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4章解讀

道德經4章解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1:58:00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1

傳說在上古時期,中原地區的黃河、淮河經常洪水泛濫,給人民的生命财産以及農耕生産造成極大的危害。堯帝在位之時,洪水暴發,滔天大水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丘陵,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堯帝下決心要消滅水患,在大臣們的推薦下,委派鲧負責水患的治理。鲧采用修築堤壩、圍堵洪水的方式來進行治理,曆經九年,鲧的努力不但沒能消滅水患,洪水反而更加嚴重了。在這種情況下,接替堯操理朝政的舜帝,革去了鲧的職務,改派鲧的兒子禹來負責水患的治理。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2

禹接受重任後,工作十分勤奮,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吸取了父親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想出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他按照九州地形,沿山脈開鑿水道,将淤積之水導入大海。經過十幾年的治理,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服地、平緩地向東流淌,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也顯露了出來,人們重新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生活,肆虐多年的洪水終于得到了治理。而禹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大禹”,後來,舜也将其作為了接班人。

同樣的治水,為何鲧失敗了,而大禹卻能獲得成功呢?這是因為,禹掌握并遵從了洪水活動的規律,知道單靠圍堵,會使水勢更加高漲,進而使得洪水更加泛濫;隻有順着地勢疏導水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水往低處流,這就是水運行的規律,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掌握了“道”的運行規律,并且遵從“道”的法則,順道而為,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才能無往而不利!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3

《道德經》第十四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01

大道無形

在《道德經》的卷首,老子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在這裡,老子自己描述了道的形象,從這個形象來看,“道”真的是不可言的。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要理解“道”的概念,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它雖無處不在,卻又是無色無聲,無形無象的,恍恍惚惚隻能用心去感知。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4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用肉眼看不見的光線,叫做夷;用耳朵聽不到的聲音,叫做希;用手抓不住的東西,叫做微。在這裡,老子用了“夷、希、微”這三個字,對“道”的形象進行了描述:生養萬物的“道”,是由隐性的“無”與顯性的“有”所組成的統一體(混而為一),對于我們來說,“道”同時具備“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這三個特點,是無色、無聲、無形的;無法依靠我們的感官來加以辨識,也就無法對它進行具體的探究(不可緻诘),而隻能用我們的内心去感悟。

02

道象惚恍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此句的“皦”(讀音為jiǎo),是“光亮、明亮”的意思,“昧”是“昏暗”的意思;“繩繩”(讀音為mǐn mǐn)則是“綿綿不絕”的意思。

老子在這裡告訴我們,在明亮的地方,“道”不會顯得更明亮一些,而在昏暗的地方,“道也不會因此變得昏暗,也就是說,“道”是一種穩定的存在,同時,“道”又是綿綿不絕的,是永恒的存在,它是不會中斷的。這就如佛陀口中的“空”,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5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接着,老子又說,“道”的存在既沒有形狀也沒有形象的,無處不在又不可捉摸,這就是所謂的“惚恍”。而大道的存在,是超越人的意識思維中的時間限制的,我們既找不到它的開始,也看不到它的結尾,所以,“道”是無始無終、亘古長存的。

莊子在《知北遊》中,用一個“道在瓦甓”的故事,對大道的的這種“無處不在”的存在方式,作了很好的注腳——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6

有一天,東郭子向莊子問道: “你所說的那個道,究竟在哪裡啊?”

莊子說:“道無處不在。”

東郭子說:“說得具體些啊。”

莊子說:“在蝼蛄螞蟻裡。”

東郭子說: “怎麼這麼低下啊?”

莊子又說: “在稗草堆裡。”

東郭子: “怎麼更低下了啊?”

莊子說: “在瓦片和磚塊下面。”

東郭子: “怎麼越來越低下了?”

莊子說: “在屎尿裡。”

東郭子不吭聲了。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7

03

是謂道紀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個“道紀”,就是指“道”的運行規律。正因為大道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亘古長存的,所以我們可以從曆史上發生過的事件,總結出“道”的表現形式和運行規律,以此來駕馭和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隻有順應大道的人,才能做到無往而不利,而違背大道規律的行為,其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走向失敗。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8

宋國有個農夫,做事情性子很急。有一年,莊稼種到地裡後,農夫每天到田裡去看。他覺得禾苗長得太慢了,十天半個月過去了,才長出一點點嫩苗。又過了半個月,禾苗仍舊隻長高了一點兒。農夫嫌地裡的禾苗長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裡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将所有禾苗拔高後,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高興地對家裡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呢!”他的兒子聽了,感到很納悶,就趕快跑到地裡去看,發現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陽曬蔫了,全都枯死了。

這則“拔苗助長”的寓言告誡人們,事物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隻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違背了客觀規律,即便有良好的願望和熱情,也必然會失敗。

★★★ 往期文章 ★★★

(點擊下面列表可進入閱讀)

淺讀《道德經》(1) || 何為道?

淺讀《道德經》(2) || 何為道?(續)

淺讀《道德經》(3) || 衆妙之門

淺讀《道德經》(4) || 美之為美

淺讀《道德經》(5) || 聖人之治

淺讀《道德經》(6) || 藏鋒守拙

淺讀《道德經》(7) || 多言數窮

淺讀《道德經》(8) || 宇宙之源

淺讀《道德經》(9) || 源遠流長

淺讀《道德經》(10) || 上善若水

淺讀《道德經》(11) || 适可而止

淺讀《道德經》(12) || 抱一無離

淺讀《道德經》(13) || 有無相成

淺讀《道德經》(14) || 寡欲不奢

淺讀《道德經》(15) || 寵辱若驚

道德經4章解讀(淺讀道德經16)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