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返京後,隔離在家研究做飯,做完後拍照發給奶奶、大蝦、小象、小虎看,向家人力證我還是餓不着自己的,也讓他們放心我的健康飲食問題。葷素搭配,平均一周吃一次葷一次魚蝦,水果也盡量買新鮮的,吃時令水果。好像,吃的營養豐盛是能對抗新冠病毒的法寶一樣
現在回頭翻看存圖,原來自己做飯,也可以吃的這麼豐富呀!多圖預警,請做好準備~
也請看到最後,會有最真實的一面呈現。
日常早餐
這是我們平時大多時候的早餐:小米粥、碎豆粥、玉米粥、大米粥、雜糧粥換着做。菜就相對簡單了,拍黃瓜、西紅柿炒雞蛋,或者頭一天晚上剩下的菜。
主食有時候是紅薯,有時候是饅頭、有時候是面包片,有時候直接沒有。每人一個雞蛋,補充蛋白質的,也補鈣。
饅頭是自己蒸的。因為疫情,基本上入口的東西我們都自己出品了。我沒有點外賣的習慣,基本也不下館子,室友文武兄完全是因為外賣攜帶病毒、怕死,也告别外賣了。所以達成高度一緻~自己做飯吃。
日常早餐
清蒸鲈魚
我們的童年都生活在内陸的農村,上大學前吃魚的次數都屈指可數。所以,對做魚一竅不通,即使喜歡吃、想吃也不去觸碰,覺得很難,有種跨行轉業的難。還記得我第一次做魚的經曆,買回來的袋裝金鲳魚(專挑刺兒少的魚買),沒清理魚鰓,直接就清蒸了,吃的時候才嘗到有半條魚是苦的,不能吃。從此更是望而卻步。
十四Lee拯救了我跟魚的緣分。似乎,男生對做飯有種奇妙的天分。他做了一次清蒸鲈魚後,我們便每周吃一次清蒸鲈魚。簡單方便,還有營養,熱量也不超标,點菜的首選!十四Lee第一次去超市買鮮魚,給出的要求就是刺兒少。師傅直接給選了一條鲈魚處理了,直到我們吃完都沒能準确的記住鲈魚的名字。
自制小“聾”蝦
麻辣香鍋
跟一般愛吃軟包、喝奶茶的姑娘,文武兄是敗在麻辣香鍋下的那位。
不得不說中國調料包真是萬能,人類之光啊,拯救做飯手殘黨。就是需要的菜碼有點多:西蘭花一點、土豆幾片兒、胡蘿蔔幾片、蝦3-5隻(土豪随意)、木耳幾朵、火腿腸片兒、白菜片片兒、海帶、各種火鍋丸子、魚豆腐根據個人喜好配着吃。把菜碼下水加熱煮開,撈出備用;炒麻辣香鍋的料,起鍋熱油爆炒出香味兒,下菜碼,翻炒均勻,焖煮5分鐘,出鍋上桌。我跟文物下一邊嫌辣,一邊說香、不停的往嘴裡塞。
西紅柿炖牛腩
這個很好吃呀!因為是按照我偶像燕子的做法來的,刷新了我們對紅燒的認識。燕子原菜譜附上:
味道超級濃,還很下飯,跟米飯搭更配!
