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利專欄】
知“之”是智也
——以正确理解《學弈》中的“之”字為例談談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原創作者|李凱利(女,二級教師,在重慶市沙坪壩區紅糟房小學校任教語文)
本文為李凱利老師原創投稿,首發李凱利老師的微信公衆号“凱利小語”,版權歸原創作者李凱利老師所有
小學語文課本(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實驗教科書)從五年級下冊開始出現了文言文——《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小學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起步階段,逐步積累、正确理解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能為日後順利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之”“乎”“者”“也”是常用的文言虛詞。虛詞的理解一直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其中“之”字的理解最為靈活多樣,為準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造成了較大的困擾。
六年級下冊第一課文言文兩則中《學弈》一篇共5句話,連續出現了6個 “之”字。
學 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如何正确理解這些“之”字的含義呢?
一、結合注釋
教科書中文言文課文的下方往往會有教材編著者精心編輯的注釋,教師備課、學生學習時應當積極關注注釋。
注釋一般分内容解釋和來源解釋兩種。前者多是對課文某一部分詞句做出的進一步說明;後者一般是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權,注明某此語句、詞語、觀點的來源,以便讀者的查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尊重他人的知識産權和勞動。
《學弈》一文共有15條注釋,對于文中6個“之”字隻解釋了兩處,一處是“一人雖聽之”的“之”——指弈秋的教導;一處是“雖與之俱學”的“之”——他,指前一個人。結合這兩條注釋,學生能夠準确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分别是“一個人雖然在聽弈秋的教導”和“雖然和前一個人都在學(下棋)”。
二、借助工具書
對于文中其它4個“之”字,學生應該如何理解呢?必須指出,查閱工具書是非常必要的。
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但因曆史發展和時代變化,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在理解上也會出現一些較大的差異,以《現代漢語詞典》是無法滿足文言文學習需求的。這時《古代漢語詞典》就派上了用場。
《古代漢語詞典》收詞的範圍,是古代以正統書面語言寫作的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又以先秦兩漢的古籍為主,這就為正确理解文言文意思提供了較好的幫助。當然,如果覺得有必要,還可查閱《辭源》深入理解字詞意思,從而精準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在《古代漢語詞典》中,“之”的意思有以下幾種:
①(動)到....去。《孟子,滕文之公上》:“滕文公為世子,将~楚,過宋而見孟子。”②(代)指代第三人稱。他、她、它(們)。《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人棘門,園死士俠刺春申君,斬其頭,投~棘門外。”《論語。述而》:“默而識~ ,學而不厭,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代)這。《莊子.逍遙遊》:“~二蟲又何知?”④<助〉用在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隸屬、領有或修飾限制的關系。相當于“的”。《國語,齊語》:“夫是,故商~子恒為商。”《戰國策,楚策》:“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心。” ★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把主謂結構轉化為偏正詞組,從而取消了成句子的可能性。《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涉吾地也,何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有孔明,猶魚一有水也。”★用在句尾,隻湊足音節,無義。《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那麼這個“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到底該選哪一個呢?這就需要我們結合特定語境去選擇恰當的字義。
三、聯系上下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注釋告訴學生“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學生在五年級下冊學習過《楊氏之子》,基于這樣的經驗,結合詞典釋義,學生可以理解這裡的“之”等同于“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國上下最善于下棋的人。
在“思援弓繳而射之”之前,文字講述的是“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一個人雖然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了,“思援弓繳而射之”——思量着拉弓放箭而射“之”,這個“之”隻能指的是天鵝,也就是《古代漢語詞典》關于“之”字釋義第二條 (代)指代第三人稱,他、她、它(們)。
“弗若之矣”的前文是“雖與之俱學”,剛才結合注釋我們知道“雖與之俱學”的“之”指的是前一個人,那麼“弗若之矣”的“之”也指的是前一個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呀。
文中還有一個“之”字出現在“惟弈秋之為聽”。這個“之”是什麼意思呢? 注釋直接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隻聽弈秋的(教導)——對于“之”具體是什麼意思沒有解釋。前文是“一人專心緻志”,結合情景,我們可以推測這個“之”等同于 “(弈秋)的(教導)”。
值得指出的是,學生理解這句話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按照正常語序,要表達“(一人)隻聽弈秋的(教導)”這個意思,句子的順序應該是——(一人)惟聽弈秋之(教導)。
是為了突出賓語“弈秋之(教導)”,文本用結構助詞“為”字把賓語“弈秋之(教導)”放在前面,這種情況就叫做“賓語前置”。“為”在這裡等同于“被”,直接翻譯字面意思——隻有弈秋的(教導)被(一人)聽。“唯利是圖”中的“是”就起到賓語前置的作用,突出“唯利”。
綜上所述,學習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離不開借助注釋、查閱工具書、聯系上下文這幾種方法,其中尤以聯系上下文為核心能力。此外,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時,我們還可以結合生活經驗進行理解,比如《楊氏之子》一文中,“為設果”,誰為誰設果?結合生活經驗,我們可以判斷是楊氏之子為孔君平設果。
凱利建議,在理解文言文字面意思的同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多讀多誦,讀文言文的韻味;注重積累,體悟文字背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