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将深度解讀的優秀城鄉規劃為“2021年度南京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評選”一等獎作品——《南京新街口地區地下空間詳細規劃》,該規劃由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
2020年9月8日,本次規劃獲得由國内地下空間領域專家陳志龍大師領銜的專家組評審通過。
經過十餘年的運營、使用,新街口地下空間部分環境和設施已顯陳舊,現有的地下連通空間與局部人流快速增長的矛盾顯現,公共休閑空間和服務設施缺乏,空間品質與服務水平都需要“再提升”。新街口四個象限之間的聯系主要依靠新街口站即“T”型連通骨架,除中山南路東西方向外,各象限之間的互聯互通有待改善。南京北站到祿口機場的規劃軌道交通18号快線将在新街口東部設地下站,推動“新街口”中心向東“再發展”。
規劃範圍
“T”型連通骨架示意
同時,新街口核心區地下與地上建築面積達到1:6,遠低于同類中心區地下空間開發比例,現狀功能以停車為主,首層公共服務功能僅占32%,且以餐飲和小商品銷售為主,與中心城市一級商業中心的定位不符。
因此,《南京新街口地區地下空間詳細規劃》,應運而生。
謀劃新街口地區地下空間發展思路根據《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總體規劃(2015-2030)》提出的“建設新街口地下城”的發展目标,針對百年新街口老城中心的特點,本次規劃以“挖潛提升”為主要思路,通過“挖潛資源、加強連通、完善功能、提升環境”,将新街口建設成為國内地下空間叠代更新的示範區、南京老城最大的地下城。
新街口地區軌道交通及站點情況
基于新街口是國内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地下空間發展較快的城市中心,目前地下連通系統承擔了中心區的主要交通換乘和步行活動功能,極大地改善了地面環境。随着新街口“再跨越、再發展、再提升”的新要求,未來新街口發展的主要思路确定為四個“更”:更加一體化發展,實現地上地下一體化、地下互聯互通;更加精細化發展,以人為本、改善環境,提升城市中心窗口形象;更加可持續發展,強調區域協調、功能多元、綜合防災;更加特色化發展,彰顯文化、特色主題和休閑體驗。
本次規劃以“問題”和“目标”為導向,通過相關先進案例研究、對标找差,确定中心區地下空間的發展定位、方向和布局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對核心區進行了詳細規劃,主要包括互通互聯系統、環境品質、功能布局和豎向标高等内容。為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本次規劃對重要節點進行了深化設計,并且制定了規劃設計控制引導圖則和實施保障措施。
技術路線圖
明确五項主要内容依據人流活動熱力圖分析,大行宮文化中心與新街口商業商務中心人流密集、功能互補,為此本次規劃提出要抓住軌道交通18号快線規劃機遇,未來新街口應重點向東發展,促進新街口與大行宮聯動一體,以四環路地下空間為核,依托軌道交通1号線、2号線兩條主軸線和大行宮、珠江路、上海路3個軌道交通換乘站點,形成“一核,兩軸,三節點”的應連盡連的地下空間結構。
新街口地下空間結構圖
為挖潛用地、高效複合利用地下空間,本次規劃提出要加強德基三期、蘇甯新華社地塊、東鐵管巷等近期更新改造地塊的地下空間建設,并對遠期管家橋、遊府西街、石鼓路周邊老舊住區等可更新地塊進行預控,推進金鷹、艾尚天地等關鍵地塊首層使用功能的公共化,鼓勵利用城市道路和綠地廣場等地下空間。
新街口地下空間潛力分布
