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窩在榻榻米上,朋友給我做了一杯拿鐵,我們打開電視,連接好電腦後準備看部電影。
朋友剛從外地采訪回來,眼見了非常多令人無法釋懷的事兒,我望着她一臉受傷的樣子說,要不看點治愈的?看《小森林》吧,我說。她有點驚訝地望着我說,還看啊,你說說你看了多少遍?
我答她,的确,我看這部電影已經不下十次了,但從來沒有厭倦過。你跟着我看一次,你不僅會愛上還會流口水。于是,在我的百般鼓動之下,我們捧着一杯咖啡互相靠着看起來。
在影片開頭,世子的聲音響起:
“小森是位于東北地區某個村莊中的小村落,這裡沒有商鋪,隻是購買必需品的話,可以去公務所所在的村中心,那裡有農協開的小超市還有幾家商鋪。去程基本都是下坡路,自行車大概要半小時。不過回程要花多長時間呢,冬天因為路面積雪隻能步行去,不緊不慢的話要走上一個半小時吧。不過,大多數居民都是去臨鎮的大型城外超市購物。我去那,來回要花上一天。”
這樣一個生活在近乎與世隔絕的小森林中的年輕女子 ,用山中田間的食材進行烹饪,做出了如深夜食堂的茶泡飯一樣經典的、讓影迷念念不忘的“森林系料理”。
雙色蛋糕
雙色蛋糕最開始是女主媽媽做的,切開後蛋糕的顔色是紅綠白三種,紅色是紅米,綠色是用菠菜做的。
外面裹着一層厚奶油看着很誘人。
蛋糕的甜味來自自釀的天然米酒。
這樣的甜點,我們在家也是很好複刻的。紅米如果不好買的話,可以用南瓜代替,跑一趟超市就能買齊的食材,用小小的儀式感給生活加一絲亮色。
凍蘿蔔幹與柿子幹
這兩道美食在中國還是比較常見的,都能吃到。不過世子做的看起來格外好吃,應該是有電影加持的原因。
冬天缺少食材,蘿蔔幹是不錯的配菜。
看起來非常喜慶的吊柿子幹。
印度薄餅與雞肉咖喱
看到大雪天的印度薄餅這裡時,我開始尋找周圍有什麼零食。朋友聽見笑話我說,這哪是什麼治愈片,明明就是來受虐的好吧。
揉好的面團鋪成薄薄一層,随着時間的推移,餅的一邊開始鼓起來,形成一個個氣泡。
薄餅配上咖喱雞,我聽到自己的肚子在叫了。
野蒜苗炒鲑魚白菜花意面
在我老家的山坡上長着一些青嫩的野蔥,以前奶奶總是用它來包餃子,吃起來比任何餡兒都香,可惜由于挖野蔥的人多了,現在幾乎找不到野蔥了,隻能在《小森林》中尋找慰藉了。這道菜,我隔着屏幕都能聞到香味。
野蔥配上新鮮的鲑魚。
再搭配煮好的意大利面,完美。
紅點鲑鹽烤魚
紅點鲑我沒有吃過,如果自己想嘗試做的話,推薦用小黃魚代替。
納豆
看到納豆已經不能自持了,我喜歡吃糯食,看到納豆軟軟糯糯的樣子,我和朋友就立馬去超市買了盒納豆,打開,加熱,迫不及待開吃,結果…….這味道吃起來實在是太怪了,黏糊糊,又鹹,蘸上芥末更是讓人無法接受。
不過小森的納豆看起來還是很好吃的,口味不重的建議想象一下味道就好了。
某種程度上,《小森林》等同于梭羅的《瓦爾登湖》給我的作用,無論如何,世上還有諸多的可能性能讓你去選擇。
但小森林遠沒有《瓦爾登湖》那樣深厚,後者試圖傳達的不僅僅是簡單與脫離世俗的生活方式,而且還有梭羅一貫主張的“不服從”的政治實踐方式。我們可以去選擇不屈從不迎合主流的生活場景與權力結構,可以試圖實踐另一種看似是不符合常識的行動上或者思想上的道路。
在這個層面上,小森林實際上也是講述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如果刨去對劇情簡單地梳理,重新審視它,便能看到在高壓力的日本社會中,青年一代的生活選擇的無奈與困境,由此可以看出,劇中女主人公世子選擇居住在鄉下并非一種主觀上完全自願的行為,而是屬于無奈之舉。
電影往往把生活的片段放大了給人看,我們以為其中的美好就是真實的,但如果不拿嚴苛的顯微鏡去看待,把其當做一種娛樂産品便覺得無關緊要了。
畢竟,人時時刻刻活在各種權力結構之中,無法掙脫。《小森林》所展現出對食物的尊重和鄭重,一緻是讓我感懷的。而當我們看這類電影,當我們随着主人公一起進去做美食的場景中,獲得的幸福感與滿足正是我們一生中所需要的。
新浪微博@江湖米麒麟
- 一個最有人味兒的美食指南 -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文章皆為原創,如需轉載請留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