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慢性腎病肌酐高的最佳飲食注意

慢性腎病肌酐高的最佳飲食注意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7 22:30:41

周遜 腎内科主任醫師

血肌酐(SCr)超标,即SCr超出正常範圍。一般來說,成人血肌酐正常标準為:44~115μmol/L(0.5~1.3mg/dL)。具體來說,男性得正常範圍為53~115μmol/L(0.6~1.3mg/dL)、女性的正常範圍為44~97μmol/L(0.5~1.1mg/dL)、小兒的正常範圍為26.5~70.7μmol/L(0.3~0.8mg/dL)。如若發現患者的血肌酐超标,則說明腎功能已受損。短期内出現血肌酐超标,多考慮為急性腎損傷(AKI);血肌酐超标已較長時間,多考慮為慢性腎功能不全或慢性腎衰竭(CRF)。急性腎損傷也好,慢性腎功能不全也好,腎病患者都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除了規範用藥之外,此時患者還必須配合好飲食調理。

慢性腎病肌酐高的最佳飲食注意(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1

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其飲食到底有哪些要求或禁忌?如下“六大禁忌”是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必須關注的飲食問題。

1.伴有尿量減少者應少喝湯與少吃稀飯

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若同時伴有尿量減少,多為急性腎損傷或急性腎衰竭,此時患者往往存在排尿困難,即喝進去的水分很難完全通過腎髒排出體外,就容易導緻加重水腫。在排除腎前性及腎後性因素的情況下,要求患者應少喝湯及少吃稀飯,也不能多喝水與各種飲料,總之應嚴格控制“入量”或“量出為入”。但是,如若是慢性腎功能不全引起的血肌酐超标,也沒有可逆因素,則不需要過分限制“入量”。

2.伴有高血壓與明顯水腫者必須嚴格低鹽飲食

腎病患者本來就容易合并有高血壓,也可能出現水腫,當血肌酐超标時,腎病患者更容易伴有高血壓,少數患者還可能出現明顯水腫。此類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更應該嚴格限制鹽的攝入。應将每天食鹽的攝入量控制在3.0-5.0克,甚至控制在2.0-4.0克,絕對不能超過6.0克。嚴格限鹽,不僅有利于糾正高血壓與消除水腫,還有利于降壓藥發揮療效。限制鹽的攝入,既要求患者減少每天食鹽的用量,還包括減少含鹽的食品與副食品的攝入,如各種零食與腌制品等。

慢性腎病肌酐高的最佳飲食注意(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2

3.伴有高尿酸血症與痛風者應低嘌呤飲食

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常常與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風合并存在,即慢性腎衰竭繼發高尿酸血症或長期高尿酸血症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其飲食要求中應給予低嘌呤,食物中嘌呤含量小于25mg/100g的可以正常食用,如雞蛋、米面、絕大多數蔬菜與水果等;食物中嘌呤含量介于25-150mg/100g之間的應适量食用,如綠豆、紅豆、動物肉類及淡水魚等;食物中嘌呤含量大于150mg/100g的應禁止食用,如肉汁、海鮮、動物内髒及香菇等。

4.一般都要求低鉀飲食

一般來說,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都存在高鉀風險,腎功能受損越嚴重,越容易出現高鉀血症,尤其是伴有少尿的急性腎損傷(或急性腎衰竭)或慢性腎衰竭中晚期患者,則更容易并發高鉀血症。在飲食中應防止攝入含鉀較高或特别高的食物,部分含鉀高的水果與蔬菜最好别吃,如香蕉、冬棗、杏、椰子、泡菜、土豆、菌菇等,還包括運動飲料、堅果、巧克力與花生醬等。當出現高鉀血症時,嚴重的腎病患者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驟停。

慢性腎病肌酐高的最佳飲食注意(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3

5.應限制飲食中蛋白質攝入量

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還必須限制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量,但并非指的是不能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而是應控制蛋白質總量不能超标。包括一日三餐主食中的米面及豆制品等植物蛋白,以及雞鴨魚肉等肉類中動物蛋白,即非優質蛋白與優質蛋白都要限制總攝入量。一般來說,血肌酐升高得越高,飲食中蛋白質就應該限制的越嚴格,通常應限制在每天每公斤體重0.6-1.0克為宜。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在限制飲食中蛋白質總攝入量的同時,還應保證其中優質蛋白的占比不能低于60%,即必須保證雞蛋、牛奶、淡水魚及動物瘦肉的總量不能太低。

6.原則上都應該避免食用動物内髒、葷湯及油膩食物

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原則上都應該避免食用各種動物内髒(如豬肝、豬腰子及鴨腸等)、葷湯(如魚湯、肉湯及排骨湯等)及油膩食物(如肥肉及動物油等)。這是因為這類食物普遍存在高嘌呤、高脂及高磷等,将會導緻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引起或加重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及高磷血症,從而加重病情或引起各種并發症。

因此,血肌酐超标的腎病患者不能光顧着用藥治療,而忽略了飲食中如上“六大禁忌”。

與《腎為先》微信公衆号同步推送,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