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規”這個成語很常用,指人或事側重于守舊,不求革新,有不求進步的意思,更暗含會被時代淘汰、被新的事物取代之意。讓我們稍微停一停汲汲求進步的心态和急急忙忙的腳步,回頭追溯一下“墨守成規”的本源,會找到其對應的人與事很有來頭,說的是墨子和諸葛亮的智慧、發明與制度哪。在時代演遞的過程中,“墨守成規”反而被賦予了比較多的負面意義。
“墨守成規”一詞包含了“墨守”和“成規”二語,對應兩個典故,内涵豐富,說起它們的形成年代也非常久遠,我們分别說一說。
“墨守”乃“墨翟之守”“墨守”的典故,發生在戰國時代的墨子身上。墨子的學問、名聲在當時很顯赫。墨子是思想家也是軍事家,他主張“兼愛非攻”,并身體力行去研究守城防禦敵人進攻的方法,且到處宣揚推廣。
《墨子》一書裡記載,有一次墨子聽到大楚國計劃攻打小宋國。公輸盤(又名公輸般、公輸班,因他出生于魯國,也稱為魯班)為楚國建造一座雲梯,做好後就要用來攻宋。墨子趕緊從齊國出發日夜兼程十日十夜到了楚都見公輸盤,試圖說服他放棄攻擊的工事。接着,墨子請公輸盤為他引見楚王,兩人在楚王面前進行攻防模拟戰;墨子意在以自己發明的守城戰略封鎖雲梯的攻勢,讓楚王打消攻宋的念頭。
墨子當時用衣帶圈起來當城池,用木片、竹簡作守城的武器。公輸盤九次陳設機巧多變的攻城雲梯,墨子連九次抵禦了他的進攻。當公輸盤攻戰的器械用盡了,而墨子還有不少防禦守城的戰術呢!楚王因而被說服放棄攻宋,這就是有名的“墨翟之守”;因為墨子的“墨守”而解除了宋國一次危機。
所以說,在戰國時代要說起“墨翟之守”,那可是真功夫,用兵打仗的人,都怕遭遇“墨翟之守”,而守城池的一方,但願能得“墨翟之守”!後人以“墨守”代稱之。然而,随着時光的推演,人們大多忘了“墨守”的内涵了。
諸葛亮的成規保蜀“成規”的典故故事,發生在三國鼎立時代的蜀國。三國時,蜀主劉備臨終前将國家大事托付諸葛亮(孔明),讓他輔佐後主劉禅。諸葛亮不負所托,鞠躬盡瘁。
蜀主劉備駕崩,又失去智慧絕頂、料事如神的丞相、軍師諸葛亮,這一來眼見蜀漢就要馬上陷入危機。所幸大臣蔣琬(字公琰)和費袆(字文偉)依循着諸葛亮留下來的舊制治國理事,執政得宜,穩定了蜀漢的國家情勢。
諸葛亮有識人之明,很器重蔣琬安民的才能,在世時曾向劉備推薦這位國之棟梁,他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
諸葛亮也密表後主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諸葛亮死後,蔣琬守住諸葛亮的成規,受任尚書令、大将軍,總理政、軍國家大事,輔佐後主九年,直到逝世。
另一位和蔣琬接力“守成”保蜀國的是費祎。費祎識悟過人,處事謙虛,諸葛亮對他另眼相待。《費祎别傳》描寫祎“雅性謙素,家不積财。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諸葛亮死後,費祎繼任為後主軍師,又承接蔣琬尚書令、大将軍之職務。
費祎曾經出使吳國,吳國的大臣們言詞犀利如利箭,對準他交相诘問論難,費祎不急不徐,辭順義笃據理以答,吳朝之臣無人能屈辱他。孫權看在眼裡,非常佩服,但他是蜀臣,孫權遺憾地對費祎說:“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
陳壽的《三國志》評贊兩人:“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祎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可見因為兩人的墨守成規、因循不革,使得蜀漢在劉備和諸葛亮死後,尚能維系十多年“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的局面。
後來“墨守”和“成規”被合成了“墨守成規”這一成語。
現代人多認為“墨守成規”是固守着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其實,如上的古人智慧和舊規舊法的成就也不是泛泛之輩所能超越的,在“墨守成規”之下,也能讓人立于不敗之地。時過境遷,成語的内涵也随之劇變。找回成語源頭處,識得其中洞天,别有意味!
(完)
參考資料《墨子.卷十三.公輸》《三國志.蜀書.蔣琬傳》《三國志.蜀書.費祎傳》《三國志.蜀書十四》《史記.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