紅燒排骨
做法跟西紅柿牛腩差不多,所以同樣好吃。
油炸牛肉丸子
丸子粉絲湯
炸丸子、水煮丸子也是奶奶教我的,平時在廚房打下手比較多,看的多了差不多就會了。
肉丸子可以做湯、可以炒菜、可以炖菜。小時候吃肉是件很奢侈的事兒,對肉的渴望會轉嫁到肉丸子上。
肉餡加上饅頭末兒或者面粉,加上生雞蛋,團成團兒,油炸成丸子,就成了葷菜,還能多吃幾頓,雖然肉味兒沒那麼足了,吃起來也是很滿足的。
粉皮炖菜
粉皮(炖)菜好像是我們那兒(範圍僅到縣城)的特色菜。
我印象中,隻有過年、過節、紅白喜事、家裡來客人才會做的,有沒有發現這是一道有人數限制的菜?人少的話都不夠忙活一鍋飯的,哈哈哈,畢竟做起來費時、費肉、費柴火。
小時候的農村都是燒柴做飯的,從莊稼地裡抱回家的稭稈、棉花稈是主要燃料。偶爾炖肉、炖雞、炖菜就得燒舊房子拆下來的房梁木頭才夠勁兒,拉風箱助火力,幹柴做出來的飯菜有種說不出來的香味兒。看到誰家煙囪冒煙了,就知道他家開始做飯了。放學回家的路上,可以聞到各種飯菜的香味兒。
可樂雞翅
可樂雞翅大概是一道任何人都可以做的肉菜了,沒有脾氣的肉菜,很友好,簡單好吃,就是熱量略高。不會做肉菜的朋友們,可以先從可樂雞翅上找找信心。
家庭小燒烤
沒什麼難度,因為主要是烤箱幹活兒,我們就是準備食材稍微麻煩些。能實現在家燒烤自由,内心還是挺興奮的,感覺很有成就感。
烤鲈魚
火鍋
火鍋是在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吃的,當時忙忙活活大半天吃上了自制“鴛鴦”火鍋,十分感恩還能在特殊時期吃到自己想吃的大餐。還特地錄制了延時記錄這一刻。
酸菜魚
可能,我們都要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了,結果敗在了酸菜魚上了,一敗塗地!料包很足,放了一半還是鹹了,很鹹;巴沙魚都也不配合--散了、飛了,完全沒有魚味兒。隻能用“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來安慰自己了。
韭菜雞蛋餃子
韭菜雞蛋餡兒的餃子是一個月吃一次的。
全程都是我們自己做,和面、調餡兒、包餃子,是個耗時的大工程,但偶爾還是想吃。好像準備食材、把原材料變成成品這個過程,像施魔法一樣,能讓自己内心安靜,是減壓的一種吧。
香椿炒雞蛋
這個菜可能會暴露年紀,因為我覺得這是一道大人才會喜歡吃的菜。
有時候,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存在。
小時候我家院子裡種着香椿樹。每年春天的時候奶奶都會等着吃香椿。
按照奶奶的理論知識,最早冒出來的一碴兒不能吃,因為是臭香椿。
而對于那時的我來說:什麼香椿臭椿,都是臭的。渾身嫌棄,便避之而不及。
隻有在我奶奶觀摩它的時候,我才順便看它一眼,然後繼續納悶,為什麼這些大人這麼執着着吃這種有點臭味兒的東西?還拿着跟寶貝一樣
長大離家上學,春天的時候沒機會看到香椿樹和奶奶了。再後來,我都忘了家裡那顆香椿樹的存在了。
現在的我,每年春天都會做一次香椿炒雞蛋。然後打電話告訴奶奶:我今天吃香椿炒雞蛋啦!以前你吃的時候我總是嫌棄你…*:@&~…
味蕾對食物的記憶最深刻,也最長久。
有時候饞一道菜,是想念跟它有關的人和事。
香芹炒豆幹
蚝油菜心
蝦炒西胡
香蔥豆腐
香菇油菜
西紅柿炒雞蛋
室友文武兄炒的雞蛋一絕,我不止一次的跟身邊人這麼說。(最近她炒雞蛋的水平就像最近的股市一樣--極其不穩定,讓人一再失望,哎)這是我以前帶飯經常帶的一道菜。省時省事還好吃。
蒜苔炒雞蛋
這也是我們經常吃的一道菜,因為不會做别的,就每天換着樣兒的跟炒雞蛋搭配。
蒜苗炒雞蛋
接下來是面食,是這篇文章的靈魂!哈哈哈哈,面粉不僅能做面包,我們中國人還把面粉的作用發揮到了極緻,但我們的做法隻涉及到了中國人的普通吃法兒。
