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之後,身邊很多朋友都在向我求助一個類似的問題:自從回家之後就發現一些”多管閑事”的親戚家人總是問東問西,沒結婚的催着結婚,結了婚的就要求這要求那;比收入比工作,誰誰誰家的誰誰今年混的多麼多麼好,這麼煩人,有沒有什麼好的回擊辦法啊?
首先我在給各位建議之前,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這些人的一些閑言碎語并非是帶有純粹的惡意或者詛咒。所以我們在選擇應對之法時,也不應該帶着厭惡或者抵觸的态度去闡述我們的想法。
點到即止,不把話題鎖定在某一環節上,
不給對方有機可乘
舉例:
長輩A:“小李啊,怎麼還不見你帶個對象回家呢?”
小李:“還沒有遇到合适的呢。”
長輩A:“那你這樣可不行啊,都多大歲數了啊。”
小李:“是呀,年齡是不小了,這不最近同事還給我推薦幾款護膚品,說是适合全年齡層的人保養皮膚呢,對了!您要不要也試試看?”
我們假設長輩A是一個有點愛慕虛榮的女性長輩,如果說這位長輩平時比較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用這樣的方法來轉移注意力不會顯得過于生硬,又可以把話頭扯開。面對一些長輩的不斷追問,我們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适當的轉移對方的關注點。
虛實之間,學會不否認也不承認
舉例:
長輩A:“小李啊,聽說你找了個女朋友啊,是不是真的?”(作為小李并沒有找女朋友)
小李:“反正現在是有要談的想法吧,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差不多了肯定第一個告訴您!”
一些風言風語的出現,有實也有虛,在面對這些虛虛實實的情況時,一味的否定或者發出辟謠的聲音,反倒是加劇了對方追問或者把話題開大的可能,比如如果上面這個例子中小李一口否認自己并未找到女朋友,那麼長輩A自然會把話題鎖定在“為什麼不找女朋友”這上面。
善意的謊言背後,其實是我們各自打算的真實寫照,感情也好事業也罷,畢竟親身經曆的不是某個親戚,而是我們自己。過年這段時間的一些交流,大都屬于可有可無的談資或者是有意無心的“片湯話”。所以我們也不要太過于糾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狀态。閑聊麼,有些可能和不可能的事情都是很正常的。
真假之外,打斷一些眼不見心為淨的比較
舉例:
長輩A:“小李啊,隔壁王大爺家的小子今年去美國工作了,多棒啊!你看你們當初在一起玩,人家怎麼就混的比你好呢?”
小李:“您說的是,其實我們公司年前也有個機會讓我去美國工作,但是據從美國回來的同事說,美國那邊太亂,而且不保證年假能回家過年,我想了想,畢竟落葉要歸根,回家是第一位的,您說對不對呢?”
除去家族優勢不談(富/商/政二代),掙得多意味着事情多,壓力多,這些情況實際上在大多數行業(低谷行業和高熱行業之間會有差距)都是存在的。
而且作者發現,一些親屬口中的“特别厲害的某某人”實際上的情況并不是那麼的令人向往。我本人親身經曆過的一件事:我的一個親戚說我的某個發小去了美國工作三年,歸國之後被委以重任收入頗豐。恰巧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經常會跟一些中小企業主打交道,有次跟某個企業主在言談之間聊到了我的這個發小的公司,據實察該公司的決策層根本沒有我發小這個人,後來的一次聚會中我見到了他本人也印證了之前那個親戚口中的“優秀好孩子”其實根本不存在。
我們沒有必要把一些問題深究其的内在矛盾和外在表象之間的關系,從話頭中找說辭,比如上面這個例子裡,出國看似是一個很多人向往的工作機會,但是中國人向來有落葉歸根的精神需求,那麼我們不妨就拿出來做一個對比。至于實際情況中小李是否真的有機會去美國,這就跟我經曆過的上面那個例子一樣:誰都都不可能100%把自己的實情全盤托出給另外一個人,那麼亦真亦假的交流也不過是為了不讓話題太過冰冷而已。
以微笑配合默不作聲,把毫無意義的審判當作一種對人生的品鑒.
我相信大多數朋友都心裡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有些人的所謂關心隻是為了儲備他們的談資。因此很多時候,直接回避,或者幹脆不予置理是對自己的尊重。
職場和生活中的言語需求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職場中的言行舉止目的投射出的是多樣化的不同,而生活中的閑言碎語往往非常單純:閑的。
熱文推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