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當前,我國鹽堿地治理,還面臨三個挑戰。一是鹽堿區主要分布在北方,而北方降雨少、蒸發強烈,沒有足夠的水資源,因此治理難度較大;二是還有待選育既耐鹽堿又能高産的優良作物或經濟植物品種;三是生物和微生物型鹽堿地改良利用材料的性能還不夠穩定,控鹽過程中,土壤與作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還有待深入研究。”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舉行的第八個世界土壤日慶祝活動中,該院研究員楊勁松在主題報告中,直指我國土壤鹽漬化防治與鹽堿地資源利用遇到的挑戰。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召開第八個世界土壤日慶祝活動。金鳳攝
2021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防止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生産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張佳寶在活動緻辭中指出,鹽堿地治理和土壤鹽漬化防控的核心,是根據土壤鹽漬動态變化和環境要素特征,進行土壤水鹽優化調控,清除或消減土壤鹽分、防範鹽分積累、抑制鹽堿對植物危害。
“我們目前已形成一批較為成熟的鹽漬障礙土壤的治理與防控關鍵技術。希望今後能進一步加強鹽漬土精準控鹽的高效和安全用水理論與技術、土壤鹽漬障礙的綠色消減與健康保育、鹽漬農田養分庫容擴增與增碳減排等研究,為國家農業升級、糧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張佳寶說。
我國鹽漬土約占世界鹽漬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土壤鹽漬化是可溶性鹽分在土壤中積聚,導緻土壤基本特性惡化和質量下降的過程。受不同程度鹽、堿物質影響的各種類型土壤稱作鹽漬土。楊勁松介紹,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分布有不同類型鹽漬土,我國鹽漬土約占世界鹽漬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鹽漬土在我國南北方都有分布,以北方和濱海地區為主。“鹽漬化土壤分布區普遍具有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地形地貌低窪平坦、地下水埋深淺、地下水礦化度高、成土母質含鹽等特點。”楊勁松說,在這些因素影響下,鹽分在土壤中彙聚和濃縮,導緻土壤鹽漬化發生與擴展。
土壤鹽漬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楊勁松解釋,人類生産活動是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退化的誘因之一,例如灌溉中設施不配套和管理不當造成地下水位擡升、用鹹水和堿性水灌溉而沒有控鹽措施、溫室大棚保護地種植管理不到位、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中忽略了鹽漬化防控、大水面養殖或水旱插花布局、氣候變化引起海水入侵等因素。
耕地土壤鹽漬化會造成耕地質量和生産力水平下降,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耕地荒廢,影響糧食安全和耕地保障。
“開展鹽漬土治理和土壤鹽漬化防控,要根據土壤鹽分類型、分布特點、時空變化及環境要素特征,通過灌排工程、土壤改良、耕作栽培、生物農藝等技術措施進行土壤水鹽調控,消減土壤鹽分、防範鹽分積累、抑制對作物的鹽堿危害。”楊勁松表示。
攻克三大挑戰,專家開出“藥方”
不過,楊勁松坦言,在鹽堿地治理利用方面,仍存在前述的一些問題。這也是科研人員近年來的研究重點。
淡水資源匮乏是鹽漬區農業利用的制約因素。“近期我們開發出一些節水控鹽的技術,用水肥一體化的滴灌技術,增加養分在土壤中的流動。同時,将土壤調理劑埋在土裡,水肥滴灌後,既能減少鹽的積聚,也能讓養分鎖定在植物的根部區域,減少養分流失,提高水分和養分的利用效率。”他說,利用這套技術,用水效率可以提高20%-30%,而肥料可以減施15%的同時不減産。
如何篩選适合鹽堿地生長的植物,改良土壤環境,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楊勁松介紹,目前國内一些研究團隊通過創制和篩選培育一些耐鹽堿的植物種質資源,例如耐鹽堿的水稻、耐鹽的油菜、棉花,耐鹽經濟類能源植物甜高粱,鹽堿地的先鋒植物堿蓬、鹽角草等,來改善土壤性質。
有了耐鹽的植物還不夠,如何改良土壤生态,讓其适應植物生長至關重要。“土壤所的團隊,也在利用土壤增碳調理,優化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結構,在高效脫除鹽分的同時,改善作物根區環境以提升土壤肥力,并用生物質炭等材料促進養分增效,建立了重度鹽堿地‘牛糞有機肥 耐鹽綠肥’雙肥驅動快速增碳培肥技術。”楊勁松解釋,牛糞有機肥和耐鹽綠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抑制鹽害、降低土壤堿性,而使用生物質炭可以疏松土壤、保蓄養分,降水和灌溉水進入土壤後,可以更快更高效脫除鹽分,從而改良土壤。
“今後,我們還将拓展和創新鹽堿地開發利用的思路和技術,挖掘本土耐鹽作物、創新耐鹽種質資源,加速鹽堿地生态治理和其他綜合技術的應用,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技術突破,使科研成果早日形成現實生産力。”楊勁松說。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