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蛋白尿最明顯的症狀

蛋白尿最明顯的症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20:10:07

蛋白尿最明顯的症狀?正常人尿中蛋白質的含量很少,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尿常規蛋白質定性檢查呈陽性反應時稱為蛋白尿,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蛋白尿最明顯的症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蛋白尿最明顯的症狀(慢性腎炎蛋白尿)1

蛋白尿最明顯的症狀

正常人尿中蛋白質的含量很少,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尿常規蛋白質定性檢查呈陽性反應時稱為蛋白尿。

蛋白尿是慢性腎炎的主要臨床表現,也是慢性腎病進展的主要原因,是發展為腎功能衰竭的危險因素。

蛋白尿可以用于慢性腎髒病的診斷、分期和治療監測,也可作為終末期腎病、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危險預測指标。

尿液生化分析:

每日尿蛋白持續超過 150mg 或尿蛋白 / 肌酐比值( PCR)> 200mg/g 稱為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的定義是: 24小時尿白蛋白排洩在 30~300mg。

産生蛋白尿的原因一般可分為以下四類:

(1)生理性蛋白尿  ①功能性蛋白尿,是一輕度、暫時性蛋白尿,常伴發熱、運動或充血性心力衰竭。②體位性蛋白尿:常見于青春發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勢時出現蛋白尿,卧位時尿蛋白消失,一般量< 1g/24h。

(2)腎小球性蛋白尿  其起因主要由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屏障的損傷,足細胞的細胞骨架結構和它們的裂隙膜或基底膜的損傷,使血漿中大量蛋白尿濾過并超出腎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現于尿中。如病變較輕,則僅有白蛋白濾過,稱為選擇性蛋白尿;當病變加重,更高分子量蛋白質(主要是 IgG)無選擇性地濾出,稱為非選擇性蛋白尿。

(3)腎小管性蛋白尿  當腎小管受損或功能紊亂時,抑制了近端腎小管對正常濾過的小分子蛋白質重吸收,導緻小分子蛋白質從尿中排出,包括 β2 微球蛋白、溶菌酶等。

(4)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低分子量蛋白(如多發性骨髓瘤輕鍊蛋白、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等)異常增多,經腎小球濾過而不能被腎小管全部重吸收所緻。尿蛋白電泳顯示分離的蛋白峰。

分析蛋白尿産生的原因

蛋白尿隻是一個臨床現象,并非疾病的終末診斷,還需要進一步對其病因進行确定。

蛋白尿的發生機制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腎小球濾過膜結構和功能異常;②腎小管結構和功能異常;③蛋白質大量溢出;④腎和尿路排泌增加;⑤組織大量破壞。一般情況下,腎小球濾過膜隻能通過分子量 40KD 以下的物質。腎小球性蛋白尿的發生與腎小球機械屏障受損(内皮細胞結構異常、基底膜結構異常、足細胞裂隙膜結構異常)、電荷屏障受損、血流動力學異常、腎小球系膜損傷有關。

中醫學中無蛋白尿之稱,蛋白質作為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中醫理論的“精氣”“精微”“清氣”等相似,蛋白尿的形成可從精的生成及異常外洩來理解,如精微随溲而下,表現小便混濁,可參照“尿濁”;表現為氣血陰陽不足,可參照“虛勞”;表現為水腫,可參照“水腫”等範疇,其病機多為本虛标實。正虛多由肺系虛損,宣肅不利,不能布精;腎失封藏,精關不固,精微下洩;或脾虛不運,不能升清降濁,反緻精氣下洩。邪實則多由外風、濕熱、瘀血、痰濁所擾,導緻腎絡瘀阻,精氣外溢,下遺尿中。

【病因病機】

中醫學根據蛋白尿的臨床表現,将其病機歸于“精氣下洩”範疇。現代醫學所說的蛋白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中醫學所謂的“精氣”、“清氣”、“精微”的概念類似。中醫學認為,“精氣”等宜藏不宜洩,腎為“封藏之本,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脾主統攝升清。若腎不藏精,或脾不攝精,或脾不升清,便可緻精氣下洩而出現蛋白尿。綜觀慢性腎炎的基本病機,亦以脾腎虛損貫穿始終,故似可認為脾不攝精、清氣下陷和腎不藏精、精氣下洩是導緻慢性腎炎蛋白尿的直接病機。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髒相通,移皆有次”,所以其他髒腑的病變亦可影響脾腎,緻脾不攝精,腎不藏精。《素問·經脈别論》雲:“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津,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表明飲食精微的吸收輸布與各髒腑相關。如肝病,疏洩失司,中則侮土,脾不升清,精微下陷;《格緻餘論》謂“主閉藏者腎也,主疏洩者肝也”,若肝失疏洩,能緻腎不閉藏,精氣外洩,說明肝之疏洩失常可以形成蛋白尿。又如肺氣贲郁,宣降不利,脾氣上輸之清氣不得歸于肺而布散全身,徑走膀胱,亦可形成蛋白尿。由上可見,蛋白尿的形成機理與各髒腑的病變都有聯系。

