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宣戰發生在五次獨立的軍事沖突中,從1812年開始,最近一次是在1942年。
美國在五次獨立的軍事沖突中11次正式宣戰。根據憲法(第一條第8款),國會擁有宣戰的專屬權力。美國上次宣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朝鮮戰争、越南戰争以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長期戰役從未在國會的宣戰書上蓋章。
1.1812年戰争
1812年戰争期間,美國軍艦“憲法”号和“蓋裡埃”号在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東南約400英裡處交戰。
1812年的戰争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争”,是美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第一次軍事考驗。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對英國拒絕尊重美國在英法之間持續不斷的沖突中的中立立場感到憤怒,要求國會向其前殖民霸主宣戰。
國會的投票并不是一緻通過的,聯邦黨人反對新當選的“戰争鷹派”議員的侵略性。但最終,衆議院以79票贊成、49票反對、參議院以19票贊成、13票反對的結果,決定向地球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發動戰争。
麥迪遜于1812年6月18日簽署了該宣言。"特此宣布大不列颠及其附屬國與美利堅合衆國及其領土之間存在戰争,"該法令寫道。"而且......美國總統在此被授權使用美國的全部陸軍和海軍力量,以使之生效。"
2. 美墨戰争
蒙特雷戰役,如圖所示,發生在1846年7月7日,美墨戰争期間。
1846年與墨西哥的戰争始于一場土地糾紛。1836年,德克薩斯州從墨西哥獲得獨立,成為德克薩斯共和國,但墨西哥從未放棄對這塊土地的主權。因此,當美國于1845年吞并德克薩斯州時,南北鄰邦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當詹姆斯·波爾克總統派遣美國軍隊巡邏格蘭德河邊境時,墨西哥軍隊發動了襲擊,波爾克因此有理由要求國會宣戰。
與1812年戰争相比,國會在與墨西哥開戰問題上的分歧更大。北部輝格黨人認為這是南部民主黨人不正當地攫取土地,他們希望在美國增加更多的奴隸主領地。
最終,輝格黨讓步了,擔心他們會遭受與聯邦主義者相同的政治命運,聯邦主義者反對1812年戰争導緻了他們的滅亡。參議院于1846年5月12日通過了宣言,宣言的開頭是:"鑒于根據墨西哥共和國的法案,該國政府與美國之間存在戰争狀态"。
3.美西戰争
西奧多·羅斯福在美西戰争中領導狂野騎士部隊。
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短暫的戰争始于古巴的獨立戰争。1895年至1898年,美國報紙密切關注古巴革命者與西班牙作戰時的困境,發表了轟動性的故事,被批評為“黃色新聞”
1898年2月15日,美國軍艦緬因号在哈瓦那港神秘沉沒,美國卷入了附近的沖突。
4月份,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承認古巴獨立,并命令西班牙讓步,但西班牙拒絕了。因此,威廉·麥金利總統以美國海軍封鎖古巴作為回應,并呼籲12.5萬名志願者實施封鎖。西班牙立即宣戰,美國國會也于1898年4月25日宣戰。
該宣言在兩院以口頭表決一緻通過。戰争于12月10日以《巴黎條約》結束,在該條約中,西班牙不僅給予古巴獨立,而且将關島和波多黎各的領土割讓給美國。西班牙還同意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将菲律賓出售給美國。
4.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
1918年一戰期間,一名美國巡邏兵在法國聖米希爾突出部抓獲了一名德國炮手。
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并不急于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使在1915年德國潛艇擊沉英國客輪“盧西塔尼亞”号和“阿拉伯”号,造成131名美國公民死亡之後,威爾遜仍躊躇不前。他沒有宣戰,而是讓德國人承諾停止對盟軍民用船隻的襲擊。
然而,到了1917年,德國人重新計算并決定冒美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風險,恢複對北大西洋民用船隻的襲擊,相信他們可以在美國參戰之前赢得戰争。
1917年4月2日,威爾遜要求國會對德國宣戰,理由是德國重新發動潛艇攻擊,并試圖招募墨西哥為美國的敵人。該宣言在衆議院(373票對50票)和參議院(82票對6票)均以較大優勢獲得通過。美國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亡超過32萬人,其中死亡人數超過11.6萬人。
5.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在他們被暗殺前不久,以及《小日報》上的一頁,描繪了暗殺過程。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報複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奧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德國立即與奧匈帝國結盟,引發了政治上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在短短幾天内,所有歐洲大國都卷入了戰争。
12月10日,也就是美國對德宣戰8個月後,美國國會通過了另一項對奧匈帝國的宣戰,理由是奧匈帝國參與了德國潛艇襲擊美國船隻的行動。
6.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
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淩晨,日本對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海軍設施發動了毀滅性的突然襲擊。在不到兩個小時的空襲後,太平洋艦隊大部分被擊沉,3500名美國軍人被炸死或炸傷。
就在那一天,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在國會發表了他标志性的演講,要求對日本的“無端和卑鄙的攻擊”宣戰。12月8日,羅斯福向國會和全國發表講話,稱1941年12月7日是“永遠的恥辱之日”。國會的反應非常迅速,衆議院幾乎一緻通過了表決(唯一的反對者是來自蒙大拿州的和平主義者珍妮特·蘭金),參議院也一緻宣布對美宣戰。
7-8.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意大利
1941年,美國工務振興署的海報上,一隻拳頭拿着一枚印有美國星标的郵票,準備在二戰期間鏟除納粹黨徽。
就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四天後,美國人仍沉浸在悲痛和憤怒之中,德國的納粹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再次出人意料地向美國宣戰。受1940年簽訂的軸心國條約約束的法西斯意大利也向美國宣戰。
1941年12月11日,羅斯福緻信國會,要求再次宣戰。羅斯福寫道:“試圖奴役整個世界的力量現在正朝着這個半球移動。”。“決心保持自由的世界各國人民的迅速和聯合努力将确保正義和正義的力量戰勝野蠻和野蠻的力量。”(原文翻譯太拗口了。。。)
這一次沒有反對者。在衆議院,蘭金選擇了“出席”而不是“反對”,以393票對0票。
9-1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1942年6月3日,羅斯福簽署了對軸心國剩餘勢力宣戰的最後三份宣言。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在1940年與德國結盟各有其原因。保加利亞與南斯拉夫和希臘有領土争端,認為德國可以提供一些力量。匈牙利害怕被蘇聯吞并。羅馬尼亞由法西斯和反猶太主義者統治,他們站在納粹一邊。
羅斯福在給國會的信中寫道:“我意識到三國政府采取這一行動[向美國宣戰]不是出于他們自己的倡議或響應他們自己人民的意願,而是作為希特勒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這三項戰争宣言是美國國會有史以來最後一次通過。随後發生的所有戰争:朝鮮戰争、越南戰争、阿富汗戰争和伊拉克戰争,基本是由國會“授權使用武力”發起的,除了朝鮮戰争(根本沒有得到國會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