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解剖圖和結構圖?脾系藏象病位與病性特征研究胥波 1 , 章瑩 2 , 徐濤 3 , 張蕾 1 , 徐征 1 , 吳承豔 4 , 吳承玉 1 , 駱文斌 1 , 史話躍 1,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脾的解剖圖和結構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脾系藏象病位與病性特征研究
胥波 1 , 章瑩 2 , 徐濤 3 , 張蕾 1 , 徐征 1 , 吳承豔 4 , 吳承玉 1 , 駱文斌 1 , 史話躍 1
脾系是指脾及與其直接相關聯的髒腑、官竅、經絡等組織結構的總稱, 包括脾、胃 、胰、大腹、肌肉、四肢、口 、唇及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 經等[ 1 ]。
本文基于中 醫藏象辨證理論體系的構建研究,同時參考了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3 266 例脾系臨床病案統計結果、專家意見和文獻梳理結果, 根據脾的生理功能及脾系 的 組成, 規範了 脾系的 病位特征症及病性特征症, 為 臨床更好地診治脾系 病證提供了 依據。
1脾系生理功能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 運化水濕; 主統血, 主升清;在體合肌肉, 主四 肢, 其華在唇, 開竅于口 , 在液為涎, 其味為 甘; 在志為 思, 藏意; 脾與胃 相表裡, 胃 主受納腐熟, 主通降。 脾胃 陰 陽 相合, 升降相因, 燥濕相濟。脾系相關部位主要有脾、胃 、四肢、肌肉、口 、唇、脾經、胃 經等。
2脾系病位特征症
脾系生理功能異常産生的病位特征如下。
( 1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異常特征症: 腹脹, 食後脹甚, 納呆, 食少, 腹痛, 便溏, 洩瀉, 面色萎黃等。腹脹, 食後脹甚, 納呆, 食少, 腹痛, 便溏, 洩瀉等屬脾失健運的病位特征; 面色萎黃屬脾胃 虧虛, 氣血生化乏源, 機體失養導緻的病位特征。
( 2 )脾“主運化水濕”異常特征症: 水腫(浮腫),腹水, 形體肥胖等。水腫, 腹水, 肥胖屬 脾運化水液功能減退, 痰飲水濕内 停的病位特征。
( 3 )脾“主統血”異常特征症: 慢性出 血, 吐血(嘔血), 齒衄, 肌衄(皮下 紫 斑), 崩 漏, 月 經量多, 便血等。各種慢性出 血, 吐血(嘔血), 齒衄, 肌衄(皮下紫斑), 崩 漏, 月 經量多, 便血屬 脾氣虧虛, 不能統攝血液所緻的病位特征。
( 4 )脾氣“主升”異常特征症: 脘腹墜脹, 久瀉, 久痢, 小便混濁如米泔水, 眩暈(頭暈), 喜呵欠, 氣下墜感, 肛門 墜脹, 脫肛, 子宮下垂, 内 髒下垂, 眼睑下垂等。脘腹墜脹, 久瀉, 久痢, 小便混濁如米泔水, 眩暈(頭暈), 喜呵欠, 氣下墜感, 肛門 墜脹, 脫肛, 子宮下垂, 内 髒下垂, 眼睑下垂屬脾不升清, 水谷不化, 或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于心肺頭目 , 或不能固 攝内 髒的病位特征。
( 5 )脾“合肌肉、 主 四 肢”異 常 特征症: 身 重, 疲乏, 肢倦, 肌肉 松弛, 肌肉 萎縮, 肢體萎軟, 肢體癱瘓等。身重, 疲乏, 肢倦, 肌肉 松弛, 肌肉 萎縮, 肢體萎軟, 肢體癱瘓屬脾失健運, 氣血乏源, 肌肉 失養的病位特征。
