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這是一處位于福建泉州,有着22個遺産點的世界文化遺産,而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是位于南安市的九日山祈風石刻,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以及山崖上那些毫不起眼的摩崖石刻,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文物古迹呢?
九日山嚴格來說隻是丘陵,海拔約90米,由東西北三峰組成,放在三面環山的福建省,這就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包。
但九日山确實又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坐落于晉江北岸,據說早在西晉年間,衣冠南渡來到閩地的中原移民們,每逢重陽節都要登上此山遙望中原,由于重陽節為九月初九,因此這座山也就被命名為九日山。
九日山曆史悠久,古迹遍布,山中至今仍留存有八十餘處曆史文物,其中的九日山宋元祈風石刻群,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曆史見證,也正是這穿越千年的摩崖石刻,使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九日山由于山勢低矮,位處江邊,開發得特别早,早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下就建有延福寺,這也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延福寺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迹。
除了延福寺,山下還有一座昭惠廟,一佛一道,寺廟緊鄰,如今昭惠廟前,雙眼古井“惠泉”依然在,據說這口古井始于唐鹹通十年(869年),百姓取此泉水和藥煎服,有袪病奇效。
九日山的精華便是摩崖石刻,福建山多,摩崖石刻也非常多,但凡有點曆史的山上都有,但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并不多,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更是屈指可數,九日山的摩崖石刻,有何獨特之處,不妨登山觀賞。
拾階而上,90米的小山不用太費力氣,曆經千百年的文化洗禮,九日山上遍布“石書”,摩崖石刻随處可見。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多集中于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現存宋乾德三年 (公元963年)至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曆代摩崖石刻75方,其中宋刻就有59方,通過石刻數量,也足可見宋代九日山的曆史地位。
除了宋刻,山上還有元刻 6方、明刻9方、清刻1方,留名人數達250 人,著名的有宋代蔡襄、蘇才翁、蘇紳、虞仲房等。而石刻内容更是包羅萬象,包括景迹題名15方、登臨題詩11方、遊覽留名29方、修建紀事 7方、祈風石刻13方。
助力九日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正是山崖上的祈風石刻,這些内容記載了從北宋崇甯三年(1104年)至南宋鹹淳二年 (1266年), 泉州官員為航海船隻舉行祈風典禮的情形,是泉州作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曆史見證。
在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石刻中,明确記有于夏四月和冬十月“舶司歲兩祈風”的事實,說明祈風典禮一年舉行兩次,祈禱航船按照季風風向和海流方向以順利駛入或駛出泉州港。
祈風典禮在當時是官方行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石刻,則記載參與祈風的人員中有“開封趙汝茂” 等3名,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而這位趙汝茂曾任提舉市舶使,祈風正是這個機構的職責之一。一般的祈風典禮由泉州郡守或提舉市舶使主持,祭祀海神通遠王,祈求一帆風順,事畢還要登臨覽勝,甚至勒石為記。
除了這些古老的摩崖石刻,九日山上也有一些并不久遠的石刻,例如這方有着各國專家簽名的石刻,記錄的就是1991年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到九日山的活動,數百年後,這也是難得的曆史見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千百年來,小小的九日山曾經吸引無數文人墨客登遊,朱熹就曾于1156年和1185年兩次到此,并書寫了“九日山”三字,可惜因為年代久遠被風化。
清乾隆元年的武狀元,後任一品高官的馬負書,是朱熹的忠實粉絲,為表達對先哲的敬意,他特意補題刊刻了“九日山”三字。這位馬負書雖然是武将,但他文武雙全,尤其喜愛書法,擅長大字,據說還活到了99歲,而“九日山”三字更是其絕筆之作。
除了摩崖石刻外,小小的九日山上,還有很多值得打卡的古迹,這座石頭房子上刻着“洞天别現”四字,裡面到底有什麼呢?
