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變暖我們有什麼可以做的?全球變暖的原因、惡果及對策,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面對全球變暖我們有什麼可以做的?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全球變暖的原因、惡果及對策
摘要:全球變暖的原因不是碳排放,而是熱排放,化石能源的燃燒不僅生成二氧化碳,它還是一個放熱反應,是地下化學能轉換成了地表熱能排放到了環境中,以緻于溫度上升。解決的方法有多種,最具有可行性的是将熱能轉換成化學能,比如用光伏發電來電解水,其本質就是截取了地表熱能(太陽能),将其轉化成了氫氣的化學能,這就相當于把環境中的熱量抽離、固化,做到地表環境的熱削減。
一 原因
關于全球變暖的原因,幾十年來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加所導緻,所以各個國家要削減碳排放。 但這是錯誤的,全球氣候上升,不是來源于碳排放,而是來源于熱排放。盡管兩者基本是同步的,但本質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本來地表長期處于熱平衡狀态,獲取的能量(主要是太陽能)和向太空散發的能量基本相當。但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熱平衡被打破了,人類夜以繼日的從地下開采海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燃燒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的燃燒既生成了二氧化碳,也放出了熱量,根據能量守恒,熱量并沒有消散于無形,而是切實進入環境當中,是額外釋放的熱量改變了環境溫度,而不是二氧化碳。
假設人類從地下開采了數千億噸幹冰(固态二氧化碳)進入地表系統變成了二氧化碳氣體,那麼地球會進入冰河世紀,因為幹冰氣化是一個強烈的吸熱反應,會降低環境溫度,盡管在這個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會提高。
本來地表大氣層是有相當大的容納淨化能力的,是具備一定負荷的,但是地下化石能源這種系統外的熱量源源不斷的侵入地表系統,并且數量越來越多,最終引起了系統的熱過載。
有人說化石燃燒釋放的熱量與太陽熱量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但打破平衡本來就不需要同一體量。兩個一萬克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态,一端加上一克就可以打破這種平衡,使其向着一個方向緩慢的傾斜,而且這個變化的方向是單向的。
另外,地球向太空散發熱量的形式不僅僅是熱輻射,地球散熱的形式還有熱傳導、熱對流,地表或海洋表層水受熱蒸發,升于高空,将攜帶的熱量向周圍氣體釋放,完成熱交換之後又冷凝成雨雪重新落回地表,循環往複,時刻不停,這個過程是地球向外散熱的一種重要方式。這就像人體在酷熱時不斷流汗,通過汗液将熱量帶出體外,然後再飲水,再流汗,循環往複。地表水蒸氣也是同樣的道理,它們就像是一台提升機,将熱量從地表提到高空,完成了地球熱量向外散發的第一步。這是地球極其常見又重要的散熱方式,目前将散熱方式隻局限于熱輻射這一種,是不明智的。
地球大氣層一年有海量氣體流失到太空中,這部分物質帶走的同樣是地表的熱量,地球大氣層最外一層--散逸層,說的就是氣體物質即将脫離地球飄向太空的臨界區域。
從地表到太空,氣體濃度越來越低,溫度也越來越低。物質從高濃度流向低濃度,熱量從高溫區域流向低溫區域。這是存在了千百萬年的秩序。
但是,當人類發明飛機後,大量商業航班、軍用飛行器飛行在1萬米到2萬米的平流層,它們所釋放出的大量的物質(二氧化碳)濃度及熱量密度遠遠高于周圍環境,形成了一道物質牆和熱量牆,這必然會阻礙地表熱量向外散發。地球熱量散發的慢了,地表溫度自然升高。這與是不是二氧化碳無關,任何高溫氣體在這個高度插入,都會阻礙地表熱量的散失,因為它打破了原先正常的溫度差和濃度差,形成了一道突兀的牆體。
