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頂尖cmo?知料是36氪推出的新欄目,挖掘新聞背後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料,歡迎繼續關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如何成為頂尖cmo?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知料是36氪推出的新欄目,挖掘新聞背後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料,歡迎繼續關注。
可口可樂在最新一則人事任免中恢複了全球首席營銷官(Global CMO)一職,距離它宣稱未來不再設立這一職位僅僅過去了兩年半。
2017年5月,可口可樂取消CMO的同時新設了CGO(首席增長官)。根據當時的任命公告,CGO的職責範圍在市場營銷的基礎上增加了消費者和商業領導力、戰略部署職能。
如今,擔任CGO的Francisco Crespo即将退休,他的職能也分散到另外三個C-level職位上。首席财務官John Murphy将負責公司戰略;總裁兼首席運營官Brian Smith将接任客戶和商業運營;首席營銷官兼亞太區總裁Manuel Arroyo将監督處理創意、營銷和洞察力的團隊。
作為快消巨頭和營銷标杆,可口可樂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帶動潮流。
在可口可樂取消CMO的兩年間,麥當勞、強生、優步、Lyft等大公司紛紛取消了CMO一職。與此同時,高露潔、億滋等快消業巨頭增設了CGO一職。
“企業CMO被集體抛棄”、“CMO滅亡,CDMO崛起”、“從CMO到CGO看大數據營銷演變”等分析文章由此層出不窮。如今可口可樂恢複CMO一職同樣引發了許多讨論。
互聯網的深化、媒體渠道的多樣、消費方式的改變等都在推動着CMO的升級換代。“廣告一響黃金萬兩”的時代已經過去,被調侃為“首席花錢官”的CMO們,如今花的每一筆錢都需要轉化成可以被量化的KPI。更甚者,CMO這一職位也逐漸在一些公司中消失了。
那麼,CMO到底過時了嗎?這背後的營銷行業又經曆了哪些變化?
CMO一職在全行業流行已經數十年,其最初職能主要緻力于品牌建設、廣告和市場研究。往早期追溯,必然繞不開兼具快消巨頭和營銷巨頭頭銜的可口可樂公司。
可口可樂正式設立全球首席營銷官(Global CMO)一職是在1993年,但它對于營銷的重視,早在設立CMO之前就已經奠定了。
1886年,可口可樂誕生。在可口可樂誕生初期,“皇家”發酵粉已經成為同行業中廣告投放量最大的、廣告費最高的廣告主,每年廣告費用達60萬美元。與此同時,寶潔也在這一時期成為全國性的廣告主。和前兩者相比,可口可樂1886年廣告費為46美元,營業額為50美元;1901年廣告費為10萬美元,營業額12萬美元。
砸錢不手軟的作風表明,從一開始,可口可樂就沒打算走低調路線。
20世紀40-60年代,二戰的勝利讓美國大賺了一筆,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的消費熱情也空前高漲。從1945年到1960年,美國每年的廣告支出都在成倍增長。
這也是美國廣告業的新時代。電視的興起極大激發了廣告投放的熱情,至此,以電視為主,報紙、雜志、廣播為輔的傳統媒介形成。
進入21世紀,全球一體化推動了品牌全球化和市場全球化。面對更加龐大的市場,立足全球視野的公司們野心更大了。也正是在這時,可口可樂的首席營銷官誕生。
當初花10萬美元營銷的可口可樂如今在營銷上的花費已經超40億美元。股神巴菲特斥曾巨資購入可口可樂股票,并稱可樂的品牌就價值超過 600 億美元。在品牌咨詢公司 Interbrand 發布的《2019年全球最佳品牌榜》中,可口可樂以63365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排名第四,早已是當年的百倍。
此後數年,CMO一職逐漸被更多公司接納,與其說是追随潮流,倒不如說是順應自身發展的需要。
Interbrand《2019年全球最佳品牌榜》 圖源:Interbrand官網
“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入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這是百貨商店之父約翰·沃納梅克(John Wanamaker)在1742年提出的觀點,被稱為廣告營銷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的确,在傳統媒體時代,業績的提升很難說得清營銷的投入和效果各占幾成。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正在将這種“說不清”變成“說得清”。
麥肯錫在2007年發布的文章中認為,當前營銷環境的最大變化,并不是電視廣告有效性的衰退,而是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變化。互聯網是這一變化的主要推手。
随着雲計算、大數據、社交媒體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以消費者為轉移的公司營銷層必然免不了新興技術的洗禮。CMO一職也在這場洗禮中不斷進化。
首先是職能範圍的進化。
廣告、品牌管理和市場研究的傳統職能依然是CMO們必備的,但這遠遠不夠。
據《福布斯》一項調查顯示,有39%的CMO們表示他們的角色正在經曆颠覆性的改變。
新的CMO要迎合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變化,就要培養自身的IT思維、大數據思維。此外,對外要更新觀念,由跟随廣告代理商轉變為引領廣告代理商,對内則要建立紐帶,把握市場營銷部門與其它部門的協調共處。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影響到消費者從而帶動業務增長。
