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董卿在一次訪談裡說到的一段話:“三十而立并非說30歲就要有什麼職務、地位、财富,它說的是人在30歲的時候,已經能夠形成比較清晰和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你能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世界,成為支撐你走向40歲、50歲的根本所在。”
求學十幾載,繼而邁出校園,步入社會。而後在走過的每個階段裡,都沒有停止過思考人生的方向。有過迷茫和困惑,擔心走錯路;也曾患得患失,害怕丢失一些東西。好在,随着不斷地選擇和行動,心中慢慢清晰,也能更加坦然去面對生活。在經曆過“三十而立”那一年,也在嘗試活出一點點“人生的質感”——第一次聽到這幾個字,是陳坤在一次采訪裡感歎了一句:“終于輪到我也活到了有質感的年齡”。
顯然,這“年齡”離我還挺遠......不過我想,陳坤說的質感,跟年齡無關,跟自我價值有關。
想寫這篇文章,原先是好奇,踏入三十歲後會有哪些不一樣,然後就可以裝模作樣的感慨一番......而随着慢慢的體驗後,雖未曾有五味雜陳,不過帶來的内心感受,卻也豐富和感慨良多。
所以,寫這篇文章,是一次回顧和記錄,也是一份給未來的禮物,它有關于自我、關系、工作與理想,這些湊在了一起,就是了我們所稱之的生活,或者人生了。
以下,并非什麼大道理,隻是自己的一些個人認知和生活感受,enjoy~
01 關于自我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獨特的個體。所謂天性,就是老天給人的不同恩賜。有人生來熱烈如火,有人靜水流深,有人淳厚如木。沒有好與不好之分,隻是質地的不同,隻要放在合适的地方,都會煥發不同的光彩。”(來自公号奴隸社會的一篇文章,作者林世钰)
1. 生活的秘訣,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燈光之下。
我比較喜歡蓋洛普優勢書裡的一句話,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決定你成就的那個終點,不在一百米外,它遠到你一眼根本望不到。
并且這個終點——所謂的“成就”,也是由我們自己來定義的——它應該不在于自己得到了什麼,或給予了他人什麼,而是在于通過這些,自己最終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在這場屬于自己的馬拉松裡,慢慢來,以自己想要的姿态沖過終點就好。
個人的成長過程,和公司的發展一樣,可以看作一個系統。都有着同樣的目的——創造價值,充滿不确定性,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允許問題的發生和不足的存在,那本身就是系統運作的一部分。
以前大家說,要成長就要克服短闆,是因為選擇不多,在不多的選擇裡去做好選擇,壓抑自我,可能是一條當下正确的路,當然也是一條艱難的路。現在反而是選擇太多,可能性太多,聲音太多,容易自我陷入困惑或迷茫。所以做回自我,無論什麼時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擁有更多的選擇,可能性總會變得更大些。
我們都會崇尚美好的事物,更崇尚能讓自己變得美好的事物,所以會喜歡很多東西,喜歡很多人,從那些地方,隐約看到了美好的自己,所以便有了很多的期待。有時這種期待中隐藏的希望,與無法得到的落差,卻會帶來痛苦,一旦這種想法和落差多了,痛苦就來得很頻繁。有時想想,也不是擁有才是最美的,時間和精力其實隻夠讓我們勉強多關注幾樣,抱着手遠遠站在一邊欣賞一眼,有時也是一種美好。
人也始終會有理想主義的一面,因為存在期待,希望自己更好。而更好這件事,從時間軸上看,如果把它放到未來,是一眼望不到的盡頭,隻能反觀于當下,才能讓自己看清生活,看到踩下每一個腳印的深淺。而從參照物上看,如果一直與他人對比,帶來的也是無限的懊惱、不滿或自大,無休止的落差帶來了持續的情緒困擾,隻能在對比自己時,才會看到成長和變化,看到喜悅和希望,也會看到是否丢掉了初心和品性。
所以,需要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找到屬于自己的舞台,發揮所長成就自我,才能給生活,或者說自己的人生,賦予一些意義。
2. 人生并不是一場無限遊戲,學會做選擇和取舍。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過度焦慮的原因在于,把自己放到一個“沒有選擇”的角落裡,或者是“非選不可的絕境”中,這容易讓自己失去了掌控感,引起了心中的不安,其實任何時候的自己都擁有選擇。不做選擇本身也是一種選擇,對于自己來說,也是意味着一種好處和意義。
