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10個最重要最實用的思維模型

10個最重要最實用的思維模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9:50:54

10個最重要最實用的思維模型?■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⑲,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10個最重要最實用的思維模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0個最重要最實用的思維模型(古文中的邏輯思維)1

10個最重要最實用的思維模型

■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⑲

一提到語文知識,大家就想到語、修、邏、文四個方面;印象中,語、修、文一直都在,邏輯似乎在教材中消失已久了。于是,社會上要求語文教材恢複邏輯知識的聲音很高。實際上,顯性的邏輯知識缺位之外,邏輯的運用實際一直都在教材裡,隻不過我們有時候不去挖掘或者說有時候意識不到而已。有些課文如果從邏輯的角度分析,也許會發現一種别樣的趣味,對課文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或許還會有些新奇的發現。

機智的人都善于使用邏輯這個工具,最典型的莫過于晏子。《晏子使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篇課文,說的是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讓晏子出醜,于是命手下綁着一個盜賊前來。楚王問:“這個人是誰呀?”手下回答:“這是個齊國人,因盜竊被捕。”于是楚王得意洋洋地對晏子說:“齊國人素來善于盜竊嗎?”将前一個表示個體概念的“齊國人”,偷換為表示集體概念的“齊國人”(後一個),就由對一個齊國人的評價上升為對整個齊國的蔑視,無異于赤裸裸的挑釁。硬扛是不智的,隻能迂回反擊。晏子以橘為喻,指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原因在于“水土異也”。接着話鋒一轉,回歸本題:“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同樣的道理,難道是因為“楚之水土使民善盜”嗎?晏子用的是類比歸謬法,以橘生淮北而化為枳,與清白齊人入楚為盜作比,推出一個顯然荒謬的結論,可以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功地将球踢回給了楚王,既揭示了楚王邏輯的荒謬性,駁斥了他的無理,又成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當然,類比推理通常并不可靠,得出的結論往往是或然的,在證明觀點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使用;但用于批駁對方觀點,卻常常犀利無比。

再如小學課文《道旁苦李》,諸小兒見到道旁李樹,“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他的理由是:“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這裡就隐含着一個假言推理:

如果一棵道旁李樹的果實不是苦的(往往會被路人摘走),就不會“多子折枝”;

現在李樹“多子折枝”(即并沒有人去摘);

那麼,樹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這個推理,屬于否定後件式的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從形式上看是正确的,實際的結果也證實了王戎的判斷,一個“必”字體現出他的自信。但這個推理并非完美無瑕,它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都存在漏洞,大前提所述的隻是一般的經驗,小前提成立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也許是别的人都很守規矩,也許是李樹有主不能摘),因而,由不可靠的前提推出的結論隻能是或然的,未見得可靠。王戎之所以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且能被事實證明,也許是他在綜合當時的各種情況并排除其他選項後的判斷。這更見出他的觀察細緻和肯動腦筋。當然,也有可能隻是蒙對了。因為文字的儉省、場景的缺失,對此我們已無從考證。

所謂“言多必失”,誇誇其談的人有時候會不自覺地陷入邏輯的矛盾中。像寓言《自相矛盾》中的那個楚國人,誇起自己的商品來無所不用其極。一會兒誇自己的盾,說“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一會兒又誇自己的矛,“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誇盾的話語暗含着“任何的矛都不能刺穿這個盾牌”這一判斷,誇矛的話語,則暗含着“這支矛能刺穿任何盾牌”這一判斷。顯然這兩個判斷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時為真,楚國人的話語不合邏輯,違背了矛盾律,因而當旁人要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時,他不可避免地陷入兩難境地。

再看課文《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莊子見“鯈魚出遊從容”,感受到魚兒的快樂。惠子卻質疑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裡就隐含着一個邏輯推理:隻有魚兒才知道自己的快樂(隐含的前提),你不是魚兒,因而你不會知道魚兒的快樂。莊子反應很迅速,立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又把球巧妙地踢回給了惠子。惠子知道莊子的反問是無法正面回應的,所以開始尋求語言上的幫助,希望從邏輯上占得上風。于是回答:“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意思是,我不是你,當然弄不清你是否知道魚之樂;但是按照你的邏輯,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是否快樂也是一定的。這是以退為進,姑且承認莊子說得對,然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妙地借用莊子的邏輯對其“魚之樂”的判斷做了反駁。這就使問題又回到了惠子最初的質疑上,等于又把球踢回給了莊子。莊子靈機一動,巧妙地借助詭辯,玩起了文字遊戲,借以脫身:“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裡的關鍵是虛詞“安”。“安”除了用作疑問副詞,表示“怎麼”,還常用為疑問代詞,表示“什麼”“什麼地方”。惠子用“安”,表示的是反問;莊子則偷換概念,将“安”理解為提問地點的疑問代詞。這樣惠子的問題就由表示否定的反問句,被他偷換為一般的問句:“你在什麼地方知道魚之樂的?”這個問題自然隐含着“莊子知道魚之樂一事,惠子已然明了”的判斷,由此莊子作出回答說:“我是在濠水之上知道魚之樂的。”這實際上是以詭辯的手段巧妙地堵住了惠子的嘴,為二人的談話畫了個句号。

邏輯是思維的體操。高中語文課程标準指出,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四個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對于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與提升而言,邏輯的訓練不可或缺。知識固然重要,可以增強運用的自覺,但日常語言、尋常課文中即蘊藏着邏輯的内容,細心體察,善于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增強我們思維的準确性和敏銳性。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主任、統編語文教科書核心編者)

《中國教育報》2021年02月07日第3版

作者:朱于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