石屋中端坐一尊天然岩石琢成的阿彌陀佛像,佛像高7.5米,肩寬1.85米,跌坐蓮花座,袒胸盤足,雙手拖放膝上,衣褶深密,神态安詳。九日山現存最早的一段石刻還與這尊石佛有關,“太師陳令公,大宋乙醜年镌造石(像)阿彌陀佛。住持沙門賢播記,寺僧首惟峭。”說的就是九日山延福寺住持賢播記錄漳泉觀察使、檢校太師陳洪進镌刻石佛一事。
陳洪進是誰,他為何要在九日山上造石佛像呢?據文獻載稱,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縣邑多火災”,為禳壓火災,陳洪進于是倡镌該石佛。不過,更靠譜的說法是陳洪進造石佛是為自己消除業障。陳洪進行伍出身,由一名小兵升遷至漳泉觀察使、檢校太師,除了靠戰功以外,權謀之術也用了不少,手上不免沾滿了敵對勢力的鮮血,為求心安,他命人镌造了九日山石佛。
不管他是出于何種目的吧,這尊刻于宋初乾德三年(965年)的石佛,至今已有千年曆史,雖是泉州較早的石刻造像藝術珍品之一,但藏在小山中鮮為人知,相比清源山上老君岩造像來說,實在是太低調了。
其實說起九日山,還有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不得不提,這就要從“高士峰”和“姜相峰”說起。“高士峰”是唐朝秦系隐居的山峰,秦系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活了80多歲,他年少即有詩名,可惜赴舉不第,心高氣傲的他于是放下功名,開始漫行吳越,因為個性豪爽,他與當時的諸多文人墨客結為莫逆之交。
唐德宗建中初年(780年),秦系40多歲時,他千裡迢迢來到九日山,見此山“峰巒映發”,心下歡喜,便于西峰峰頂結廬築室,過起了隐居生活。這座重建的“秦君亭”便是他隐居的曆史遺迹之一。
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也就是秦系隐居九日山12年後,當時的宰相姜公輔,愛州日南(今越南河内附近)人,被貶谪為泉州别駕,他慕名來到九日山拜訪秦系,兩人一見如故,飲酒賦詩,評史論文,投契無比。
姜公輔羨慕秦系“不逐時人後,終年獨閉關”的隐居生活,與其在官場上勾心鬥角,不如徹底躺平,于是他當下就決定在九日山的東峰結廬居住下來,這樣就能和秦系比鄰而居,朝晚共對,研詩揮墨。
13年後的公元805年,姜公輔病逝,秦系痛失知己,悲傷不已,他親手将好友安葬在了九日山南麓,為姜公輔料理完後事,唐元和元年(806年),秦系離開九日山,歸吳越,渡秣陵(今南京),過丹陽,雲遊四方,年80餘卒。後人便将姜公輔隐居的東峰命名為“姜相峰”。
“姜秦之誼”至此弦斷,但這種伯牙子期般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誼,最令古人景仰,千餘年間,各地缙紳大夫、文人墨客,甚至是方士名衲,從各地專為尋訪“姜秦雙隐”的遺迹而來,他們争相登臨九日山懷古,追尋一段曠古的知音相遇。
“祈風勝迹”“唐山晉水、宋舶元舟”,牌坊上的這12個字其實已經将九日山的精華說得清清楚楚,最核心的是祈風摩崖石刻,這是世界文化遺産,此外,唐朝人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晉朝人的登高望遠,宋元的海絲船舶,都在這座小山上留下了故事。
如今的九日山蔥蔥茏茏,登高遠眺山下已是高樓林立,但依然可見東流入海的晉江,千百年前,這裡帆樯如雲,山珍海味、瓷器、茶葉源源不斷經此運往亞非,遠洋貿易如火如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拔90米的九日山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自有其過人之處。這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也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名山,西晉士族衣冠南渡後對故土的眷戀,盛唐隐士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友情,北宋石佛帶來的心靈慰藉,宋元船舶祈求的一帆風順……都寫在這座百米小山的山石上,九日山雖小,但值得你細細品味。“唐山晉水、宋舶元舟”,這是一座有曆史的名山。#泉州頭條##世界遺産##走吧自駕去旅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