選擇從來就沒有對錯,真正的對錯可能在于,做出了選擇後,有沒有認真對待選擇帶來的結果,無論好壞,能夠心平氣和的對待,承擔起責任。每個人做出的選擇都會得到不一樣的運氣,差别在于自己有沒有感受到,是過多的關注了失去的,還是看到擁有的。所以,我們所讨論的運氣,不過是曾經做過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之一,并不全是偶然性。
人也不會因為自由而迸發出更大的潛力,相反,是因為責任和牽絆,讓人有了想保護的東西,親情、友情,或者夢想,才因此激發出更大的勇氣,在即使心有畏懼,感到痛苦時,也能硬着頭皮走下去。
這兩年很多人和文章都老喜歡說,痛苦讓人成長。曲解了梁甯老師的原意,有點心靈雞湯。痛苦就隻是痛苦,它不美好,能帶來的,隻是不好的回憶,我們不會想要重新擁有它,所以它并不能讓人成長,也不需要給它賦予什麼意義。
能夠讓人成長的,其實還是責任,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團隊負責,而本質上,這些也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已,這是你願意在當下去接受一些痛苦的原因。進入每個階段,角色都會發生轉變,心裡接受了這份責任,會有壓力,會帶來困擾,但也承載了美好和希望;心裡是抵觸的,那帶來的便隻有痛苦和内心的折磨。
而越站上光環中心的位置,人不足的一面就越容易被放大,别人會拿着放大鏡在看着。想迎接多少榮譽和掌聲,可能就得學會承受多一倍的誤解和負面評價,讓自己學會釋懷,也要謹記不要放大别人的不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喜歡電影《芳華》裡的一句話——“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也是觀察近期陳春花老師的事件有感,這也很符合《烏合之衆》裡提到的群體心理和行為,題外話了。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我很大,大到很多人并不了解它,有時容易emo,有時變得ego。我們要小心大腦的悄悄話,很多來自大腦的聲音,并不是真正存在的事實。正念冥想是一個好的應對方法,它可以幫助自己把思緒拉回當下,更好地覺察自我,能夠幫助自己提升專注力。
我自己來說,每當覺得有所困惑時,總會發現那段時間書看得少,思考少,雜念多。然後回去看書,如果可以,再寫寫文字,會發現又好多了。對于喜歡思考的人來說,思想上的懶惰,大概率會帶來精神上的痛苦。看書有助于覺察自我,更能沉下心思考,知識也會讓人變得謙遜。
經曆的事情越多,就越覺得避免無知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會讓自己打開,有更多的好奇心去了解這個世界。如喬布斯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要一直保持好奇心,并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知道自己無知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往往糟糕的是無知而不自知。芒格有句話——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我就不會去那個地方。那如果知道自己做哪些事會變得無知和愚蠢,就别那麼做。所以,去觀察和找到這些事蠻重要。
成長型思維是一個好的思維習慣,能夠讓自己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态,減少身上的束縛,也可以擺脫别人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能讓自己減少評判,擁有更多的好奇心。我應該是斷斷續續,花了有兩年的時間在強化,有點難,但是感觸蠻多。
今年也在接觸和在了解系統論,以及延伸出來的關于系統思考的一些事。系統思維是一種觀察和看待世界的思維模式。随着自己的觀察和體驗,也知道這世界本身就處在一個巨大的系統中,而分析和解決複雜化的問題,需要去發現每個系統的運作規律,盡量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和關系,做出選擇,或許才是一種真正跟世界、社會共處,與系統共舞的有效方式。
還需要一點,就是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學科思維,它是一種多視角看待問題和事物的方式,這樣不至于拿着一個錘子釘所有釘子,讓思維進入死胡同,經濟、管理、曆史、心理學等,這些多了解都是OK的,多一個視角,會讓自己更理解别人在說什麼,也能覺察自己的無知,避免過于自我。
......