( 6 )脾“開竅于口 , 其華在唇, 在液為 涎”異常特征症: 口 瘡, 口 黏膩, 口 腔糜爛, 口 淡乏味, 口 角 流涎,口 唇幹裂(口 唇燥裂)等。口 瘡, 口 黏膩, 口 腔糜爛屬 濕熱蘊脾, 上蒸于口的病位特征; 口 淡乏味屬脾胃 虛弱, 運化腐熟功能低下的病位特征; 口 角 流涎屬脾氣虧虛, 不能固攝的病位特征; 口 唇幹裂(口 唇燥裂) 屬 脾不散津的病位特征。
( 7 )脾“味為甘”異常特征症: 口 淡, 口 甜等。口 淡屬脾胃 虛弱, 口 中 乏味的病位特征; 口 甜屬脾氣虛則甘味上泛的病位特征。
( 8 )脾“主思, 藏意”異常特征症: 嗜睡, 注意力不集中 , 思維不敏捷等。嗜睡, 注意力不集中, 思維不敏捷屬思慮過度傷脾, 脾不藏意的病位特征。
( 9 )胃“主受納、腐熟、通降”異常特征症: 胃 脘疼痛, 痞脹, 食後痞滿, 吞酸, 嘈雜, 口 臭, 呃逆, 嗳氣, 惡心, 嘔吐, 厭食, 吞食梗塞, 大便秘結等。胃 脘疼痛, 痞脹, 食後痞滿, 吞酸, 嘈雜屬胃 不能腐熟食物, 食滞胃 脘的病位特征; 口 臭, 厭食, 呃逆,嗳氣, 惡心, 嘔吐, 吞食梗阻, 大便秘結屬 胃 失通降,氣機不暢, 濁氣上逆的病位特征。
( 10 ) 足太陰 脾經異常特征症: 腹脹, 納呆, 脘腹墜脹, 各種慢性出 血, 婦 産科病證(月 經不調、 帶下、陰挺、不孕等), 下肢痿痹, 足膝内 側前緣寒涼、麻木、酸痛等屬足太陰脾經循行及絡屬的病位特征。
( 11 )足陽明胃 經異常特征症: 脘腹痛, 頭面五官病證(齒痛、鼻衄、 咽 喉腫痛、 口 眼歪斜、 頭面痛等),下肢痿痹, 下肢外側 前緣寒涼、 麻木、 酸痛等屬 足陽明胃 經循行及絡屬的病位特征。
3
脾系病性特征症
3.1病位在脾系, 病性屬實的特征症
( 1 ) 濕: 頭蒙如裹, 面色晦垢, 肢體困 重, 酸楚疼痛屬脾運失健, 濕濁上蒙清竅, 或留滞四肢關節的病性特征; 黃疸屬濕熱蘊脾或寒濕困脾的病性特征; 形體肥胖屬脾失健運, 痰濕脂膏積聚的病性特征; 口 黏膩, 脘痞, 納呆, 惡心屬 濕濁困 阻中 焦脾胃 的病性特征; 婦女帶下量多, 洩瀉, 大便稀溏, 大便黃糜, 大便黏液, 大便腥穢, 小 便混濁屬 脾濕下注的病性特征;舌苔膩屬脾濕内 蘊, 濕濁停聚于舌面的病性特征; 脈濡屬濕困脾胃 , 郁遏陽 氣, 阻壓脈道的病性特征; 脈細屬脾運失健, 水濕内 停, 困遏脈道的病性特征。除上述脾系特有的濕特征症外, 濕病性還有嗜睡, 局部滲漏濕液, 皮膚濕疹、濕爛、瘙癢, 厭油膩, 身熱不揚, 汗出不徹等共性特征症。
( 2 ) 痰: 嘔吐痰涎, 胸脘痞悶, 納呆, 惡心屬痰濕中阻, 胃 失和降的 病性特征; 頭暈屬 脾運失健, 痰濁内 生, 上蒙清竅的病性特征; 舌苔膩屬脾運化水濕功能減退, 痰邪停聚于舌面的病性特征; 滑脈屬痰濕留聚, 氣實血湧的病性特征。除上述脾系特有的痰特征症外, 痰病性還有痰多質黏, 形體肥胖, 或某些部位出現圓滑柔韌的包塊等共性特征症。
( 3 ) 飲: 脘腹痞脹, 嘔吐清水, 胃 脘如囊裹水, 腸鳴辘辘屬脾失健運, 飲停胃 腸, 阻滞氣機, 胃 失和降的病性特征。除上述脾系特有的飲特征症外, 飲病性還有痰多質稀色白 , 頭暈目 眩, 舌苔滑, 脈弦等共性特征症。
( 4 ) 水停: 水腫, 眼睑浮腫, 腹膨隆, 腹水屬 濕邪内 侵, 阻礙脾的運化功能, 水液泛溢肌膚或停聚于腹腔的病性特征; 舌淡胖, 舌有齒痕屬舌體胖大而受牙齒擠壓導緻的病性特征; 舌苔滑屬脾運失健, 水濕内停, 水濕之邪内 聚于舌面; 脈濡屬 水濕困 脾, 郁遏陽氣, 阻壓脈道的病性特征。除上述脾系特有的水停特征症外, 水停病性還有小便短少不利, 周身 困重等共性特征症。
