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犬生九子,必有一獒,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我們不禁要問一句,為何犬要生九個娃才能出一隻獒犬,而老虎卻隻需要生三個娃,便可得到一隻彪虎呢?
難道說,是因為犬媽能生娃,所以把“獒犬”誕生的難度提高了。虎媽生娃能力比不上犬媽,才把難度降低到“三胎”便可得一隻彪嗎?
同時,按照民間的說法九胞胎裡才能誕生出一隻獒犬,這隻獒該如何确定、挑選呢?今日,我們就來一起聊聊,“犬生九子必有一獒,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背後那些有趣的故事。
一般來說,母犬一次能生五六隻幼犬,其中那隻最能搶吃搶喝,休息時會伏卧在其他幼犬之上的便是獒犬。
不過,貴族之間養的獒犬可不隻是這麼簡單的,而是會将一群獒犬關在一起,餓着它們,讓它們互相厮殺、吞食,最終活下來的那隻,便是當時貴族眼中真正的獒犬。後來,這種養獒犬的方式進一步細化。厮殺的獒犬也從最初的幾十隻變為了一百隻。每十隻一組,進行厮殺。十組獒犬厮殺後活下來的十隻獒犬,再關到一起進行厮殺,最終那隻活着的就是所謂的“兇獒”。
但是,“犬生九子必有一獒”的說法其實來自後世,在藏區有這樣的一種民間說法,如果狗一窩生下來9個狗崽,那麼人們就會把這九個狗崽放在一起,不給它們食物,讓其互相厮殺、吃掉同伴生存下來,這樣最後活下來的那隻狗就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獒犬了。
如果能培育出這樣一隻獒犬,可抵擋群狼,牧民放牧就再也不用擔心羊群的安危了,隻是這種說法目前并沒有得到科學的證實。
有一個成語,相信不少80後、90後和00後一定耳熟能詳,甚至是不少人在童年玩遊戲、看漫畫時經常被老媽拿來說教的“大衆成語”,它就是“玩物喪志”。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玩物喪志這個詞出自《尚書·旅獒篇》。故事的背景是周武王姬發剛剛把商朝給滅了,随後派出大量的“宣傳人員”也就是所謂“使者”出訪周邊小國,宣揚自己的英雄事迹,其實也暗示他們要來“朝拜”。
結果,就有一個部落首領帶着自己部落養的“獒犬”,作為“賀禮”獻給姬發。這隻原本很兇猛的獒犬在姬發面前,卻像臣子一樣趴在地上對姬發行禮。姬發很開心地把獒犬收下了,而且有事沒事就逗弄獒犬,甚至對于“造小孩”、處理朝政這些“重要事情”都有些懈怠了。
于是,召(shào)公就寫了一篇《旅獒》,奉勸姬發不要“玩物喪志”。事實上,早在商周時期,養獒這件事就已經在貴族之間興起。然而,一隻獒犬誕生的概率可比犬媽生九個娃要難得多。
原因很簡單,中國古代治安可比不上現代。不僅小偷橫行,而且當時很多家庭還被“鼠患”困擾。所以,獒犬不僅能看家護院,同時還能幫忙捉老鼠,保護各家為數不多的糧食。
除此之外,古代人們還将獒犬視為一種封建迷信,認為它五行屬金。像是明朝人陳邦俊在他的《廣諧史》中記載了一種民間說法,認為“貓犬無故入家中,如已養者,主大富貴。”由此可見,古代“養狗”的說法和理由着實有不少講究。
再加上獒犬雖兇,但對主人卻極為忠誠,這也極大地滿足了人類特有的虛榮心,使得獒犬在古代也算得上混得風生水起。
不過,怎麼到老虎這裡,卻變成三虎必有一彪。這裡為何說的是“三”而不是“九”呢?其中的“彪”字,與現代人們口中的“母老虎”有關嗎?
首先,這裡之所以是虎生三子,而不是五子、九子,是因為大部分雌虎一胎也就生出兩三個娃,而且多數時候是二胎。如果出現三胎,通常第三胎便是彪。
對于何為“彪和虎”的解釋,宋末元初人周密在他的著作《癸辛雜識》有所記載。簡單地說,彪的最大特色兩點便可概括。第一點,彪很兇惡。第二點,如果母虎不在身旁時,彪會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就是其他幼虎。
不過,虎生“三胎”必有一彪的說法,其實有民間的暗喻在裡邊的。民間認為,一隻雌虎活動的區域很有限,加上幼虎很容易成為熊、狼這些大型猛獸捕食的對象。
所以,雌虎想要帶兩個娃還好,若是帶上三個娃,基本上肯定有娃吃不飽。最後,會在物競天擇的規則下,隻活下一隻小虎,這隻小虎很可能就是吃掉“兄弟姐妹”的彪。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背後,其實隐喻的是當時人們生活的艱辛。尤其是養兒女,很多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在未成年時便早早夭折。而最後能活下來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體格彪悍,能撐得起家的孩子。
至于“母老虎”的身份,其實指的不是彪,而是生出彪的母虎。民間認為,能生出彪的老虎,一定是那種性格乖戾的母虎。慢慢的,“彪”演變成了一種指代性格怪異、作風特殊的女性。到了後世,彪悍的女人,尤其是一個妻子的厲害程度令丈夫畏懼,力壓男人一籌的女性,就被形容為“母老虎”。
所以,“犬生九子必有一獒,虎生三子必有一彪”的說法并不完全基于現實,更有着曆史演變和民間隐喻的背景在裡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