關于自我,感受最多的是關于“選擇”,人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邁進的,所以它出現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從我自身來說,勤奮不在于一次又一次地行動,而在于思考,我會關注每次關鍵的選擇,對于我來說意味着什麼,然後才知道如何去應對它,畢竟,選擇大于努力,少即是多。而學會選擇,需要建立在對自我的認知上。
另外大家一直在說自律,人并不是因為所謂的自律才學會堅持,是因為自己的堅持才變成人們眼中的自律,能堅持是因為,這件事對自己開始變得有意義了。所以,找到自己的目标比較重要,那是為什麼要堅持的意義。
02 關于關系
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自于人際關系,而一切人際關系矛盾,又都起因于對别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别人妄加幹涉。
阿德勒心理學的倡導關注的是個體的關系,人的困擾來自關系,原因也需要從關系中去尋找。
人際關系有時像是一個漩渦,掉進去太多,會容易讓人失去獨處的能力,失去自我,所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内去保持跟外界的互動即可。人也做不到不去進行人際互動,現實社會不是象牙塔。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通過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和人生意義。
1. 人的煩惱皆源自于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互動,媒介是溝通。溝通就是一種分享各自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傳遞和交流各自的信息,建立情感鍊接、獲取信任等。
我們雖然住在客觀的世界,但是大多時候是用自己主觀感受去解釋世界。像愛比克泰德說,“不是事情本身令我們困擾,而是我們所持的關于事情的意見,在困擾我們”。當我們因為變得很在乎某個東西,開始計較起來時,溝通就容易成了一味争執各自的對錯是非,變得沒有意義,而成為了我們的困擾。
有時意見本身是否正确,誰對誰錯并不重要,主觀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絕對的正确,往往重要的是在于每個人表達的意見,背後所代表的一些關系。争論獲得“正确”的背後,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權力”,代表着需要改變的是對方,它是一種隐性的“權力之争”。所以在人際矛盾中,所争論的觀點對錯隻是矛盾的表象,本質原因是是要區分對錯背後所代表的差異——每個人會被差别對待的方式。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找到原因,減少因此所帶來的困擾。
我們自己在評價、吐槽、貶低一件事或一個人,或者表現出來的一些自我偏見,很多時候也是為了強調自己的不同,也就是強調和“捍衛”自己的“正确”。如果不再以自己的喜好去評價事物時,内心會更自由。
阿德勒倡導的理念中,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其中之一就是關于人際關系中的課題分離。他說,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别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别人妄加幹涉。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所以别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别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而當别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其實,這是一個蠻理想化的狀态,不熟悉的人可能容易做到,往往越是親近的人,做起來越難,而能夠真正影響和困擾我們的,這些為數不多的身邊人占了大多數情況,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因為煩惱,我們也總會想盡辦法去處理,想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往往這些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時又成為了維持問題存在的原因。
記得系統論中有一個觀點,系統本身具有自組織性,事物本身會随着時間進行演變,如果一個系統裡的某個問題持續發生,那一定是存在某種關系和行為,來維持問題的存在,保持它的穩态。而另外一方面,這些行為的背後,某種意義上,對于相關方來說,都是有一定“好處”的,因此才會持續存在。
2. 在關系中的成長
人是複雜的個體,會夾雜着很多的個人感受,每個人的不同經曆也意味着内在的感受體驗是不一樣的。因此,溝通有時才變得難,難在因人而異,既沒辦法簡單粗暴,也不能花裡胡哨。
不過不變的一點是,在關系中保持簡單、真誠比較重要。真誠所帶來的信任會激發人的動機和善意,讓相互之間多了一份承諾和責任。真正的溝通,也是需要建立在信任上,不過信任是需要被表達出來的,所以需要懂得一些溝通方法。
其中,純粹的真誠是有共情的作用,不帶功利目的,願意坦白内心所想,減少對方顧慮,能夠做到這樣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知道這麼做對他人的重要性,它需要經曆來填充。人之間不會差太多,人性本一緻,自己藏着心思和目的跟别人相處,最終都會被識别出來。在這種背景下的情感互動中,相互之間容易少了些分寸,多了些揣摩和猜測,讓人莫名增添了不自在,隻是不說,而長久自然是消耗信任度。
我們在關系中比較在意的是情感的流動,商業中講利益交換,我們所在的職場,則是兩者交織,當情感和利益糾纏在一起的時候,大部分時候都不好分清,關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和自己對他人的期待,處理起來會很讓人困擾。講利益的人目的和選擇明确,關注當下,來去更自在,講感情的人考慮得比較多和長遠,有時選擇比較糾結,心比較受累(“講利益”不完全是貶義詞),了解這些,會讓内心更加清醒些,也能減少在人際關系中的糾結,至于如何平衡,想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就好。既然是一種選擇,那自然還是有舍有得。
除了以上的感受和體驗,這兩三年在關系中反思到重要的一點,是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并不善于在關系中去表達情感,無論是開心、難過,關心、贊美,還是對身邊人的愛,耿直、忽略他人感受的情況也并不少見,而讓自己接受這樣的一個“差勁”的結果,蠻難的,人都是期待自己更美好的一面,難以接受自己“不行”的一面,但也好在,還是意識到了,所以就會有了後面的變化。
......
