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0 01:15:29

詩,言情言事言志,詩的源頭《詩經》包含風、雅、頌三類,“風”是老百姓自己的心聲,也就是民歌,詩起源于勞動。

整日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是最樸實的,最艱難的,付出最多,從來不琢磨回報,這種品格呈現着最美的人性光輝,一輩子含辛茹苦,而不覺累。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唐末至五代後梁時和尚長汀子作的一首《插秧詩》。物孰誠之,以樸質也,白描手法,詩句形象樸質地描述了插秧的情形,輕易勾勒出腦海裡農忙的立體畫面。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一耕一鋤話農事)1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黍、粟

羅衣初卸露黃膚,累累嵌成萬顆珠——小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大米

小米在唐朝以前一直是我們漢民族絕對意義上的主糧。唐之前的隋朝,再往前魏蜀吳,二晉,南北朝等都沒有可口的白米飯。

唐中後期,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水稻種植業逐步發展,大米才逐漸成為主糧。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一耕一鋤話農事)2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詩人應邀到一位友人家做客,孟浩然的這位故人為他準備了黃米飯作為主食。“雞黍之交”也象征着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

杜甫在一次去朋友衛八處士家作客時,朋友以“新炊間黃粱”熱情地招待他,也就是摻着黃米的飯招待。

黃米本是北方一種糧食,是糜子或黍子去皮後的制成品。看來黃米飯在那個時候是老百姓上好的食材了。

孟浩然和杜甫這兩位大詩人的朋友都很能幹,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長的比豆子還要好,所以忍不住吐槽:為何我種的豆子老不長苗?害的我從早鋤到晚。

一粟一米都被寫成了字,幻化着詩意,走進古詩詞,從一耕一鋤中去感悟勞動之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一耕一鋤話農事)3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古代雖然沒有電燈照明,到了晚上婦女們還要忙着把麻搓成線用來織布,小孩并不懂事,也在桑樹蔭下學着大人種瓜。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就更不用說了,要去耘田。

二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實行自給自足的生存基礎,以家為單元的小農經濟,基本上自己所需要的都由自己生産。

衣食住行所有的需要中,吃穿無疑是首要的,為了滿足生存,就需要男兒“晝出耘田”,古代有“春耕夏耘”的說法,耕是翻松土地,耘是除草。

女子“夜績麻”,“績”就是紡織的意思。農事繁忙的時候,女子同樣得在田裡幫助男子勞動。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一耕一鋤話農事)4

“未解”,就是還不懂得,童孫當然不懂得幫忙父母耕織了,他們還小,正是玩心太盛的時候。詩中的孩童孫“未解供耕織”,在桑樹的樹蔭下,半爬半跪,模仿着大人的行為,學習種瓜,這種學習是一種無意識的學習,或者是一個遊戲。

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常态,從中流出的是村莊兒女的自豪和擔當。兒童情态的刻畫,表明兒童尚且如此,父母更是如此了,中華民族一直是個勤勞的大家族,他們不是沒有遇到過挫折,而是面對風風雨雨有着擔當和責任,詩句字裡行間,洋溢着一種擔負的勇敢,樸素而自豪,很健康。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一耕一鋤話農事)5

四時田園雜興・其四十四

(宋)範成大

新築場泥鏡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裡輕雷動,

一夜連枷響到明。

古代,稻子要手工收割還要手工打谷,打谷的場地叫着稻場,稻場用石磙一遍一遍的碾壓平整,為了打稻谷的時候谷子不會陷進泥土裡。“場地鏡面平”一點也不誇張。

為什麼說新築?這也是事實情況,詩人對老百姓的農作了若指掌,收割稻谷是在秋收的季節,平常的一年四季中的其它日子,稻場是沒有鏡面平的,因為稻場都是土質的,雨水,人行走,都會使它泥濘不平,單單趕在收割稻谷或者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時候專門用石磙收拾平整。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一耕一鋤話農事)6

打稻谷還在趕在晴天,害怕剛收割完的谷物被雨水淋濕發黴,農民需要連夜打谷(把稻子從稭稈上脫下來,也就是脫粒)。

古代沒有天氣預報,實踐出真知人們根據以往對氣候總結的經驗,趕在霜的晴時,打稻谷,農忙秋收是老百姓最開心的日子,總感覺有說不完的力氣,掩飾不住的愉快。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一耕一鋤話農事)7

“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連枷是打谷子的工具,是老百姓自制的,康震老師在詩詞大會上解釋過,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還能用到的勞動工具,通過範成大這首詩裡我們得知那個朝代已經有連枷了,連枷打到谷子上噼裡啪啦的響聲在村裡此起彼伏,伴随着蛙叫聲,蟋蟀聲,老百姓的笑語聲,在夜色裡流淌。熱火朝天而生動有趣,這是勞動的本質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一耕一鋤話農事)8

結語: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先民追随着大地的腳步勞動,自給自足。“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的富足場景,讓讀者感知田間地頭的夏天真美;“大兒牽衣鐮在手,小兒攜篝并畦走。”的兒童情态,讓讀者感知農家簡單的天倫歡樂;“麥頭熟顆已如珠,小厄惟憂積雨餘”的緊張忙碌,讓我們看到先民的晶瑩汗水。

先民的勞動定格在古詩詞裡,一棵棵秧苗撐起來他們的世界,一滴滴汗水潤透了大地,一耕一鋤總關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