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又開獎了,三位科學家獲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别授予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塞林格,以表彰他們為糾纏光子實驗、證明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性的量子信息科學所作出的貢獻。
但其實這屆物理學獎與我國有一絲絲關聯,原來,中奧地利科學家安東·塞林格是我國量子通信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的導師,這屆諾貝爾物理學獎背後,也有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頒獎委員會在介紹獲獎者的工作時,提到了很多中國科學家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安東·塞林格的研究工作,潘建偉院士是最主要的參與者之一,所以我們覺得,為了這個領域的發展,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傑出貢獻。
隻可惜,這次的量子信息科學獲得物理學獎的主導者不是中國人,隻是參與者,所以我國又一次與諾獎擦肩而過。
在這裡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是關于潘建偉院士與他導師的故事。
2008年潘建偉院士從國外離職回國,在中科大繼續做“量子通信”,就跟導師“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競争”,甚至産生了一些誤會,影響了合作。不光是他倆的事,更是兩個國家量子科學領域的事。
由于大家都同處這個領域的研究,多少還是有些東西需要一起攻可的,最後在“和事佬”,德高望重的楊振甯先生出現擺平,楊邀請安東·塞林格教授到清華訪問,并安排時間,讓他們倆一起溝通,結果促成中科大團隊和奧地利科學院基于“墨子号”衛星的洲際量子通信合作研究。
好了,言歸正傳。可能大家都覺得,說這個世界最高獎怎麼好像離我們很遠的感覺。
這個想法啊确實還不是空穴來風,諾貝爾獎自從1901年設立到今天,120多年的時間已經累計900多位個人和24個團體獲獎了,其中就包括有華人高锟、錢永健、高行健、崔琦、朱棣文、丁肇中、李政道與楊振甯共8位,中國人有2012年莫言和2015年屠呦呦。這裡面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隻有莫言和屠呦呦這兩位,那麼為什麼諾獎離我們這麼遠呢?
這件事得分三點來解釋清楚,
第一、不同的諾貝爾獎含金量真的是天差地别
咱們比如說,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用于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這個獎在設立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存在争議,包括獎項設立争議,被質疑違背了諾貝爾遺囑中“對全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要求。獎項名稱争議,因為該獎并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也是唯一由諾貝爾基金會官方頒發的“非諾貝爾獎”。獲獎者争議,其中一位得主是“反動分子”,還有一位不僅有精神病史,還公開宣稱反猶。
中國經濟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你放眼全世界都絕對找不到第二個來,這不是經濟奇迹這是什麼?但是中國的經濟學家竟然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撈到,你說奇怪不奇怪,這說給誰聽誰能信?
還有更沒譜的就是諾貝爾和平獎,該獎已經頒發101次,有135位獲得者。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美國先後有四位總統、一位副總統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印度聖雄甘地先後五次入選都沒有得獎。
所以這個常常偏離創始人初衷,淪為西方政治工具。這些獎咱們各位吃瓜群衆看看熱鬧就好,那不用太當真,但是咱們有一說一,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比如物理學、化學、還有生理或醫學獎,那還真的是實打實的科學界最高榮譽,一點都不摻水。
第二、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下來,我國就隻有屠呦呦屠老這麼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呢。
首先諾貝爾獎是要頒給那些已經被學界充分證實的成果,所以很多成果出來了二三十年這才能得獎,那咱們二三十年前的科技是什麼水平呢?來看一下這組數據,這個呢是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也就是R&D。
2000年的時候,我國的投入是895.7億元,而到了2021年呢,這個數據已經飙漲到了2.8萬億元,我替大家算過了,2000年的時候,我國在科學上的投資還不到今天的三十分之一,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很多大型實驗設備都上不了,我國之前在這方面确實是積累不多,而那時候缺錢還隻是一方面。
第三,我國有限的科研經費還是要優先服務于應用學科。
比如路怎麼能修的又便宜又穩固,橋怎麼能修的又輕又結實,流水線的效率怎麼能再提高一點等等。這些都是我國當時最緊要的。至于宇宙是怎麼形成的、物質的微觀構造是什麼樣?這些能獲諾獎的研究以我國當時的情況肯定是得往後排一排,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諾獎似乎離我們比較遠。
第四、我國有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近年來,我國也高度重視量子信息科技的發展,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産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比如,我國的城域量子通信技術已初步滿足實用化要求,我國建成了國際上首條遠距離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我國研制并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在金融、政務、電力等領域也得到了驗證與應用,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星地量子通信,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通信等等。
最後,我國什麼時候能大批量的,像批發一樣的獲得諾貝爾獎?先跟大家說一下,我國現在已經有不少于五項成果,是完全能夠夠得着諾獎的水準,隻是還在等待學界的驗證。另外呢,現在全球前1%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當中有27.2%的研究來自于我國,這個已經是世界第一了,所以毫無疑問的是,未來十年到二十年,肯定會迎來我國諾貝爾獎的大井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