人際關系,可以複雜也可以簡單,無所求時很簡單,有所求時變複雜,自己學會平衡就好,人生也沒有那麼多可以分得明明白白的事。人際關系雖然是必不可少,但是可以減少,生活,無非就是愛自己和方圓兩三米的人,沒有那麼多的不可或缺。關鍵是需要學會讓自己在人際關系中變得自在些,這也是這兩年對于我來說比較大的變化。
03 關于工作與理想
逃不過的一鍵三連,蘇格拉底靈魂三部曲:“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有些話題蠻大的,不過還是想聊聊自己的一些感受。
從工作來說,職場是個功利的地方,急于求成。都希望自己或他人能夠有快速和巨大的成長,然後“能力變現”,趕緊産出成果,收獲成功。
成長,是意味着人做出改變。改變是一個系統工作,有一個點變了,其他也會松動,但有反饋時間,有時長到讓人沒有察覺,之後變化就會像滾雪球一樣的,一點點越來越大。
所以多對自己保持耐心和期待,會讓自己更有動力,奉行長期主義。人做成了什麼事,并不能完全代表自己的能力,在其中收獲了哪些,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這能不斷提升自我,豐盈内在,也避免自我膨脹。
保有好奇心蠻重要,它能讓自己擁有想要去探索和研究的動力。從在職場經曆所見,以及在生活所觀察到,能夠在工作中保持熱情的人,很大原因是他們對自己工作有足夠的好奇和熱情,想要去探索,以發現更多對他人有價值的地方,這其中還有比較關鍵的一點是利他主義。
想起當年畢業沒有從事IT的工作就直接轉行,很大原因是覺得并沒有看到自己未來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性,也許放在現在想法和心态會不一樣。而從人力資源到咨詢職業,有一部分是因為能夠滿足我的好奇心,有想要持續去探索的動力,便一直到現在。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去發現能讓自己更持久的保有好奇心,願意持續去探索的工作和職業,或者從現有職業去挖掘試試。
有件事挺感慨,老東家的同事兼舍友,一直對英語很“癡迷”,上班之餘沒有停過學習。一晃我離職到現在快5年,然後看到他要去讀英語口譯的研究生了,蠻替他開心的。
都說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有時聽起來很理想遙遠,卻也真實動人。
再說說理想吧,或者說人生的價值、意義。
阿德勒說,人生的意義是通過為他人奉獻來産生的。人生的價值,也是在為他人奉獻的過程中才形成。
之前提到,工作中能夠讓自己充滿熱情,有動力持續去探索的人,比較重要的一點,他們在工作或事業中,擁有一種利他主義。
就像,作為咨詢顧問,最大的價值和成就是通過自己的過往經驗、工具/方法去幫助客戶解決問題,提升經營管理效益,減少風險;心理咨詢,是希望能夠幫助來訪者探索自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工作多年對仍懷有熱情的HR(強調多年是因為HR是個折磨人的活~),還是一心想着幫助和支持公司和業務解決管理上的問題。
這種利他的目的,會演變成自己的一種責任,或者使命,受傷歸受傷,回過頭來還是繼續往前走。人生本來沒意義,都是自己賦予的。
而且所謂的人生意義也沒有大小,偉大到通過作品和自身影響千萬人,平常到勤奮工作讓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都是一種使命,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它無法通過比較得來的。老一輩的父母們,可能一輩子壓抑自我,為了家庭和孩子不辭辛勞,能說沒有意義嗎?他們也是在為家庭奉獻自己的價值,家庭,就是他們這一生的意義所在。
所以,安靜的時候問問自己,希望創造什麼樣的人生價值?為他人創造什麼價值?
這是個蠻值得思考的問題,想明白了一些,或許能讓自己在浮沉中,更清醒和更有能量一些。
最後
三十而立,立的是心。其一,是對自我已經有比較清晰的認知了,知道如何去應對選擇和挑戰,面對選擇,有責任去擔當。其二,知道人際關系對自己意味着什麼,在關系中能夠更加自在,不以自我期待的樣子去要求别人,覺察和克制自己随意評判他人的欲望,也不因别人的負面評價而貶低自己,少與他人對比,減少得失心。其三,是奉行長期主義,能夠找到讓自己保有好奇心的工作,能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事業,讓自己能夠獲得持續成長的動力和熱情,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
而今所曆經之事中,也曾幸運得到一些認可,有客戶和同事,有朋友,不乏其中我很尊敬和敬佩的一位總裁,心中也隻有默默地感謝。這些都化作了一份鼓勵,繼續陪伴我進入下一段旅程。還想提下默默互相關心的好友和家人們,有些因為工作和地域,聯系變少了,但過段時間仍會自然想起來,也會有一份牽挂于心頭。
期待人生的下一個旅程,也繼續追尋自己的舞台,體驗生活百态。
能夠懷抱熱情與理想,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期待。學會用彩色,而不是單一顔色去點綴生活時,生活會更加明亮,人也會越來越熱愛生活,接受不一樣的體驗。
還有,要相信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