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時上初中高中時,有一門功課“農知”。
顧名思義,農知就是農業基礎知識。這農知那時是一門主要功課,内容包括“水肥土種密保工管”農業八字憲法等。
當時人們批判舊時不種純油菜,而采取間作套種的方法,在荞麥地裡套種油菜,并美其名曰:荞麥地裡帶菜子,好比趙雲保太子。
那時人們剛開始施用化肥,把化肥通過機器粘裹在油菜籽上,便于充分發揮化肥效力,還把這種方法叫“大力化”。
那時也搞棉花高産試驗,講求每畝萬株棉,作務講油條改擔子,播種講“溫湯浸種,3911拌種”。
對于小麥品種,要求提純複狀,對于栽植紅薯,則講究“紅芋下蛋”,說什麼:高壟結大苕。
記憶最深刻的是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傳統農耕文化是根據二十四節氣、習慣說法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當然,這一說法基于母親河黃河流域一帶的,因為這一帶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
如今的陝西有“教稼台”。
教稼台為周人始祖後稷教民稼穑的曆史遺迹,位于武功縣武功鎮東門外,是全國唯一的一處古農業名勝,被列為關中四大名台之首。作為曆史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機構,教稼台巍峨矗立于距今國家楊淩農業示範區近前。
中國的北方是遊牧文化,東南方挨海沿河的可能還有漁業文化,這和農耕文化有點區别,要不然今天還說“江南春早”。
春耕指春天要播種的農作物。
我家渭北山區離教稼台不遠,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油菜這兩種越冬作物,也屬于夏季作物——夏季成熟收獲。
除此以外,還有秋作物。秋作物又分早秋作物和晚秋作物。早秋作物其實和小麥油菜一樣,屬于一年收一料的農作物。
這些農作物怕冬季凍死,不能隔年(先年秋季)播種,而在翌年春播種,一般有玉米、谷子、豆類等。這就叫春播。有農諺:谷雨前後,點瓜種豆。還有人說布谷鳥叫,是叫人種谷。
夏耘就指在收割麥子油菜以後,對這些春種的早秋作物進行管護,恐怕這該叫耘了。
耘就是鋤,别的不說,玉米從種到收至少鋤三遍,農諺是:頭遍刮,二遍挖,三遍擁個大疙瘩。
夏收其實正确說,是三夏:夏收、夏種、夏管。夏收就是收小麥油菜等各種夏季作物,小滿收油菜,芒種收小麥。夏管就是管理早秋作物,具體以耘為主。
夏種是什麼?夏種是指收了麥和油菜以後再種的晚秋作物,家鄉人叫回茬,意思是一年收兩料。這種晚秋作物有荞麥、糜子,還有豆類和短期能成熟谷子玉米。
三夏太忙太累了,當年鄒志安老師的小說《仲夏夜》可能很好記錄了這一現狀。
秋收是指收獲早秋和晚秋作物了。秋季不光要把地裡的各種農作物收完,還要把收割以後的地全部犁好,留夠來年種早秋作物的地以外,全部種上小麥油菜等過冬的夏作物。所以秋有時也叫三秋:秋收、秋播、秋管。當然,這時的管内容就有點少了,多半指把來年種早秋的地整理好,但這類地一般預留的較少。
秋天秋播的任務很重,因為黃河流域大部分農作物都是夏季作物,故農諺是:收麥不忙種麥忙。還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适時。
冬藏,這很好理解,我不必要說了,自古人說農民是半年辛苦半年閑。
家鄉不遠就是中國楊淩農業示範區,家鄉的農民已經習慣了按時參加一年一度的“楊淩農高會”,借此獲取先進現代的農耕文化,覓求适合自己當地的農作物果樹新品種。
楊淩示範區如今就是曆史上指導農業生産發展的“教稼台”。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教民稼穑永遠是我們傳承和發揚的農耕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