( 5 )寒: 口 唇青紫屬脾在竅為口 , 其華在唇, 寒性凝滞, 口 唇氣血瘀滞的病性特征; 胃 脘、 腹部拘急冷痛, 得溫痛減, 嘔吐清水, 大便清稀屬寒邪直中脾胃 ,損傷脾陽引 起的病性特征; 婦女帶下量多而稀, 帶下色白 氣腥屬脾失健運, 寒濕下注。
除上述脾系特有的寒特征症外, 寒病性還有形寒肢冷, 口 不渴或渴喜熱飲, 小便清長, 脈弦緊或沉遲等共性特征症。
( 6 )熱(火): 口 臭屬 胃 火内 生, 蒸騰胃 中 濁氣上沖的病性特征; 牙痛, 牙龈紅腫, 齒衄屬 胃 火循經上炎, 上蒸齒龈, 灼傷脈絡, 迫血妄行的病性特征; 眼睑紅腫, 口 唇紅赤屬脾經火熱上攻引 起的病性特征; 陽明潮熱, 申 時熱勢加重, 屬 胃 腸燥熱内 結, 正邪相争的病性特征; 身熱不揚屬 脾濕内 蘊, 濕遏熱伏; 消 谷善饑, 多食易饑屬 胃 熱熾盛, 腐熱太過的病性特征;脘腹灼熱, 大便秘結屬邪熱結聚于胃 腸, 大腸津液受損導緻的病性特征; 帶下色黃氣臭屬脾失健運, 濕熱下注的病性特征; 舌苔焦黑屬 中 焦熱極津枯的 病性特征。
除上述脾系特有的熱(火) 特征症外, 熱(火) 病性有壯熱喜冷, 汗多煩躁, 神昏谵語、癰腫瘡瘍, 小便短赤, 舌質紅或绛, 脈洪滑數等共性特征症。
( 7 )氣滞: 胃 脘痞脹、疼痛屬胃 脘氣機凝滞, 不通則痛的病性特征; 嗳氣, 呃逆屬 胃 失和 降, 胃 氣上逆的病性特征。除上述脾系特有的氣滞特征症外, 氣滞病性還有胸脅脘腹等處脹悶 疼痛, 部 位不 固 定, 脹痛随 嗳氣、矢氣減輕等共性特征症。
( 8 ) 血瘀: 胃 脘固 定痛, 刺痛, 拒按, 夜間 痛甚屬胃 脘氣血瘀滞的病性特征; 嘔血紫黯屬瘀血停滞, 堵塞胃 絡, 血湧絡破的病性特征; 脘腹硬滿, 脘腹部腫塊屬血液瘀積腹内 的病性特征; 唇紫屬 口 唇血行瘀滞的病性特征; 大便色黑如柏 油 屬 脾虛不能統攝血液, 瘀阻胃 腸的病性特征。除上述脾系特有的血瘀特征症外, 血瘀病性還有出 血反複不止, 色紫暗或夾有血塊, 面色黧黑, 唇甲青紫, 肌膚甲錯, 皮下紫斑, 舌質紫黯, 舌下絡脈曲張, 脈澀或結或代等共性特征症。
( 9 )食積: 口 氣酸臭, 嗳氣酸馊, 嘔吐酸馊食物屬胃 失和降, 胃 氣夾積食上逆的病性特征; 脘痞, 納呆,厭食, 腹脹, 脘腹疼痛屬 食積胃 脘, 胃 失和 降的 病性特征; 矢氣臭穢, 大便腥腐臭穢屬腐敗食物下注的病性特征; 睡中 磨 牙 屬 食積 胃 脘, 郁 而 化熱 的 病 性特征; 腐苔, 舌苔厚膩屬胃 中濁氣上蒸的病性特征。上述食積特征症是脾系特有的病性特征之一。
3.2病位在脾系, 病性屬虛的特征症
( 1 )氣虛: 面色萎黃, 肢體萎軟屬脾失健運, 氣血不足, 顔面、肢體失養的病性特征; 黃胖屬脾失健運,水濕内 停, 泛溢肌膚的病性特征; 頭暈, 倦怠乏力, 活動勞累後諸症加重屬脾氣虛, 推動乏力, 頭目 肢體失養引 起的病 性特征; 發熱 屬 脾氣 虧 虛, 無力 運化而滞, 郁而化熱的病性特征; 氣下墜感, 睡時露睛屬 脾氣虧虛, 升舉無力, 胞睑 失養的 病 性特征; 納 呆, 食少, 腹脹, 大便先幹後稀屬脾氣虛弱, 運化無力, 水谷不化的病性特征; 洩瀉屬 水谷精微不能上升而下陷及脾虛水濕不化, 乃至清濁混雜, 下注腸道的病性特征; 小便混濁如米泔屬 脾不升清, 精微不布; 脈緩屬脾胃 虛弱, 氣血不足, 脈道不充, 鼓動無力 導緻的 病性特征。
除上述脾系特有的氣虛特征症外, 氣虛病性還有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頭暈目 眩, 自 汗, 舌淡嫩, 脈虛等共性特征症。