另外飛機及火箭釋放的這些物質不僅吸收地表的長波輻射,還承受太陽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二氧化碳并不能百分百透射掉太陽的短波輻射。另外長波輻射不僅地表在散發,太陽作為一個黑體,同樣也輻射長波能量,而且溫度高達6000k的太陽,其長波輻射功率要遠遠大于300k的地球長波輻射功率。這些物質承載了太陽的輻射能量後溫度會變高,牆體的阻礙效應會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全球變暖有兩個原因,一是化石能源的燃燒排放出了大量熱量。打破了數百萬年來的熱平衡。二是各種飛行器在高空排放的氣體和熱量形成了一道牆,阻礙了地表熱量的散發。
二 惡果
全球氣溫升高的惡果有許多,暫舉幾個。
一是冰川融化,包括海洋冰川、極地冰川以及陸地高原冰川。海洋和極地冰川融化會引發海平面上漲,危及海岸家園。高原冰川融化會引發泥石流、堰塞湖、潰壩、洪災等。但這都是表面現象,冰川融化的危害遠不止此,甚至可以說極其嚴重。
如果屋子溫度過高,我們可以在地上撒一桶冰塊給屋子降溫,同理,各地的冰川冰蓋冰層為什麼會消融,它們其實抵消了人類釋放的過多的熱量,起到了平抑地球氣溫的作用。 但不幸的是,冰川是個定量,而化石能源的燃燒,是個增量,退一步講,即便碳排放不再增加,人類目前的開采燃燒量不變,自然界的熱量增減依然處于不平衡狀态,依然需要冰川融化來降溫,冰川越少,降溫的能力就越低,溫度升的就越快,然後冰川融化的就越快,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廣袤的冰川表面也可以将大部分射到冰川的太陽光反射回太空,減少地表這個系統吸收的熱量,隻是随着冰川的融化消亡,這個功能日益降低。
其實地表大氣圈對于熱排放是有容納能力的,當需要額外消融冰川來降溫的時候,就說明人類熱排放的量已經超出地表大氣圈容納能力了,這是個令人不安的事情。
二是海水表層溫度提高。水擁有較大的比熱容,所以廣袤的海洋也是地球氣溫的調節器,隻是調節(降溫)能力遠不如冰川。當海水表層溫度提高後,其吸熱能力将變得更弱。
三是海洋酸化。過多的二氧化碳溶入海水中引發海洋酸化,淺海生物遭受緻命打擊,就像澳洲大堡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變為一片死寂。
四是氣候紊亂,極端天氣頻現。世界多地頻現多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高溫天氣,甚至已經嚴重威脅居民生命。
五是山火頻發,2019年,美國加州大火,巴西亞馬遜大火,非洲剛果雨林大火,澳大利亞大火,每一場火都肆意蔓延難以撲滅影響巨大。為什麼?還是因為全球氣溫升高,在炙熱的環境中,林木、灌木、雜草失水嚴重,被烤幹,處于一點就着的狀态,一個零星火源便會引發一場巨大火災且蔓延迅速難以控制。火災造成的影響可不僅僅是破壞生态、釋放熱量,還有深層次的含義。
六是空氣濕度增加,降水量增加。冬天潑一盆水在地上,幾天都未幹,夏天的話幾分鐘地面就幹了,水沒有消失,都進入了大氣中,水汽進入台風,便會增加台風質量及動能,增加其破壞力,2019年,一個接一個的新風王誕生,破壞力一個比一個強。在内陸地區,空氣水分增大會增加降水強度,會加重霧霾現象。
七是氣候異常,對農業生産不利,引發糧食危機乃至生存危機。
八是高原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前期洪災,後期缺水甚至斷流,極大影響流域生态。
其他還有諸多,不一一列舉。
三 對策
1,減少化石能源的燃燒,減少熱排放,直至能源轉型,棄用化石燃料。
2,避免戰争,減少軍事訓練、軍備競賽,武器彈藥、車輛、艦船、飛行器等向自然界釋放了大量非必要的熱量。欲望、貪婪、追逐利益向來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源動力,但是在存亡面前,征戰逐利應該有所避讓,因為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3,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這些能源本質上是地表太陽能的一部分,比如水在太陽光照射下蒸發,向上漂浮,在高空凝結以雨雪的形式降落,落于高山高原地帶便有了重力勢能,利用水位差便可以水力發電。簡單來說是太陽能将幾億噸水擡升到高空,具備了巨大的能量。這部分能量始終處于地表系統内,在這個系統内進行内循環,隻是從一種形式(太陽能)轉化成了另外一種形式(水的重力勢能或水電)。
