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中林沖“誤入白虎堂”。這裡所用的“誤”字,既不是“錯誤”的“誤”,也不是“失誤”的“誤”,而是主觀上無意之誤。這是就林沖的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而言的。其實,如果換一個角度,就高俅高太尉而言,林沖入白虎堂,絕不是主觀上想不想的問題,而是高太尉主觀上讓你入,你就不能不入,不得不入,是林沖必入白虎堂。這其中的奧妙就在于,這就是為林沖設下的圈套。
一、林沖入白虎堂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三月盡,林沖與妻子一起到嶽廟裡還香願。這一邊林沖遇上了要彈杖的花和尚魯智深,才飲三杯,那一邊妻子遇上了花花太歲高衙内,攔住調戲,林沖趕來,才得幹休,這是第一次。林沖帶妻子和使女剛要回去,魯智深帶二三十個破落戶來到廟裡,是幫林沖打高衙内,林沖說過原委,花和尚道: “你卻怕他本官太尉,酒家怕他甚鳥!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撣杖了去!”
高衙内本是依仗他幹爹的勢力調戲人家妻女的流氓無賴,第一次調戲林沖娘子不成,便來了第二次,設了個凋虎離山的詭計。先讓與林沖要好的陸虞侯請林沖到家中吃酒,出門後街上走了一回,上了樊樓;再派手下人到林沖家行騙,說林沖酒後出了事,一口氣不來,撞倒了,請林沖娘子速去陸家看視。結果高衙内早于陸家安排等候,林娘子到後,關門再行調戲。結果又被林沖趕到,吓走了高衙内,營救了林娘子,打砸了虞侯家,沖殺到樊樓上。從此,高衙内怕,陸虞侯躲,林教頭氣,矛盾已經激化。
第三次,高衙内禍心不死,卧病榻上,又生詭計。經老都管告訴高俅,讓林沖執刀入白虎節堂的圈套便開始實施了。林沖每日與魯智深喝酒,漸漸忘了高衙内調戲妻子一事。一日在閱武坊巷口,無意間花三分價買了一把好刀。林沖把刀翻來覆去地看,想到聽說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寶刀,胡亂不肯教人看,今有了此刀,以後有時間與他比試。不想果不其然,言中了。
二、林沖入白虎堂的必然性。次日,巳牌時分,隻聽得門首有兩個承局叫道:“林教頭,太尉鈞旨,道你買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裡專等。”林沖聽得說道:“又是甚麼多口的報知了。”兩個承局催得林沖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着兩個承局來。……兩個又引林沖到堂前,說道:“教頭,你隻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林沖拿着刀,立在檐前,兩個人自入去了,一盞茶時,不見出來。林沖心疑,探頭入簾看時,隻見檐前額上有四個青字,寫道:“白虎節堂”。林沖猛省道:“這節堂是商議軍機大事處,如何敢無故辄入?”急待回身,隻聽的靴履響、腳步鳴,一個人從外面入來。林沖看時,不是别人,卻是本管高太尉。林沖見了,執刀向前聲喏。太尉喝道:“林沖,你又無呼喚,安敢辄入白虎節堂?你知法度否?你手裡拿着刀,莫非來刺殺下官?有人對我說,你兩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
林沖就這樣中了圈套。其實,在這個圈套之中,林沖買刀,刀是太尉之刀,抓了人,也收了刀。林沖被人叫去,人是太尉之人,叫到了林沖,便入了後堂。林沖中計,計是太尉之計·,中計不是目的,而是目标。所以,在這個圈套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下套人是高俅,中套人是林沖。但作為圈套主體的高俅,目的并不在自身,而在于幹兒子高衙内。
高俅腐敗,縱子行惡,強霸人妻,不遺餘力,從這裡是可以看出明明白白的,如果說高俅還有所顧忌的話,既不是顧忌居官霸道的後果,也不是顧忌仗勢欺人的影響,而且顧忌欲奪人妻而加害其夫的緣由。所以,對于林沖沒下的圈套。從表面上看,是平地起波瀾,無事生非,好像與衙内前兩次調戲和奪林沖之妻的目的毫不相幹的。
作為圈套的對象林沖,被擒死緻罪并不是主體的目的,而且強占其妻的前提和條件,是第一階段的目标。 陸虞候和富安與老都管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陸虞候和富安兩個來府裡望衙内,見他容顔不好,精神憔悴。……二人道:“衙内且寬心,隻在小人兩個身上,好歹要共那婦人完聚,隻除他自缢死了便罷。”……兩個邀老都管僻淨處說道:“若要衙内病好,隻除教太尉得知,害了林沖性命,方能夠得他老婆和衙内在一處,這病便得好。若不如此,已定送了衙内性命。”
