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緻死性失眠判斷

緻死性失眠判斷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2 00:04:28

緻死性失眠判斷(失眠病理機制理論中的)1

最近幾年,随着國民對睡眠健康的認識逐步提升,睡眠醫學行業得到很大的進展:睡眠中心運營建設提上日程、地方性睡眠研究會、醫學會相繼設立,實際上「被廣泛接受的關于失眠病因或病理生理學機制的假說」尚未形成定論。

國内關于失眠的病理機制的讨論更是神仙打架,專家們衆說紛纭,在學術界現目前認同較高的是兩兄弟——「3P 假說」和「神經調控機制」(《中國失眠障礙診斷和治療指南》中也叫作「過度覺醒假說」)。

緻死性失眠判斷(失眠病理機制理論中的)2

且慢,大夥兒先聽聽他怎麼說

今天來聊聊大哥「3P 假說」。

3P 假說作為認知行為學的代表,提出的3P 模型(3-PModel)将短期性失眠如何發展成為慢性失眠概念化,為失眠的解釋、預測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觀點。

是目前關于慢性失眠最明确的,而且被廣泛引用的病因學理論。

什麼是3P 模型

「3P 模型(3-PModel)」是由知名睡眠學者亞瑟・斯皮爾曼教授提出的一個關于失眠形成曆程的模型

緻死性失眠判斷(失眠病理機制理論中的)3

3P指的是Predisposing(易感因素)、Precipitating(誘發因素)和Perpetuating(維持因素),這三個因素的英語單詞都是以「P」開頭,所以被稱為3P 。

這是裡面的3種因素都有一個阈值(相當于分界線),但凡其中一個超過了阈值,都會導緻失眠(阈值因人而異,也因時而異)。

它恰似人生路上的高壓線,時刻提醒着你,人生無常,見好就收。

緻死性失眠判斷(失眠病理機制理論中的)4

腳踩高壓線,一路火花帶閃電

3P是在P啥

1

易感因素

易感因素是指容易産生失眠的個人特質,它決定了一個人是不是容易失眠,主要包括年齡、性别、家族史、精神疾患、性格等。

年齡: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

性别:女性患病風險約為男性的1.4倍,該比例在45歲以上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

家族史:有家族史人群的發病率,是無家族史人群的3倍

精神疾患:70%~80%的精神障礙患者均報告有失眠症狀,而50%的失眠症患者同時患有一種或多種精神障礙(如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焦慮症等)

而且曾經發生過失眠的人,其再次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4倍。

2

誘發因素

誘發因素是最開始引起失眠的原因,主要包括社會、情緒、生理三個方面。

社會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出國倒時差、上夜班

情緒因素:吵架、受委屈、煩惱、壓抑

生理因素:生病、作息不規律、睡前咖啡、酒精濫用

如果把易感因素看成是先天不足,那誘發因素就屬于後天失調,沒人能逃過他的制裁。

緻死性失眠判斷(失眠病理機制理論中的)5

跟雷神之錘一樣厲害,不整虛的

并且易感因素 誘發因素,極容易發展為短期性失眠。

*根據持續時間,失眠可分為短暫性失眠、短期性失眠和慢性失眠。

<7天的是短暫性失眠,7天-30天是短期性失眠,>30天是慢性失眠。

3

維持因素

煩惱不是天天有,夜班不是天天上,為什麼沒有了誘發因素,失眠還是像狗皮膏藥一樣甩都甩不掉?

這就是維持因素的可怕之處,主要包括指不良的睡眠習慣或不恰當的睡眠觀念。

不良睡眠習慣:賴床,周末補覺、飲酒助眠,藥物的不當使用

不當睡眠觀念:尤其是對失眠本身産生焦慮或恐懼等

長期下來,身體就記憶下這種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感覺,使得原本的短期性失眠進階成慢性失眠,治療起來頗為棘手,普通的藥物根本降它不住。

好的睡眠千篇一律,差的睡眠各有千秋。

雖然網上一搜一大堆助眠小技巧,但不一定管用,隻有找到失眠的真正禍根,才能接受針對性的治療。

緻死性失眠判斷(失眠病理機制理論中的)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