同樣,風電和光電也是極為重要的清潔能源。地球的球體狀态、地質狀态造成了太陽能分散不均,引發了空氣流動,産生了巨大的風能。至于光伏發電,則是用材料直接截留了本應到達地面或者海面的太陽能,将這部分熱量轉化為電能轉移到其他地方利用,依然是系統内的能量循環,并不會增加地表系統的熱負荷。
4,加速研究超級電容、超級電池等儲能設備。雷電同樣是由太陽能轉化而成,但是目前無法利用,如果有超級電容承載便可造福于民。同時,水電風電光電也都有局限性,遠不如火電方便靈活,導緻大量清潔能源被浪費,棄電現象比比皆是。如果有超級電池貯存,調度使用,會極大改善這種境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盛夏氣溫高企時,我們用燃燒煤炭産生的火電運行空調,向地表排放大量熱量。冬天我們又燃燒煤炭、柴油、天然氣等取暖,再次向地表排放大量熱量。如果我們将夏天的熱量吸收儲存起來,在冬天釋放,以及用A地區豐富的水電、風電取代B地區車輛的燃油,理論上就可以實現化石能源的零消耗,系統外熱量在地表的零排放。這就是發展儲能裝置的意義。
5,植樹造林。如果要問自然界有沒有大規模的吸熱反應,那答案便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石能源的燃燒是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期間釋放熱量,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則相反,它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期間吸收太陽能。簡單來說光合作用就是吸收熱量,将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将太陽的熱能轉化為植物的化學能,将能量固化。它們對于抑制全球氣溫增長有無可比拟的作用。美國、巴西、非洲、澳洲的森林大火,不僅僅是釋放二氧化碳、釋放熱量,破壞生态環境這麼簡單,這些植被就像是地表的吸熱毯,它們的離去使得地球又失去了一部分重要的保護屏障,不僅短期内難以複原,而且以後随着植被減少,氣溫加速升高,山火會更加頻繁,植被減少的會更快,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冰川、海洋、植被都是調節地球溫度的工具,但遺憾的是,它們的作用無一不在減弱。
5,吸熱反應。不同于綠色植物的生長,自然界也有無機物會吸熱,比如硝酸鈣,俗稱硝石,将其置于水中,便會迅速吸收水中熱量,将其降溫乃至結冰。那麼自然界是否還有更強更快的吸熱反應?就像幹冰氣化、液氮氣化。是否可以利用其吸收地表熱量?這些都需要科研人員的不斷探索摸索。
6,熱反射。比如瑞士為了保護高山冰川,就在高山鋪設了材料幕布進行熱反射。一次付出,長久獲益,但是耗費多,施工難度大,如果是在平整的冰原或荒原上施工,難度會小很多,可以去嘗試去摸索。
7,熱遮擋。比如在2018年,有人提出用100架運輸機抛灑火山灰,因為曆史上曾經有過火山強烈爆發噴灑大量火山灰,造成大規模降溫的先例。二是在2019年爆出一個類似的消息,同樣是抛灑微細顆粒物,而不局限于火山灰,顆粒的性能得到了改進,而且該項目據說還得到了比爾蓋茨的資助。然而,對于這種布撒微粒的做法,筆者是不贊同的,如果它們長久的漂浮于大氣中,那将會贻害幾十年上百年。另外人為制造烏雲确實可以減少地表獲得的太陽能,使地表迅速降溫,但是這種做法是有兩面性的。在探讨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搞懂一件事,為什麼太陽和地球之間光線那麼充足,溫度卻極低,零下兩百多度?因為太空中近乎真空,什麼物質都沒有,沒有物質承接這部分能量。而把空間站置于太空,在太陽光直射下,空間站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一百多度。同樣的光照條件,有物質和沒物質是兩種不同的境況,透光物質和不透光物質也是兩種境況。不管是氣溶膠顆粒還是固體粉末顆粒,一旦撒在高空,它們會迅速使地表陰涼,但是能量是守恒的,太陽光的熱量并沒有消失,而是被這些顆粒物截留了,截留的效果要遠比透光的二氧化碳更高,這些顆粒的溫度也會更高,牆體的阻礙效應更明顯。如果說高空中的二氧化碳具有溫室效應,那麼高空顆粒物的溫室效應将遠遠勝于透明的二氧化碳,它們短時間内會使地表降溫,但很快它的副作用就會凸顯,它将大大阻礙地表熱量的散發,形成另一種災難。熱遮擋是目前一種很流行的思路,但是筆者認為很值得商榷。這個方法着重強調了一點那就是反射,實際上這隻是理想狀态,這種圓形顆粒怎麼可能做到鏡面反射、高效反射?相當一部分輻射熱量是會被顆粒截留吸收的。
