原地,目送魯迅離去,他靜靜地望着、一動不動。

  從此,兩人南北分居,再未相見。

  閏土後來對自己的子女說:

  “我要不是為你們這班小人拖累,早跟周家到北京去了。”

  十年後,紹興突發旱災,閏土一家入不敷出,收成甚少,使得他不禁感慨道:

  “要是周家還在紹興,我們就不會這樣受苦了。”

  又過了六年,閏土身上長滿了“背疽”,坐卧不安,餓得皮包瘦骨。他又沒錢治病,便隻能卧床休養,僅僅半個月後,便是病死在了床上。

  臨死之時,閏土仍在惦記着魯迅,對着床前的兒女們說道:

  “想辦法給周先生帶一點幹青豆去,他是好人。”

  可憐的閏土辛勞一生,最後卻是在痛苦中死去。

  後記: 章貴退休之後,仍然将魯迅紀念館擺在心裡極重的位置上,隻要有空,總要去紀念館裡溜達溜達。

  這座紀念館,成了章貴無法割舍的精神寄托。

  參考資料: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後人動情追憶周海嬰》 中國新聞網

  《“三味書屋尚依然”——參觀紹興三味書屋》 黃天璧 人民教育

  《别人無法代為彌補的遺憾——懷念周海嬰先生》 孫玉石 魯迅研究月刊

  鄉土身份認同的失敗之旅——魯迅《故鄉》重釋 胡峰 齊魯師範學院文學院

  從《故鄉》到《祝福》:魯迅“第二次絕望”的小說呈現 臧振東 蘇州大學文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