簡單來說,CMO要負責的領域已經從術業專攻變成了十項全能,小到營銷策略大到公司戰略都要參與其中。而這一切最終的目的,都是服務于“增長”。
責任越大壓力越大。盡管CMO們作為消費者代言人在公司中位高權重,但是數據的可視化讓其決策預算都要接受來自CEO的凝視,畢竟如果回報率不好錢打水漂,卷鋪蓋走人的就是自己了。
全球咨詢公司Korn Ferry在2017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首席營銷官CMO是高管層任職最短的職位,平均任期隻有4.1年。而在此前,獵頭公司Spencer Stuart的研究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當年參與調查的美國100家頂尖企業中首席營銷官的平均任期不到23個月,他們中86%的人為公司效力的時間不足3年。
要在短暫的任職周期裡證明自身價值并不是件容易事。
CMO一職在國内企業的發展較為短暫,阿裡和京東的CMO也不過是在2010年之後才設立。但有意思的是,國内公司對于這個職位的理解和期待已經非常與時俱進了。
根據今年9月中國創新營銷論壇上發布的《2019中國首席營銷官(CMO)調查報告》,80%的受訪者認為,推動業務增長是市場營銷部門的首要職責,有些人則認為營銷的首要職責是确保有效的品牌管理(56%)和發展整體的客戶體驗(50%)。
其次是職稱稱謂的進化。
在CMO職能範圍不斷進化的過程中,與之相關的CIO(首席信息官)、CMTO(首席市場技術官)、CDMO(首席數字營銷官)、CGO(首席增長官)等C-level職位概念也被多次提起。
CMTO(首席市場技術官):CMTO是CMO和CTO(首席技術官)之間的過渡角色。顧名思義,它以傳統CMO不能駕馭的新技術為己任,對社交網站、銷售信息等多個信息源數據進行量化分析,為公司決策、客戶反饋和營銷效果進行評估。這一概念在2012至2013年期間頗為流行。
CIO(首席信息官):在數據化轉型初期,負責信息的CIO和負責營銷的CMO兩者間關系被不少分析文章描述為競争,對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則是兩者結合。CIO和CMO的不融洽在2017年埃森哲的調研報告《打破CIO和CMO之間的藩籬》中同樣有所體現。隻不過當時的競争技術問題已經變成了如今的工作職能脫節,成為制約營銷人員提升業績的首要障礙。
CDMO(首席數字營銷官):數字與行業的聯系更加緊密了,特别是在今年,多類服務商提出了數據中台的概念。剛剛過去的本月10日,聯合利華設置了CDMO(chief digital & marketing officer)一職。不同于之前的CMTO隻着重于技術,CDMO将數字和營銷提到了并列的地位,以期達到平衡。
CGO(首席增長官):CGO最近一次引人關注是兩年前。2017年可口可樂宣布不再設立CMO,同時新設了CGO一職。事實上,CGO出現的時間比以上四個職位都要早。早在2010年,日化行業的高露潔、香水領域的科蒂就已經設立了CGO一職。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可口可樂對于業績和增長的目标更加明确。CGO工作内容主要有兩點:産品創新從而優化用戶服務體驗,及時調整産品和服務方向提升效率,最終實現用戶或業績增長。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從圖文到視頻,企業想要将消費者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将産品營銷出去面臨更大的挑戰。互聯網時代的增長方式早已不同往昔,外部的花錢打廣告不再是唯一法寶,通過産品内部技術手段獲得用戶或業績的增長才是增長的新概念。例如“注冊送會員”、“邀請好友領優惠券”就是内部增長方式的一種。
一直以來,學界和業界對于CMO的讨論不斷。面對CMO能否為企業帶來利潤這一問題,是和否的結論不斷被交替推翻,更甚者,福布斯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表明:CMO已死。
兩年前,可口可樂取消CMO增設CGO的背後,是業績連年下滑,追求健康的消費者對碳酸飲料不再青睐的壓力。研發新産品為消費者增加新選擇,穩定保增長都需要營銷助力。
理念上,2016年1月,可口可樂的slogan由“Open Happiness”改為“Taste the feeling”,這是可口可樂第一次使用一個品牌的策略,将旗下品牌的slogan都統一成一個。行動上,則體現在一年後的人事調整上。
如今,可口可樂又恢複了CMO一職,它的背後是其正在布局的全品類戰略。可口可樂首席執行官James Quincey對此表示,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得越來越快,如何快速适應至關重要。
如果按照傳統CMO的定義,如今确實難覓蹤迹。但是擴充職能的CMO和改頭換面的CXO,何嘗不是CMO的進化版本。以前人們愛讀報看電視,現在人們擁抱互聯網沖浪,公司想要營銷增長也要采用與時俱進的工具和方法才行。
當下流行的大數據營銷讓回報率變得可視化,但廣告營銷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并沒有被打破。依據緻趣百川聯合科特勒發布的《2019 CMO調研報告——機遇與挑戰》顯示,54%的CMO表示他們工作中的最大難點仍在于證明營銷活動的ROI(投資回報率)。
同樣存在的,還有CMO不變的本質:以用戶為中心,緻力于品牌建設促進業務增長。
面對可口可樂CMO撤銷又恢複的“折騰”,前探路者CMO沈陽表示,不同公司對于CMO的職責範圍解讀不同,存在“因人設崗”的現象。騰訊視頻商業化總經理兼效果廣告總經理王瑩則認為,無論如何,CMO建立品牌力、赢得用戶的心、驅動業務增長的本質是亘古不變的。
所以,當CMO變成C“X”O,工作職能由1到N,該做的具體工作一樣都沒少不是嗎?
(題圖來源:銳景創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