( 2 )陽虛: 面色 白光 白 屬 脾陽 虛, 無力 行水的 病 性特征; 帶下清冷屬 脾陽 不足, 水液不化, 水濕下注的病性特征; 四肢涼, 腹畏寒, 腹部、胃 脘隐痛屬脾陽虧虛, 溫煦失職, 寒凝氣滞的病性特征; 飲食喜溫, 得食痛緩屬脾胃 得暫時溫養, 氣得暫時疏通的病性特征;口 唇淡紫屬脾陽虛衰, 氣血運行不暢的病性特征; 口淡不渴屬脾胃 虛弱, 運化腐熟功能低下, 津液未傷的病性特征; 嘔吐清水屬 脾胃 陽 虛, 脾失健運, 胃 失和降, 胃 氣上逆的病性特征; 洩瀉, 便溏, 完谷不化屬脾陽虛衰, 運化失權的病性特征; 水腫, 舌淡胖, 舌有齒痕屬脾陽虛衰, 無力運化, 水濕内 停的病性特征。除上述脾系特有的氣虛特征症外, 氣虛病性還有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頭暈目 眩, 自 汗, 舌淡嫩, 脈虛等共性特征症。
( 3 ) 陰 虛: 低 熱, 胃 脘嘈雜, 饑不欲食屬 胃 陰 不足, 虛熱内 生, 氣失和降, 胃 失濡潤的病性特征; 形體消瘦屬胃 陰虧少, 機體失養的病性特征; 便秘屬胃 陰虧虛, 陰津不能下潤腸道的病性特征。除上述脾系特有的陰 虛特征症外, 陰 虛病性還有形體消瘦, 兩顴潮紅, 口 燥咽幹, 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 舌嫩紅, 脈細數等共性特征症。
4
脾系常見基礎證與複合證在前期研究中 , 本團 隊提出 了 任何複雜的證都由病位和病性組成 [ 2 ] 。 病位特征和病性特征是辨證的主要依據, 辨證過程中 諸症組合的最重要的原則是組合的症狀必須要體現該證的病位和病性。 我們從臨床信息中獲取病位和病性, 隻 要抓住脾系 關鍵的病位特征和病性特征, 就能判斷屬 于何種病位及病性, 排列組合後可組成脾系 不同 的證型。 基礎證是指單一病位因素與單一病性因 素組合而成的證;複合證是指由多個病位、多個病性組合而成的證 [ 3 ] 。
按照上述組合原則, 臨床上脾系常見基礎證型有脾氣虛證、脾虛氣陷證、脾陽虛證、脾陰虛證、脾不統血證、濕邪困脾證、熱邪犯脾證、寒邪傷脾證、胃 氣虛證、 胃 陽 虛證、 胃 陰 虛證、 胃 火熾盛證、 寒 凝胃 脘證、食滞胃 脘證、胃 脘氣滞證、胃 絡瘀阻證等;
脾系常見複合證型如下。( 1 )病位相兼證: 脾胃 氣虛證、脾胃 陽虛證、脾胃陰虛證、脾肺氣虛證、脾腎陽虛證、肝胃 不和證。( 2 )病性相兼證: 脾虛濕困證、寒濕困脾證、濕熱蘊脾證。( 3 ) 病 位、 病 性相 兼證: 脾胃 濕熱證、 心 脾兩虛證、肝郁脾虛證等。
脾系病位特征症與病性特征症的研究是臨床上脾系基礎證與複合證辨證的 重要依據, 是辨證正确與否的重要因素, 亦是有效診治的前提, 故進行脾系病位、病性特征症的 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根據脾系統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點, 并結合臨床, 對脾系統的病位、病性特征進行了 凝練、 梳理和探析, 并系統地闡述、規範了 脾系病位、病性特征症。 在研究過程中酌情删除了 重複、 不恰當、 不規範的症狀, 對以往脾系統中的症狀交叉重疊現象進行了 厘正, 補充了 如“脾味為甘”“脾主思藏意”“脾經胃 經”等異常特征症。 通過對脾系病位、病性特征的研究, 冀其能指導臨床辨證, 并提高辨證的準确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