8,促進對流。水汽可以将地表熱量帶入高空,同緯度濕地的溫度要明顯低于同緯度沙漠的溫度,但問題是随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地面、路面被大面積硬化,雨水落地後很快進入市政管網,隻留下水泥硬化地面被曬得滾燙,熱量被留在地表難以升空。所以,雨水、中水等收集淨化後再灑在地面是給地表降溫的一個手段,而且要形成高效的管網,在酷熱時能夠做到連續不斷的灑。 從這個角度來說,海洋占地表面積的70%是地球的幸運。
興建大型水池或水塔,在強降雨時收集雨水,在暴熱時噴灑雨水,既可以緩解城市内澇問題,減緩短時強降雨對大江大河的沖擊,又能給地表适當降溫,加速地表熱量升空。另外誰又能斷言将來雨水不會成為一種戰略儲備資源?
大興土木,基建儲水,是可行性比較高的方案。
9,熱轉換。地表氣溫升高是源于熱排放,那麼能不能熱回收呢?化石能源的燃燒是将化學能轉換成熱能,那麼能不能将地表熱能轉換成化學能呢?除了前文所講的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沒有更加高效的,可以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方式呢?
有!
電解水,産物是氧氣和氫氣。利用光電電解水,其本質就是将地表熱能轉換成氫氣的化學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熱削減。
然後釋放掉電解産物氫氣,由于氫氣的密度極低,它會向高空散發直至進入太空,那麼地表就減少了這部分熱量。這對于抑制全球升溫有着積極的作用。
另外它不僅帶走了自身的化學能,也帶走了一部分環境熱量。相對于水蒸氣運載地表熱量到高空再冷凝降雨,循環往複,氫氣攜帶熱量的效率更高,傳輸距離更遠,更容易沖破高空的溫室屏障。
同時,這個方案增加了地表氧氣濃度。人們常關注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值,卻忽略了氧氣濃度的變化,是因為大氣層中的氧氣基數太大,氧氣下降濃度并不明顯而已。實際上由于人類社會每年要燃燒巨量的化石能源,消耗海量的氧氣,加之全球各大森林不斷被焚毀,被蠶食,單靠綠色植物和微生物産出氧氣,其淨産出速度是跟不上人類淨消耗速度的。現在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還未凸顯,甚至可以說遠未凸顯,至于什麼時候這個問題會嚴峻起來,可能一百年以後,也可能兩百年以後,而實施這個方案可以防患于未然。
實際上,兩百年前人類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人類開始大規模挖煤燒煤的時候,就應該預見到,燃燒是放熱的,将來全球會因此變暖。至于哪個時間節點,就要看什麼時候量變引起質變了。
目前水電風電由于不易儲存都存在大量棄電浪費的情況,所以這個計劃現在就可以利用富餘的電力來實施,尤其是富餘的光電。
即使由于經濟因素,氫氣還沒有被直接排放,而是被儲存收集,被作為能源燃燒放熱,那也隻是地表系統内的太陽熱量的一次内循環,熱量不增也不減。跟燃燒化石能源釋放額外熱量比起來仍然是長足的進步。
儲存的氫氣反過來又可以為電廠調峰做貢獻。氫氣液化後還可以為轎車、卡車、火箭提供動力,也可以進入市政管網逐步取代天然氣,成為人類社會新的能量來源。
最關鍵的是,這個反應的原材料廉價易得,工藝簡單可靠。實際上吸收能量的反應有很多,但是比電解水更簡便更合适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采用大規模的光伏發電來電解水,削減地表熱量,是應對全球變暖的最有效方法。方法很簡單,接下來的,便是人們改變觀念,重新認識,論證實施,大規模推廣了,并在應用中不斷改進提高。
如果抓緊一些,時間還來得及。
《與資本為伍》劉順國
2022.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