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中庸思想?剛剛粗略學完了《中庸》,按照費曼學習法,先輸出第一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先秦時期的中庸思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剛剛粗略學完了《中庸》,按照費曼學習法,先輸出第一波。
四書之中,《中庸》排在《大學》之後。《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也是曾子的學生)子思所作。所以《論語》、《大學》、《中庸》是祖孫三代的關系。
個人感覺,子思作為第三代,比乃祖孔子、乃師曾子的功力是要差一點。
至于《孟子》,是在子思之後一百多年了,是孔子學說在新的時期裡的一次新的發展,與孔子不能說是“重孫”的關系,而且《孟子》愛打比方、愛擡杠,文采飛揚,可讀性更強。這個以後再分享學習心得。
對《中庸》的内容,一位專家這樣總結:
《中庸》
集中講述性與情及封建道德修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将“誠”看作是世界的本體,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認識方法。“中庸之道”在現代人心目中幾乎成了走中間路線、不思進取的代名詞,其實《中庸》通篇都在告誡我們要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
專家的評價當然是有高度的,《中庸》所推崇的真誠、适度、“智仁勇”三德等等,肯定是正确的。
但是,我讀完《中庸》有幾點失望或者說不太理解的地方:
比較啰嗦
玄乎晦澀
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不看标題,乍一讀以為是道家經典,而且邏輯不清晰,重點不突出,可讀性較差。——我覺得《中庸》的原文和白話文都比《大學》、《論語》、《孟子》難懂。
鼓吹祥瑞、兇兆
(國家将興,必有祯祥;國家将亡,必有妖孽),導緻後世出現了很多進獻祥瑞的笑話和以天災錯誤影響朝廷決策的蠢事。當然,也許這不是中庸的本意。确實,國家要亂的時候,是會有很多不正常的事,隻是後世的有些君臣把這句話當做政治鬥争的工具了。
恐吓說鬼神無處不在
關于鬼神,孔子的說法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思這個說法,跟他爺爺不一樣。這些東西,想讓新一代的年輕人信服,難!論迷信,《中庸》在四書五經中排第一。
過分吹捧聖人和聖王
太完美了,令人不敢相信。這可能是因為孔子也在聖人之列,自己的爺爺當然要好好捧?
教人守本分、知進退
在有些時候成為壓制進步、明哲保身的理論依據,說“中庸之道”是騎牆守舊的代名詞,不冤。辯證地看,守本分、知進退确實是很實用的處世之道。
我父親能讀古書,能寫書法,能寫古體詩。我之前跟父親吐槽《大學》的指導意義不夠實用,父親豁達地對我說:
儒家也隻是一家之言,而且《大學》是兩千多年前的東西,跟現在這個時代肯定有脫節。
那我就不再求全責備,從國學經典裡面找些能用的。
我個人真正喜歡的是《中庸》裡的這一句: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大意是君子(對小人)随和但不同流合污,厲害啊!
《論語》裡的說法是“和而不同”,意思一樣。
換成大白話:
當你遇到搞歪門邪道的人,不能同流合污,但也沒必要撕破臉。
這确實是一種“中庸之道”,很務實。
當然,嫉惡如仇的人更值得尊敬,這是另一種道。
這兩種道,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的環境。
我們可以探讨,在不同流合污的前提下,對惡人、小人究竟是“和而不流”好,還是“嫉惡如仇”好?
有時候沒有果斷拒絕,被人纏上,會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有時候嫉惡如仇,惹出很多麻煩,同樣會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具體到律師行業,遇見惡人的幾率比其他大多數行業要大很多,那麼律師應該如何對待惡人呢?
按照《中庸》的觀點,對惡人永遠不可以同流合污,但不必一直嫉惡如仇,可以區分三種情況:
——有些人可以讨厭,但沒必要當面給他難堪。
——有些人可以讨厭,但沒必要讓他知道。
——有些人不但可以讨厭,還可以直接開怼。
很多律師基本是直接開怼。
《中庸》說得對,還是要區分具體情況再做選擇。
最後澄清一個觀點:
有人問,你為什麼要在國學經典裡面找現在能用的内容?
有一位名人說,國學就像挂在客廳裡的一幅名畫,有它更有品位,沒它客廳照樣能用。
這不就是“國學花瓶論”麼?
我覺得國學雖然跟時代脫節了,但是很多東西還是可以古為今用的。
英國某教授說,歐美是幾百年的民族國家,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國家,這話說得真好。
國學再老,那也是我們的根。我們要在這根上長出新枝新葉,而不是挖掉這個根。
如果把國學當成裝品位的名畫和裝高雅的花瓶,那國學這根就斷了。
我今天在感恩《中庸》給我的智慧之餘,也吐槽了《中庸》的一些問題,作為末學後進,肯定有說得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但我的出發點是希望“為往聖繼絕學”,不想這根斷了;我相信子思先賢有這個胸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