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出自于孫子兵法中的軍争篇和虛實篇,“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逸:安閑;勞:疲勞。意思是指做好充分的戰争準備,養精蓄銳,等敵人疲乏的時候,再給敵人迎頭痛擊,從而取得戰争的勝利。就是說,凡是先到戰場等待敵人的,就能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隻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去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引申為,做任何事情,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就能打仗和做事是不同的,做事情講究的是效益。在戰争中,以逸待勞講的是一個“拖”字。它不是拖着讓别人來處理,而是一種權變的手段,使自己不被突然發生的事情弄得手忙腳亂。是使自己在今後占據主動、采取的“拖”的方法,沉着應對,靜觀事物的變化,然後作出判斷。或者主動讓對方在拖的這段時間内疲于奔命,磨滅對方的銳氣,然後伺機出擊,打垮對手。古代戰争中,孫膑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曹操破袁紹于官渡運用的就是這種計策。
中華武術中也特别講究以逸待勞的運用。你看兩個拳師比武,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不動腦子的就氣勢洶洶,一開始就使出全部本領,結果往往被先退讓者打倒。
在商戰中,是以退步赢得時機,需要經營者心理承受能力好,自我狀态良好,才能達到自己真正的目的。
占據主動,沉着應對外部力量的幹擾,都可以說是以逸待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