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衆号 QbitAI
華為招攬世界頂尖科學家這事兒,新進展來了:
又有三位數學最高獎得主,現已參與到華為的研究項目中。
他們分别是2018年菲爾茲獎得主阿萊西奧·菲加利、1998年菲爾茲獎得主馬克西姆·孔采維奇,和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皮埃爾-路易·利翁。
△華為拉格朗日研究中心
也就是說,加上此前的法國數學家洛朗·拉福格,華為今年已經拿下4位世界頂級數學家。
他們的研究方向,涵蓋數論、代數幾何、偏微分方程等等基礎數學領域。
華為狂攬頂級科學家這些數學家究竟有多強,不妨先來看看他們的履曆。
阿萊西奧·菲加利:文科高中出身,34歲拿下數學最高獎
阿萊西奧·菲加利(Alessio Figalli)1984年出生于意大利,其工作主要是關于變分法和偏微分方程。
2018年,他因“對最優傳輸理論的貢獻,及其在偏微分方程、度量幾何和概率論中的應用”獲得菲爾茲獎。
而在此之前,他已于2017年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有意思的是,與很多從小就開始數學訓練的數學家不同,雖然菲加利小時候就對數學感興趣,但在選擇高中時,他卻沒有選擇科學高中,而是聽從父母的意見進入了一所古典高中,隻因“覺得古典高中的女生數量一般會比科學高中多”。
直到高三(意大利高中為5年),在接觸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之後,菲加利才開始深入學習數學。
攜手華為後,菲加利将繼續在最優傳輸這個研究課題上與諾亞實驗室展開合作。他的項目聚焦于研究最優傳輸基礎理論,蒙日-安培方程及梯度流等課題。
所謂最優傳輸(Optimal Transport),其主要目标是建立有效比較概率分布的幾何工具。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有兩個沙堆,一個沙堆如何通過最小的代價,變成和另一個沙堆一樣的形狀?這就是最優傳輸問題。
△圖源:CMU
而最優傳輸理論,也是是流編碼壓縮和自動對抗生成網絡的數學基礎。
皮埃爾-路易·利翁斯:師徒三代,都是菲爾茲獎得主
皮埃爾-路易·利翁斯(Pierre-Louis Lions)是偏微分方程領域内的大師級數學家,對現代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他所提出的“粘性解”概念為這一領域打開了全新的大門。
此外,他還是首位給出了玻爾茲曼方程的解并提出證明的數學家。
他正巧也是阿萊西奧·菲加利的“師爺”——菲加利的導師、同樣是菲爾茲獎得主的賽德裡克·維拉尼,就是利翁斯的學生。
也就是說,這一門師徒三代,都是菲爾茲獎得主。
在與華為的合作中,皮埃爾-路易·利翁斯專注于将平均場博弈論用于複雜網絡規劃。
他的項目聚焦研究平均場博弈論及其在交互系統中的應用,通過數學模型構建複雜的網絡交互模型,實現可計算的整理效率最優。
另外,利翁斯也是華為拉格朗日數學計算中心科學委員會主席,參與籌建科學委員會。
實際上,皮埃爾-路易·利翁斯與中國的淵源還不止于與華為的合作。他的父親雅克-路易·利翁斯同樣是一位知名數學家,曾任法國科學院院長與國際數學聯盟主席等職務。1998年,雅克-路易·利翁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馬克西姆·孔采維奇:幾何物理綱領領袖數學家
馬克西姆·孔采維奇(Maxim Kontsevich)是法國、俄羅斯數學家,1964年出生于蘇聯。他的工作領域是紐結理論,量子化和鏡像對稱。
青年時期的孔采維奇曾獲得全蘇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二名,并進入莫斯科國立大學求學。
不過在1985年,他沒有獲得學位就離開了,轉而成為莫斯科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
在此之後,孔采維奇開始在世界數學舞台上嶄露頭角:在他受邀到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進行訪問研究期間,他參加了一個為期5天的國際會議,結果就在那裡證明了威滕猜想——這使得他3個月的訪問期被延長到了3年。1992年,他在波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孔采維奇的主要理論貢獻包括:提出對任意泊松流形有效的形變量子化;提出孔采維奇積分,即利用一種類似費曼路徑積分的複雜積分構造的扭結不變量;在拓撲場論中,他還提出了穩定映像的模空間。
除了1998年的菲爾茲獎,孔采維奇還在1997年獲得龐加萊獎、2008年獲得克拉福德獎、2012年獲得邵逸夫獎和基礎物理學獎、2014年獲得數學突破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這樣評價他:孔采維奇和威滕使用物理學方法論開創了一門用于研究不同類型集合物體的新數學學科,具有“突破性意義”。
而在與華為的合作中,孔采維奇将主要參與範疇論、形變理論等相關領域研究的指導。
“國家若要強盛,數學是基礎”不難看出,這些頂級數學家雖然長期紮根學界,此前并與太多與工業界的關聯,但他們所研究的理論,實際上都是人工智能、通信等技術的基礎。
而華為此前,就曾受益于對這些基礎研究的重視——
華為著名的polar碼就是數學在5G技術上實際應用的體現。
polar碼之父Erdal Arikan在2008年發表了主要用于5G通信編碼的極化碼方案。但這篇論文起初并沒有在學界得到重視。
華為在發現其中的價值之後,在這個項目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才,最終使得這篇數學論文轉變成了可以實際應用的技術和标準。
△任正非和Erdal Arikan
任正非也曾多次表示需要重視基礎科學,“國家若要強盛,數學是基礎”。
今年來屢次曝出招攬國際頂尖科學家,亦正是這種對基礎科研重視的延續。
也正如在華為開啟研究生涯新篇章的菲爾茲獎得主洛朗·拉福格所說:
華為有許多人是基于10年或20年的遠景來思考問題的,這一點難能可貴。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号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