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高僧,擅長詩作者很多。這是因為古代僧人修行,較少受到世俗牽絆,一心向佛,潛心修煉。在文筆上,大量的佛經,講義,讓僧人獲得了很好的文化和文字鍛煉。比如最早的漢傳佛教經文的翻譯者鸠摩羅什,就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文字學家,當然也是了不起的文人。他的名言包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可見,高僧的文字,因為自帶佛法的禅機、妙趣和頓悟,因而比世俗文字更加發人深省。這種放下之後的感悟,往往力拔千鈞,感人至深。宋代有一位高僧,名叫釋有規。他生活在富庶的吳地,年輕時候恰逢金人南渡,是亂世才子,其事迹見《卻掃編》卷下。
釋有規何時出家,現在已經無從查考,他平生隻有一篇詩文存世。而這一篇詩文,是他的生命臨近終點時候的自我寫照,詩名《臨終詩》。
《臨終詩》
宋代: 釋有規
讀書已覺眉棱重,就枕方欣骨節和。
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殘日已無多。
人之将死,其言必真,必善。高僧臨終前的這首詩,短短28字,寫出世人最向往的晚年。尤其是最後兩句,令人羨慕不已。這首詩的重要價值還在于,高僧向我們傳遞了一個理想的人生晚景,一種充滿詩意的佛系生命狀态。
詩的首句,說“讀書已覺眉棱重”,意思是長久伏案讀書,不知不覺眉眼都感覺到累了。眉眼之間的棱角,也即是今天所言的眼袋,都覺得很重了。這一方面是因為詩人年歲已高,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勞神,有點累了。這時候,詩人索性“就枕”,去休息。躺在枕頭上,才欣喜地發現自己的人骨節和枕頭那麼契合,可以舒舒服服睡一覺了。這真是發現了人生的小确幸啊。
詩的頭兩句,寫讀書,寫就枕,一種從容淡定,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人的精神世界要充盈,就要閱讀。但是閱讀又不能成為人生負累,更不能成為争名逐利的敲門磚。所以,該休息時就要休息。而一旦生活中出現了小驚喜,一定要懂得用心去體味。不能讓這些小驚喜從你的生命中溜走。這才是生命快樂、充盈的人生哲學和智慧。
詩的第三句可謂最令後人羨慕之語。“睡起不知天早晚”,睡醒後,不知道是早還是晚。這是自然醒,太美好,太幸福。“西窗殘日已無多”一語雙關,一方面是說自己睡得太晚,一覺睡到黃昏。一方面是說自己年歲已高,是遲暮光景。而最重要的,是傳遞自己人生如夢,一夢盡頭,已是終點的人生感悟。這或許就是詩人為什麼隻留下最後一首詩的原因了吧。畢竟前面的人生浮華,都是一夢,隻有這最後的自在光景,屬于自己。
全詩短短28個字,明如白話,無一生僻字,從遣詞造句來看,算不得多高明。但是卻寫出了人生況味,讀完令人會心一笑。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讨論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