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很多事物都和“四”這個數字相關。你比如天地有四方:東南西北、自然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生有四味:酸甜苦辣。
中藥材領域,也有四大金剛
這個說法最早是由明代張景嶽提出的。他借用了春秋時期管仲的名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政治主張,在管仲看來“禮義廉恥”非常重要,好比是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張景嶽認為在上千種的中藥材當中:人參、熟地、附子、大黃這四味中藥能力突出,在治療疾病方面也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堪比國之四維
“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将也”、“病而至于可畏,勢非庸庸所濟者,非此四物不可”。
雖然張景嶽說得有點絕對,有失偏頗,但這四味中藥材人參補氣第一、熟地滋補第一、附子溫陽第一、大黃瀉下第一。的确是大家所公認的。
我個人認為,這四味藥臨床常用且也難用,醫者如能熟練掌控,意味着其醫之成熟,治病肯定“有兩把刷子”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中藥界的“四大金剛”
人參
估計每個學醫之人,所接觸到的第一味中藥多半是它。縱觀諸多史書記載,人參的補益作用被诠釋得淋漓盡緻:
真氣衰弱,短促氣虛,可用它來補益;
驚悸怔忡,健忘恍惚,可用它來甯心;
元神不足,虛羸乏力,可用它來培補;
心虛損,遇事多驚,讀誦詩書健忘,可用人參,甚至内障目暗、視物昏花,也可用人參。
人體的正氣、元氣、血液虛脫,一定要人參濃煎,能堪大用。當然如果隻是平時補補氣、改善疲勞,不必用大補、大貴的人參,适當吃點黨參或黃芪效果也很不錯,而且相比之下,黨參、黃芪的補,更溫和,适合長期補身服用。
熟地
産于中原土旺之地,得土氣之最厚,其味甘,亦土之味,其色黑,是腎之色。故熟地入脾腎,是補益脾腎之良藥。
這味藥材能被張景嶽先生譽為“藥中四維”,一者出于熟地之功效卓著,二者也出于他個人喜好善用熟地,有“張熟地”的美稱。
我臨床也喜用河南熟地黃,特别是治療腎精不足而虛火上擾諸病,必用熟地,且大量應用熟地。
比如,治腎陰虛于下而火擾于上的失眠,用熟地,配合少量砂仁、肉桂,速效;
治高血壓頭暈,凡見舌質紅少苔,即重用熟地;
我臨床對于“上熱下寒”者,也常用熟地,以填補腎精,引火歸元,效果快捷顯著。
附子
這味藥可“回陽救逆,挽陽氣于頃刻”。自古有記載:“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内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人的生命活動,新陳代謝,全靠一股陽氣推動,“陽氣者,若天與日”,陽氣就像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一樣。
《傷寒論》中回陽救急的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幹姜附子湯等都是重用附子。後世扶陽派更是注重人體陽氣,善用大劑量附子治病!
在日常臨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緻的休克、冠心病及風心病和多種疑難危重疾病。
近代名醫李可老先生創“破格救心湯”,就曾有重用附子30~200g的例子,對重症患者常有起死回生之效。
然而,因附子本身有毒,很多人都比較懼怕它,但從我多年臨床實踐發現,若能掌控好附子的用法用量,附子在疾病的治療上是大有功效的,尤其是對于現代人多陽虛的體質。
大黃
估計許多人對大黃都不是很了解,隻知道它是“瀉藥”。
在衆多名貴藥材的行列中,大黃能排的上号,完全是憑借其實力。大黃自古就有“将軍”之美名,這是有特殊原因的。
俗話說,“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換言之,将軍則是最好的士兵。若按用藥如用兵之喻,大黃當是中藥裡很值得稱道的藥材。值得每位學中醫者重視。
《神農本草經》将大黃歸于下品,認為其功用:“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緻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髒。”
可見,胃腸道産生的廢物影響人體健康,如水、濕、瘀、毒、痰、食等,都需要靠這味不起眼的将軍來治理,因此說大黃是“治亂第一猛将”,絕不誇大,真實不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