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炎症性腸病正确飲食指導

炎症性腸病正确飲食指導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12 11:23:12

長期腹瀉、莫名消瘦、便血……當出現這些情況時,請警惕炎症性腸病的到來。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消化内科王新穎主任解釋,炎症性腸病也被稱為“綠色癌症”,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雖然死亡率不高,但是緻殘率極高,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不要以為它離我們很遙遠,數據統計,炎症性腸病發病率逐年增高,以香港為例,近30年期間發病率增長了30倍。

炎症性腸病正确飲食指導(得炎症性腸病後)1

“迄今為止,炎症性腸病還沒有方法徹底根治,往往需要終身治療。更強調醫院治療後,患者後續的自我管理。”王新穎主任說,在醫生的指導下正規治療的基礎上,正确掌握炎症性腸病相關知識,學會自我管理,不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還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結婚生育。借用“美國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基金會”(CCFA)的一句話:您知道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與克羅恩病作鬥争,從而成為您自己醫護團隊中的一名積極分子。

然而炎症性腸病患者要如何進行自我管理呢?在5.19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來臨之際,王新穎主任就來教你們如何從吃、動、生、訪等環節進行科學的自我管理。

炎症性腸病正确飲食指導(得炎症性腸病後)2

王新穎主任

吃:提倡均衡、個體化,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

“醫生,我能吃蝦嗎?”、“海鮮蛋白含量太高,吃了會不會不好?”王新穎主任提及,臨床上經常碰見患者就飲食問題來咨詢,患者往往表現兩個極端,一方面完全不在意,随意飲食,另一方面,因為進食後腹痛或懼怕病情加重而過度限制飲食。因此,營養不良往往是炎症性腸病最常見的全身症狀之一。如何在滿足營養素攝入,改善營養狀況的前提下,又要防止飲食不當促發炎症?學會“吃”很關鍵。

“炎症性腸病患者在不同疾病時期、不同的病情下飲食建議不盡相同。總體而言,提倡營養均衡、保證能量攝入,少吃多餐(每日5-6餐)、細嚼慢咽,并且強調個體化,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沒有什麼食物是絕對禁忌不能吃,隻是說在不同疾病時期要如何吃。”

炎症性腸病正确飲食指導(得炎症性腸病後)3

在疾病活動期,以腸外和腸内營養為主,飲食控制較為嚴格,多采取低渣、低纖維全流或半流質飲食在醫師和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飲食管理。尤其是合并腸腔狹窄者。

而在疾病緩解期,可以逐漸放開飲食限制,主張腸内營養加個體化限制性飲食,保證身體能量所需。“平日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選用瘦肉、魚、雞、蛋等作為提供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避免蝦、蟹等高蛋白食物;吃水果時盡量去皮、蒸熟來吃更适合;喝老火雞湯時要注意去油或者少油;

對于腌制、油炸、辛辣食物可根據個人情況不同适當放寬限制,但盡量避免食用;通過補充牛奶來補充植物蛋白,對于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可用豆奶或者營養粉代替;此外,還要避免過多膳食纖維增加腸道負擔,尤其是不可溶性膳食纖維。”

動:在這一種情況之下不要勉強運動

有的患者覺得患病之後要卧床靜養,保存體力,有的患者卻覺得運動能保持身體活力,到底要不要運動?王新穎主任提醒,運動要适量而行。

“炎症性腸病患者大多數存在營養攝入不足、營養失衡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疾病容易複發、對藥物反應也會變差,如果本身存在能量攝入不足的情況,再過度運動,消耗能量,就會加重營養不良,對身體是不利的。

炎症性腸病正确飲食指導(得炎症性腸病後)4

粗略計算,一個成人在靜息狀态下,每天大概消耗1800到2000卡左右的熱量,如果加上運動的消耗量,則需要更多能量補充才能保持營養平衡,所以對于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在營養不足的情況之下,不斷運動隻會越來越消瘦;如果能保證能量消耗和攝入平衡,身體狀态良好,建議适量運動,讓身心放松。”

簡單來說,運動要适量而行,在身體衰弱狀态下,能量攝入不足還強迫運動,那麼隻會越來越瘦,身體越來越差,導緻病情的反複發作。

生:患者不僅可以生育,還能哺乳

生育,對于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是一個糾結的問題,想生而不敢生,擔心孩子也得炎症性疾病,更擔心藥物導緻胎兒畸形。其實,炎症性腸病患者可以生育,甚至還能哺乳,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和醫生充分溝通,進行準确指導、診斷和管理孕期疾病的發展。

“首先建議在疾病緩解期懷孕,如果處于疾病活動期懷孕,不僅孕婦病情易進一步加重,早産、死胎或自然流産等風險會增高;其次在醫生指導下備孕、生産,最後不要對藥物多度恐懼,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除了沙利度胺、甲氨蝶呤不能用,其他藥物經過醫生指導在懷孕和哺乳期都能使用,甚至服用藥物之後,還能哺乳。循證醫學證據證實:患有這些疾病的大多數懷孕女性與一般人群相比,正常分娩率和生出健康嬰兒的比例大緻相同。”

炎症性腸病正确飲食指導(得炎症性腸病後)5

在遺傳方面,嚴格來說,炎症性腸病沒有明确的遺傳模式,但是它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王新穎主任說,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患有炎症性腸病,其親屬中發生炎症性腸病的比例會增加。

訪:根據疾病不同時期,定期回院随訪

“醫生,我感覺病情控制得差不多了,是不是可以停藥了?”當你有這種念頭時,就需要及時打住。王新穎主任說,炎症性腸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但無法根治,要終身性就醫。患者需要配合醫生治療,定期回醫院随訪,更不可随意停藥。

“炎症性腸病病情反複、緻殘率高、有癌變的風險,必須高度重視。一般情況下,緩解期患者推薦3~6個月回來醫院随訪一次。活動期患者則要根據具體情況短期内返院評估病情,以調整用藥方案。”

最後,王新穎主任強調,炎症性腸病并不可怕,患者要充滿信心,積極面對。通過正規診治加上長期自我管理,是可以維持較高的生活質量,正常工作、結婚,一樣可以度過愉快的一生。

小貼士:如何早期發現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診斷困難、早期症狀不典型,往往被患者當成普通腹瀉來治療,誤診、漏診率相當高。王新穎主任提醒,當出現長期不明原因的消瘦、嚴重腹瀉、便血、反複肛瘘、年輕介于20-40歲時,就需要警惕是炎症性腸病,及時到正規醫院消化内科就診,必要時可做腸鏡檢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