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給老家打電話,接通後習慣性地“喂”了一聲,大娘已準确地聽出是我。“敏啊?”聽筒裡傳來的熟悉的聲音瞬間溫暖了我的心。還沒來得及喚一聲“大娘”,那邊又送來親切的問話:“妮兒,喝湯了呗?”(我們老家管吃晚飯叫喝湯,可能是因為晚上這頓飯多要喝稀的的緣故吧) “妮兒”,一個土得掉渣兒、親得要命的稱呼,每一回被親人們輕輕喚作“妮兒”都能讓我溫馨、幸福好久好久。
“妮兒”是河南、山東、河北等部分地區對女孩子的一種稱呼,她類似于小名兒,包含着長輩對孩子的寵溺和親切。如果一家隻有一個女兒,就叫“小妮兒”,一般簡稱“妮兒”,如果一家有幾個女孩兒,就從老大開始,依次叫做大妮兒、二妮兒、三妮兒……倒也省心,不僅記起來好記,而且省去給孩子起小名兒了。因為從小就那麼叫着,習慣成自然了,閨女長大後就算嫁為人婦,就算當了母親,就算年齡不老小了,也依然會被長輩喚作“妮兒”,所以有時可以看到一聲“妮兒”的呼喚之後,應答者往往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了。
“妮兒”的稱謂不同的場合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用途。因為發自内心的喜歡,可以抱着、摟着或撫摸着,輕言一句:俺妮兒真乖!疼愛和歡欣溢于言表;因為最質樸的那一份親情,可以站在家門口扯着嗓子,大喊一聲:妮兒,回家吃飯了!牽念和感動流淌整個一條街;高興時,逢人便誇:俺妮兒怎樣怎樣,語氣裡幾多驕傲、幾多欣慰;生氣時,嗔怪着“死妮子”、罵着“傻大妮兒”,憤憤的恨鐵不成鋼。到了姥姥門兒上,女孩都被稱作“某妮兒”,就是在“妮兒”的前面加上本人的姓氏,比如:姓張的叫“張妮兒”,姓王的叫“王妮兒”等等。記得我前年回去舅奶奶還拉着我的手一口一個“劉妮兒”、“劉妮兒”地叫,那種親熱而久違的鄉音傳遞開來,叫得我心裡暖暖的、甜甜的。
我母親生長在城市,又是上過大學的人,她很少喊我“妮兒”的,記憶中第一次深深感受這個稱呼是在我七歲那一年,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在外工作,我在家上學,吃住在大伯家。那天大伯把四個哥哥、一個姐姐叫到一起,鄭重地告訴他們以後我就是這個家的一員了,任誰都不許欺負我。大娘愛憐地攬我在懷裡,摸着我的小臉兒說:“妮兒,記住,以後這就是你的家。”淚水無聲地滑落在臉頰,我緊緊偎在大娘胸前,感覺這一聲“妮兒”是世界上最動聽的天籁。
大伯一家對我這個最小的“妮兒”疼愛有加,我和哥哥、姐姐相處的也跟親的沒什麼兩樣,他們都寵着我,讓着我,盡量照顧我的感受。記得有一年中秋節前的一個晚上,不知因為什麼三哥惹大伯生了很大的氣。氣頭上的大伯操起笤帚狠狠地打三哥,誰勸都勸不住,笤帚打散了,大伯又找來棍子打。我當時已經在另一間屋裡睡着了,驚醒後吓得大哭,跑過去抱住大伯的腿,求他不要再打了。大伯怔了一怔,手中的棍子嗆啷落地,抱起我一邊哄着我說:“妮兒,别怕、别怕”,一邊餘怒未消地沖着三哥嚷:“如果不是看俺妮兒的面子,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如今我遠離家鄉在外成家立業了,隻有過年過節時才回家。每次大伯大娘知道我要回去,都算計着時間早早在街頭等着,有時久等不見,就走到村口去望,街坊問起來,他們都不無炫耀地跟人家說:俺妮兒今兒個回來。我在家住着的時候,他們和鄉鄰也經常說起:俺妮兒回來了。也許每一個老人都是這樣,走出去的兒女再回到他們身邊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所以無論多忙多緊,我都時時告誡自己多回家看看,遇有出差機會繞道也要回去,哪怕隻是在家停留幾個小時。因為我明白,那生我養我的小村,那親我愛的鄉鄰,還有那深情的“妮兒”的稱呼,是我永永遠遠的依戀。
随着歲月的流逝,年歲大的老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叫我“妮兒”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但那最美最親的呼喚會一直響起在我的心底,伴随我每一年,溫暖我每一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