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病,确實是高尿酸血症所緻。長時間高尿酸狀态,會導緻人肢體末端關節内尿酸鹽結晶析出,逐漸長出痛風石。痛風的發作是由尿酸鹽結晶或痛風石對關節腔的刺激所緻。
痛風治療期間,在疼痛得到有效緩解後,一般的治療方法便會轉到降尿酸。常用降尿酸藥如非司他、别嘌醇、立加利仙等用後可在短期内迅速起效,尿酸也可在一段時間後恢複正常。有些病人會誤以為痛風已被治愈,但情況并非如此,病人必須明确痛風臨床治愈的基本标準。
先簡要介紹這三種藥物的作用機制:非布司他片劑是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尿酸的合成來降低血清中尿酸的濃度。在常規治療濃度下,非布司他對參與嘌呤和嘧啶合成和代謝的其他酶沒有抑制作用。别嘌呤是次黃嘌呤的異構體,能被黃嘌呤氧化酶催化轉化成别黃嘌呤,而别黃嘌呤能抑制黃嘌呤氧化生成尿酸,因此,在别嘌醇的作用下,尿酸生成量減少。其作用機制為減少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促進尿酸排出。
由藥物作用機制不難看出,上述三種藥物隻是嘌呤分解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或尿酸排出過程中的一個幹擾,使得血尿酸值暫時下降,而沒有觸及嘌呤代謝失衡的根源;根據臨床治療的标準,除了血尿酸恢複正常外,還包括彩超檢查腎髒無結石或流沙狀結晶,其次是關節穿刺取滑液,偏光顯微鏡檢查無結晶,這三種藥物在臨床治療中都完全正常。就臨床實踐而言,痛風石溶解比降尿酸難,短期内無法解決,目前還沒有哪種西藥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痛風久治不愈,反複發作,其原因是病人沒有得到徹底治療,病情減輕後便以為大功告成。在此要提醒痛風患者,痛風治療任重而道遠,一定要消除體内尿酸結晶或痛風結石等現象,“餘勇追窮寇”,不可僥幸留下禍患。
痛風患者多有相似經曆:初次發作持續時間短,藥物控制也比較有效;再次發作後情況似乎不太好,發作加重,次數增多,止痛降尿酸的藥效慢慢減弱,副作用逐漸凸顯;如此反複發作,卻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直到失去信心,聽天由命。假如隻是關節痛也就罷了,可怕的是痛風石的危害日益顯現,外傷四肢,内傷髒器,不懂專業知識的人沒準還以為是危言聳聽吓唬人呢。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在臨床治療上客觀地說,西方醫學的治療一直沒有質的突破,正如前面所說,一些重要的藥物隻是起到了止痛劑的作用,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副作用,飲鸩止渴,病人不但沒有看到康複的希望,精神上更是背負了沉重的包袱。古代中醫由于其正确的認識論,越來越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在某些疑難雜症的治療上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效果。長期以來,中醫以其獨特的理論,對痛風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進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标本兼治、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治療方法,為痛風的徹底攻克找到了出路:止痛、降酸化融晶體後,恢複和增強機體代謝性尿酸的能力才是重點。
在許多中醫療法中食療偏方效果比較突出,在痛風治療實踐中,還總結出許多有效的食療方法。
藥方一:菊苣栀子茶。将菊苣15克,栀子10克,葛根10克,桑葉8克,百合10克,洗淨加水煎服,每天兩次,飯後服用;如果煎煮不方便,也可選用泡茶袋,用開水沖泡即可飲用。《金匮要略》和《千金要方》中有記載,菊苣、栀子有助于降尿酸,而且菊苣多糖能有效地降低高尿酸血症,而百合中還含有秋水仙堿,對緩解痛風十分有益。普通服藥1周左右,尿酸會明顯下降。
藥方二:百合薏米粥
成分:百合、薏米、粳米各60克。
清熱化濕,宣痹止痛,功能主治。
将以上提到的百合、薏米、粳米三味洗淨,放入鍋中煮粥,每日分中、晚兩次服完,連續服藥,症狀改善後仍需堅持,每周至少一至二次,以防痛風複發。
《中醫學藥理》曰:味甘、微寒,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茯苓,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濕潤、健脾、止瀉、除痹、清熱解毒之功效。薏米在食療中應用較多,經常被用作利尿、清熱、祛風的主藥。将其用于治療痛風,既可起到利尿、排酸的作用,又可起到祛風除痹的作用,改善痛風患者的關節炎症狀。兩者配合使用,加粳米,作為痛風患者的主食,既可滿足痛風患者對所需熱量的需要,又能很好地發揮其食療、食養的功能,是痛風患者的食療佳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