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5月25日電 (陳植炜)記者25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湯旭光在環境科學國際期刊《總體環境科學》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及人類幹擾下同齡林與異齡林碳水循環響應差異”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發現者湯旭光教授。西南大學供圖
該研究成果對“同齡林與異齡林在何種管理模式下具有更高生産能力”這個學界争論了60年之久的問題給出了科學答案。研究将為優化森林經營管理模式、提高森林碳彙能力提供科學依據,其研究成果或有利于緩解全球變暖的世界難題。
所謂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氣之外碳庫中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統的碳吸收和儲存能力,從而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減緩全球變暖趨勢。
目前,推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增加森林總量、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态服務功能,已成為中國構建生态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目标的戰略任務之一。中國設立了在2020年增加4000萬hm2(公頃,100hm2=1平方千米)人工林的國家林業戰略目标,借助森林生物固碳功能,通過碳排放交易機制,履行碳排放大國溫室氣體減排義務。
學界認為,森林作為陸地生态系統的主體,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資源庫、生物基因庫和水-碳-養分及能源儲存調節庫,在全球碳循環和調節氣候變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不同森林管理模式的碳彙能力差異顯著,有關同齡林與異齡林相比,何種管理模式具有更高的生産能力争論了60餘年,由于缺乏可信數據支持至今未能形成定論。
湯旭光教授研究團隊揭示了不同森林經營管理模式對森林碳彙潛力的影響規律。通過收集覆蓋地中海氣候、溫帶氣候及寒帶氣候條件下的3個林齡序列14個通量站合計62站點的年數據實現測量數據的搜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