新街口地區的地下空間将形成“小四環”公共環道:西北象限将新增延安路地下通道,串聯金陵飯店與德基廣場地下空間;東北象限将利用軌道交通2号線站廳,串聯德基三期與蘇甯新華社地塊地下空間,遠期東延與洪武路過街通道相連至18号快線站;東南象限将打通萊迪廣場與蘇甯新華社地塊地下通道,與18号快線站聯通,實現軌道交通2号線與18号快線的換乘;西南象限将依托東鐵管巷項目地下空間,串聯金鷹商場,并與軌道交通1号線1号口相連。
新街口地下空間總平圖
西南象限東鐵管巷改造項目地下空間
本次規劃提出将清理目前地鐵站“T”型區的商業功能,明确了正、負面清單和嚴格的控制要求。在目前業态特色的基礎上,四個象限将采用差異化的發展策略:東北象限将保持品牌主題店特色,東南象限将引導形成大衆活力、綜合商業業态,西南象限将引導形成親子文化體驗特色,西北象限将引導形成美食餐飲和休閑主題業态。
新街口核心區現有地下停車庫約31個、地下出入口約57個。為減少中心區車行出入與人行活動交織帶來的安全隐患,本次規劃通過增加地下停車庫相互之間的連接通道和地下機動車通道的預控,對現有地下停車庫出入口進行整合,在減少地面機動車出入口的同時,又形成互聯共享的停車空間提高停車效率。
通過“商業街 通道 下沉廣場”的組合優化串聯交通流線,構建層次分明、高度網絡化的步行系統,在現狀45個人行出入口的基礎上,新街口地區的地下空間将新增29個地面出入口,其中6個實現了與公交站點和出租車停靠點的無縫接駁。針對目前地面非機動停車雜亂問題,規劃預留了3處地下立體式智能自行車停車庫,預計可提供1000輛非機動車停車位。
延安路、長江路、淮海路、蘇甯地塊與軌道交通18号快線站點之間地下通道等節點,是建立地下網絡體系的關鍵,方案通過與相關部門和業主單位的研讨,對各個節點周邊單位産權、建築平面、城市道路、市政管線、大樹的等要素進行分析評價,深化各節點的平面布局、豎向标高、功能引導、地面出入口位置等内容設計,以确保規劃的可操作性。
重要節點分布圖
規劃設計的四大創新特色
創新特色1:
多專業協同編制,增強方案的落地性
規劃、建築、人防、交通、市政等多專業協同配合,本次規劃積極探索“研究 規劃 節點設計”互相反饋與配合的編制模式,共同推動新街口地下空間詳細規劃向建設實施邁進。
創新特色2:
面向規劃管理,制定地下空間管控圖則
本次規劃建立“1 4”地下空間規劃圖則,對接規劃管理需求,明确剛性與引導性管控要求。其中:剛性要求包括地下公共連通道、出入口位置和開敞空間、豎向标高、地下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引導性要求包括主導功能、業态、環境設施、文化特色等。
創新特色3:
探索老城中心區地下空間“微更新”方法
遵循“以人為本,營造功能多元、體驗舒适地下空間”的基本思路,本次規劃從“不大拆大建,一邊使用、一邊更新”出發,減少T型公共通道上的商鋪,增加安全疏散和交通空間,設置公共活動和休憩空間。通過增加醫療急救、母嬰服務、無障礙服務等人性化配套設施,提高整體地下空間活動體驗舒适感。
創新特色4:
關注精細化治理,提出針對性的實施措施
針對目前新街口歸屬三區、各區分治的現狀,本次規劃提出了建立三區綜合管理機構的建議,研究明确首層地下停車空間功能置換實施路徑,提出地下空間确權建議和建設地下互通互聯通道的獎勵政策等措施。
實施成效成果顯著以本次規劃為指導,新街口地區地下空間精細化整治工作已全面開展。
成立了三區綜合管理辦公室統籌新街口地區地下空間的建設,其中新街口地鐵站中心圓盤商業設施已撤除、标識系統已經更換,德基通道增加了無障礙通道,完成金鷹、萊迪等地下空間環境品質改善工作。
金鷹中心一期地下停車功能已置換為商業服務和活動展示功能,實現了金鷹中心A、B座地下部分與管家橋地下過街通道的互聯,并實現了與地鐵2号線連通。艾尚天地地下停車功能的置換也在推進之中。
此外,本次規劃為近期蘇甯新華社地塊、德基廣場三期、東鐵管巷項目等更新地塊提供了外部條件,保障了重大項目的實施,也為南京市域地鐵18号快線站點選址提供了技術支持,提前進行了地下通道的預控。
審核:陶樂
審稿:朱佳
發布人:潘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