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五音為宮、商、角、羽、徵,也有說“五音”為:唇、舌、齒、鼻、喉。唐代時用“合、四、乙、尺、工”。古中樂的“五音”相當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遞升的“fa”和“si”。
五音主要有以下幾種叫法:
“五音”:唇、舌、齒、鼻、喉(張炎《詞源》)
"五聲”:宮、商、角、徵、羽(《周禮·春官》)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于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時期,在《管子·地員篇》中,有采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
“五聲”指陽平、陰平、上、去、入(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
唱歌時,有人唱得不搭調,常常走音,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si七個唱名,唱歌變成絕無優美旋律可言的“念歌”或“喊歌”了。
五音不全不僅僅指的是某些人對于音樂感的缺乏,而且還指一些人在吐字發音方面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在中國民族演藝藝術圈子裡,經常會說某些人因為“五音不全”而不适合學習這門藝術,但是這個“五音不全”不是“宮商角徵羽”這五音的樂感缺失,而是“唇齒鼻喉舌”這五個發音部位的機能不健全。比如有些人對于牛--劉這兩個字的讀音不能區分,把“劉”讀成“牛”,把“男女”讀成“褴褛”,就是舌音和鼻音機能缺失所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