可以說,自從嶽廟高衙内調戲林沖娘子的時候起,林沖必然受害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所以林沖誤入白虎堂的必然性,首先體現在這種社會聯系中。林沖面對的是禍國殃民的對手,自己處于被欺侮被損害的地位。在具體的加害過程中,則出現了賣刀——買刀、請往——前往、一引——一入,欲離——被拿等一系列環節,而每一個環節的出現,又有其發展的必然性。
三、如果說林沖有誤,那主要誤在買刀之事上。
一旦買刀在手,以後的事情,便由不得林沖了。買刀是休沖邁進圈套的第一步。為了使林沖入套,設計者陸虞侯,是很動了一點腦筋的。他不是在林沖的氣頭上便開始實施圈套,而是在林沖把被欺侮的事“不記心了”的時候,更增加了林沖買刀的可能性,并不使其與前事聯系,以免心生疑。另外,選一戴抓角頭巾、身穿舊戰袍的人賣刀,也是計劃周密,合情合理的,又給林沖買刀增加了可能性,使其不至對刀對人起疑。
然而,這些還是林沖所以買刀的外在條件,更加内在的必然性,還在林沖自身,在于他性格邏輯的必然性。先是賣刀人說不遇識者,屈沉了寶刀,林沖不理;接着說好口寶刀,可惜不遇識者,林沖隻顧走;最後在背後說偌大一個東京,沒一個識得軍器的,林沖才回過頭來。其實,賣刀人的話,是專門說給林沖聽的,第一遍重在說刀,第二回則重在說人,第三次則由引而激,專門說林沖了。這個八十萬禁軍教頭,回頭看刀便有了必然性。
談價過程同樣一波三折:索價三千,實價二千,為一折;饒下五百,實要千五,又一折;權做生鐵,一千賣出,再一折。賣刀人說話叫賣時,聲氣越來越激,談價買賣時,聲氣越來越洩,本是圈套中事,可惜林沖不知道。林沖是武行中人,自然豪爽,一聲緊一聲地激賣,自然動了英雄之心;弄刀,識刀,愛刀,加上眼前确是一口寶刀,買下是确定不疑了,不買反不合情理。而這一步誤,便誤了一步又一步。
次日承局來請,林沖是必然要去的,其實到了這一步, 已經進了二難之地。不去,太尉會以不聽旨為由橫加怪罪,加禍于身;去了,必做套中之物。去何處呢?至此,林沖已沒有一點主動了。持刀自去,既不合承清之理,又不可能,倘若如此,太尉以持刀入宅室加罪,難以辯解,跟人前往,一引再引,讓人牽到了白虎節堂的,待醒悟之時,圈套已經勒到脖子上,有口說不清了,有腿走不了了。
所以,在林沖入白虎堂的過程中,是一路排開的必然性:賣刀必買,買刀必請;請則必去,去則必從,從則必入,入則必罪。
四、為什麼林沖一旦向圈套中邁出了一隻腳,便再也脫不開幹系了呢?
原因還在林沖與高俅之間的關系上。
因為高太尉是林沖的上司,用現在的話說,“縣官不如現管”,何況他又高居太尉之職呢?所以,這種關系所形成的、客觀上存在的制約性,一開始就在起作用。嶽廟前林沖趕到,正要下拳打時,一看是高衙内,手便軟了。這個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手是輕易軟得的嗎?顯然,這種關系在起作用。在魯智深趕劉後,林沖說的一番話更明白了。
“原來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認得荊婦,時間無禮。林沖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頓,太尉面上須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隻怕管’,林沖不合吃着他的請受,權且讓他這一次。”
在平常的分析中,都把林沖這一番言行視為軟弱處,其實這是林沖的現實處,林沖對于這種制約關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才做了忍讓,以期平安。高俅和高衙内所以敢于肆無忌憚,當然也是因為這種制約的威勢。更有意思的是,那個陸虞侯本是林沖的好友,為何反目加害呢?一方面是人品問題,一方面則是對弱者欺和對強者怕。而林沖買刀之後的那一系列必然,高俅對于林沖所構成的威勢,是始終在起着作用的。
結語在梁山泊的諸多英雄中,林沖是體現因逼迫而無路,不得不上山謀反的最典型人物。在他身上,體現的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殺身奪妻之恨,因此也格外地見出強烈和憤激。在逼迫的過程中,逼入白虎堂是圈套,刺配滄州道有圈套,風雪山神廟也是圈套,每一個圈套,都是一次威逼,直到下雪夜上梁山,打起了造反的大旗,改變了與高太尉一流的制約被制約的關系,逼迫才不複存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