就邪實而言,最主要的有濕熱、風邪、瘀血等。這些因素的提出,主要來自于臨床經驗的總結。至于這些因素和慢性腎炎蛋白尿究竟孰因孰果,不可一概而論,當具體分析。

在臨床上,如有些患者蛋白尿長期不消,用調理髒腑功能、健脾固腎的方法難以取效,而加用清利濕熱之品後,蛋白尿能很快消失;又如有些患者,由于體内感染竈的存在,緻使蛋白尿頑固難愈,或有的患者蛋白尿一度轉陰,因感染再度複發。西醫所謂的感染,其臨床表現主要相當于中醫的濕熱或熱毒,在慢性腎炎中濕熱更為常見。因而在慢性腎炎蛋白尿的病理因素中,濕熱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另外,從其臨床表現也是不難辨認的。腎炎蛋白尿,總是尿中的有形成分增多,尿液趨于混濁,而混濁正是濕熱的明證。

還有一種臨床常見的現象,許多病人因感冒不愈而緻蛋白尿不消,或蛋白尿轉陰常因感冒而複發,可見外感風邪對蛋白尿的形成具有重要性。說明風邪與蛋白尿關系的另—個證據就是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尿多泡沫,尿中泡沫多辨證當屬風。既然感冒風邪可緻腠理開洩而汗出,那麼感受風邪緻精氣不固形成蛋白尿的機理也就不難理解。所以《内經·水熱穴論》有:“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名曰風水。”其臨床表現與腎炎相似。雖然古人當時不可能發現蛋白尿,但從現在的角度進行推測,腎炎水腫出現蛋白尿就是理所當然的了,風邪導緻蛋白尿的機理自在不言之中。

瘀血對慢性腎炎的影響早已引起廣大學者注視。由于慢性腎炎病程冗長,所以符合“久病入絡”、“久病必瘀”的傳統理論。而瘀血既成之後,又常使蛋白尿頑固難消,非活血化瘀不可以取效。瘀阻腎絡,精氣不能暢流,壅而外溢,故精微下洩而成蛋白尿。關于慢性腎炎血瘀的實驗指标已有較多的揭示,如血液流變學改變、血小闆功能改變、血尿纖維蛋白降解産物(FDP)增高、腎靜脈血栓形成等。隻要辨證有瘀血之征者,即可投以活血化瘀藥物。

總之,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形成機理是非常複雜的,氣血陰陽的虛損、髒腑功能的失調、病邪的幹擾等常常交織在一起,大大地增加了辨治的難度。

《素問·六節藏象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脾主統攝升清,若腎虛不足,失于封藏,精關不固,精微下洩;脾氣虛脾不升清、脾失統攝,均可緻精微下洩,蛋白随小便外排而見蛋白尿。外感、飲食勞倦、情志内傷或禀賦不足等因素出現腎髒受損,都可能導緻蛋白尿。

(1)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邪氣,首先犯肺,肺失宣降,不能助脾輸布津液精微物質至全身,精微下注而外洩,形成蛋白尿。此外,肺與腎髒通過經絡和髒腑聯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響。《靈樞· 本輸》雲:“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陰屬腎,腎上連肺,故将兩髒”,《素問· 熱論》雲:“少陰脈貫腎絡肺”,《靈樞·經脈》雲:“腎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肺病不愈,可循經脈下擾腎絡,導緻腎蒸騰氣化功能失常,出現水腫,或腎不固精,精微下洩,出現蛋白尿。

《傷寒雜病論·傷風病脈證并治第十一》雲:“風為百病之長……中于項,則下太陽,甚

則入腎。”在外感之邪中,風邪常兼他邪合而傷人,為外邪緻病的先導,風邪襲于肌表,可出現頭項強痛等風邪犯于太陽經氣之證,風邪可循太陽經脈入于腎經而緻腎髒損傷。

(2)飲食不節  飲食偏嗜,過食辛辣寒涼,醇酒厚味,損傷脾胃。脾主升清,脾虛則不能升清而肺氣不行,不能降濁則腎氣獨沉;脾虛也使腎不能封藏,如《醫經精義》說:“脾土能制腎水,所以封藏腎氣也。”因此脾虛可導緻腎封藏失職,谷氣下流,精微下注。臨床上蛋白尿嚴重者,除了可見浮腫外,往往并見體倦乏力、面色萎黃、脘痞納呆、便溏等脾虛濕聚之象。

(3)久病勞傷  久病不愈、年老體虛、勞累過度、房勞不節均可導緻脾腎不足。《靈樞·上問》雲:“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脾氣虛弱,升清無力,蛋白質等精微物質易于下洩,清濁相混,發為蛋白尿。

(4)腎虛失藏  先天禀賦不足,或久病傷腎,導緻腎虛失藏,精微外洩。《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腎藏真陰而寓元陽”“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腎承諸髒之精而藏于内。腎氣充盛,精關固澀,精微必能内守,則尿蛋白不現;若腎氣虛損,無力固攝精氣,精随尿出,可見蛋白尿。

總之,不僅腎髒本髒有病可以導緻蛋白尿,而且飲食不節傷脾、外感六淫傷肺均可損傷腎之封藏、固澀功能,緻精微下洩而見蛋白尿。另外,脾腎氣虛、濕熱内蘊,日久可導緻瘀血内阻,因此,蛋白尿涉及肺、脾、腎三髒,與飲食、勞倦、濕熱、瘀血等因素有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