涼皮
前段時間跟風做的,正好趕上文武兄學會和面。但是吃完一次,我倆不約而同的不說做第二次的事兒了。因為太麻煩了,光烙涼皮就烙了四五十次。
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是陝西的一道小吃,土豆擦絲,裹上面粉,上鍋蒸熟,晾涼;熱鍋,蔥末、朝天椒爆香,下入蒸熟的土豆絲翻炒均勻。出鍋的時候可以放入蒜末,會更香的哦。上面兩張是我改良過的洋芋擦擦,分别加了胡蘿蔔絲兒和芹菜葉兒。這種給蔬菜裹上面粉,蒸熟再炒的吃法,在山西又叫做撥爛子。
豆角炒餅
餅和面都是我們自己做的,不知道自己哪兒來的熱枕。 但好像真的是自己做的還挺香的,可能是因為有自己手動勞動的心血吧。
和面這個手藝是奶奶硬塞到我手裡的,現在每次和面時,奶奶的話都會冒出來“和面要三光-面光、手光、盆光”;還會想起當初奶奶“逼着”我學和面的痛苦時刻。當時不理解為什麼奶奶自己會,而且做(飯)肯定都比我好吃,還偏偏點名讓我和面,和蒸饅頭的面、包餃子的面、撈面的面、焖餅的面...要求略有不同,但給人的感覺都是粘粘的、甩不掉的面糊,很不爽!一邊和面,一邊在心裡抱怨,滿臉不高興。現在想想自己都覺得好笑,覺得當時的我真不懂事,為此我還特地跟奶奶發視頻感謝她當時不留情面教我和面
然後,我用同樣的方式教會了文武兄和十四Lee和面。
豆角焖面
文武兄做的豆角焖面都驚豔到她本人了。
西紅柿雞蛋面
火雞面
觊觎已久但遲遲不敢以身試法的火雞面,真的是超級辣️️️調料包有點費辣椒呀。喜歡辣口的朋友們可以試試,但是還是建議料包減半放,或者加一倍面餅的量來分攤一下辣的程度。吃的時候準備好涼飲會更完美。
炸糖糕
糖糕是北方二月二龍擡頭那天的小吃。
面團(不一定是發面團),放紅糖,包好,下油鍋炸,稱作炸糖糕,寓意步步高升。
這也是我小時候期待的,過完年、出了正月,就盼着吃糖糕了。那時候真的很饞,但隻有這天家裡才會做,一年一度。想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每天吃,為什麼非得規定二月二吃糖糕、八月十五吃月餅?後來,物質條件允許想吃就能吃到了,也明白了這不是規定,是約定俗成,是風俗,也是文化傳承。每次過節吃飯時,會勾起很多沉存已久的回憶和趣事。
蝦蒸蛋
保證蒸蛋有鮮味、并沒有氣泡孔的秘訣就是蓋一層保鮮膜,紮幾個小孔,蒸10-15分鐘就可以啦,嫩滑香軟。幾乎沒有熱量,還能補充蛋白質。
翻車現場來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是我煮雞蛋,忘了關火,鍋都炸飛了的現場。
當時吓壞我了,更多的是自責,再就是心疼第二天的我,沒有早飯吃了。
炸飛了的煮雞蛋和鍋
做完飯後的廚房
是某次做完飯的廚房。哎,這就是美食背後的慘不忍睹的鍋碗瓢盆,有一次吃完飯我一進廚房,看到這樣的場景,自己禁不住在廚房笑到肚子疼,弄成這樣,做飯時的我們到底是有多混亂啊!
真實的廚房現場
當然,我們也會收拾廚房啦!
油煙機、竈台都手動收拾了一遍了。
畢竟吃完飯還是要活動一下的,不然都胖到不好意思吃下一頓飯了。
頑固的黃色污漬被清除了真是讓人覺得清爽、輕松。我們也會置辦餐具,買了新盤子、新桌布、刀叉,然後吃飯的時候考慮美觀擺盤,這樣的虛榮我們還是有的。
柴米油鹽、叮叮當當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吧。長大,大概就是學會把胃養好,把日子過好,畢竟人生是自己的,不是租來的。
關于吃,你有什麼特殊、有趣、難忘的記憶嗎?可以留言分享一下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