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日照兩會最暖心的一件事

日照兩會最暖心的一件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3:28:40

日照兩會最暖心的一件事(讓群衆真切感受到)1

日照兩會最暖心的一件事(讓群衆真切感受到)2

日照高标準打造28公裡陽光海岸綠道和33.8公裡山海風情綠道,成為市民、遊客休閑健身的最美去處。

日照兩會最暖心的一件事(讓群衆真切感受到)3

制圖:于海員

日照兩會最暖心的一件事(讓群衆真切感受到)4

□ 日照市委書記 張惠

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真心為了群衆、真誠依靠群衆、真幹服務群衆,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做了一些打基礎、固根本、利長遠的工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切實做到發展惠民。我們堅持财政支出盡可能地向民生傾斜,近年來,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保持在80%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居民基礎養老金、城鄉低保救助等标準持續提高,醫療機構床位五年增長19.9%,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五年增長30.6%、生均公用經費标準提升為全省最高的市之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4.77平方米,領先全國地級城市。去年以來,我們免費開放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萬平口景區,建成兒童運動樂園,高标準打造的28公裡陽光海岸綠道、33.8公裡山海風情綠道,成為市民、遊客休閑健身的最美去處。堅持鐵腕治污,PM2.5平均濃度去年一年下降10微克,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投資14億元對主城區612個小區進行雨污分流改造,省控以上重點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标,良好的生态環境正成為全市群衆美好生活的最靓底色。在社區、學校、商圈等人流密集區域建設25處城市書房,免費開放市科技館、文博中心、美術館、博物館和160所學校體育場地,公共服務向多樣化、品質化邁進,發展成果越來越多地轉化為群衆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導向,以“小切口”做好民生改革“大文章”。強化改革惠民,推動為民辦實事制度化,兩年推出30件市定為民辦實事項目,用“微改革”解決了一批群衆“急難愁盼”問題。比如,在教育方面,針對家長普遍反映的“三點半難題”和學生中午就餐難題,全面啟動“課後延時服務”教育便民服務改革,惠及全市91.9%的中小學生;對全市184處沒有建設食堂的義務教育學校開展集中配餐服務,消除了家長們的後顧之憂。在生态環保方面,以改革的思維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因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被國務院通報表揚并給予獎勵。在住房方面,針對有些群衆購買商品房後因種種原因遲遲拿不到不動産證的問題,成立專班,逐一研判,敲開核桃,對症施策,已化解辦證3.5萬多戶。在此基礎上,推出“交房即辦證”改革,打通不動産證辦理堵點,實現了辦證問題“存量”持續減少、“增量”基本消除。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導向,讓企業和群衆不托人也能好辦事、快辦事、辦成事。深化“一次辦好”改革,去年以來,相繼推出市縣同權、一網通辦、無證明城市等一系列舉措;整合原有5處市級政務服務場所,建設的新市級政務服務大廳将于6月初啟用。強化數據賦能,加快建設“城市大腦”,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治理“一網統管”;開發上線“愛山東·日照通”APP,接入服務事項1300餘項,并針對老年群體推出了“長者專區”;實施政務服務“雙全雙百”工程,圍繞企業和群衆全生命周期各推出不少于100件高頻事項極簡辦、集成辦、全域辦,已開發應用婚育、入學、公積金辦理等一件事主題服務場景,實現了讓群衆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整合12345熱線,打造便捷、高效、規範、智慧的政務服務“總客服”,熱線接通率和按時辦結率均達到99%以上。

踏上“十四五”新征程,省委确定了“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的目标任務,強調要在民生改善上走在前列。我們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融入政績觀,堅持用群衆的獲得感來衡量城市發展質量,努力讓群衆的笑容成為日照最美的風景。

精準實施一批民生工程,讓群衆感受到最直接的幸福。持續增加民生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堅持為民辦實事制度,每年集中解決一批群衆“急難愁盼”問題,今年突出抓好改擴建幼兒園、城市書房、國醫堂、中小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社區食堂 長者餐桌等工作。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聯系群衆“大走訪”、民生難題“大排查”、服務群衆“大提升”,聚焦公共服務短闆問題、群衆反映強烈問題、改革發展遺留問題、各類突發事件暴露問題等四個重點領域,深入排查、系統解決。目前,已啟動實施首批28類150件“我為群衆辦實事”項目。

聚力優化提升生态環境,讓群衆感受到最普惠的幸福。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日照最靓的底色和優勢。我們将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生态立市”戰略,以降低碳排放為總抓手,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特别是堅定不移地推進鋼鐵産業綠色發展,走好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強化生态保護,嚴格落實河湖林田灣“五長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開展新一輪“四減四增”、污染防治攻堅戰、林水會戰、碧海行動,突出加強沿海岸線生态環境保護提升,堅決守護好“碧海、青山、藍天、金沙灘”。以鄉村振興和精緻城市建設為抓手,加快實施污水處理、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下大氣力抓好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建設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持續增加公共服務供給,讓群衆感受到最有品質的幸福。着眼于實現從“有”到“優”的轉變,切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更高質量的充分就業,推動共同富裕,加快民生“七有”向“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衆扶”邁進。力争“十四五”時期,義務教育階段學位增長15%、醫療機構床位增長30%、養老機構床位增長2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城鎮小學45人、中學50人大班額問題基本消除。更加注重解決好弱勢群體特别是“一老一小”問題,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和兒童友好型城市,積極開展“陽光護花”“陽光敬老”“陽光助殘”系列行動,進一步織密紮牢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保障網。豐富群衆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實施“書香日照”工程,探索完善城市書房管理運營機制,以籌備第25屆省運會為契機,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設現代化海濱體育名城,讓讀書成為習慣、運動成為時尚,讓崇德向善引領社會風尚。

縱深推進政務服務改革,讓群衆感受到最有溫度的幸福。在政務服務環節、時限壓縮空間逐步見頂的形勢下,聚焦群衆“辦成事”,注重換位思考,紮實開展“聽民聲、走流程”體驗活動,持續深化“一件事”主題服務、無證明城市、一網通辦等改革,切實通堵點、補斷點、解難點。以新的市級政務服務大廳啟用為契機,加快推進事項融合、流程融合、人員融合,真正讓企業和群衆隻進一扇門就能辦成所有政務服務的事。增加“愛山東·日照通”APP服務事項上線數量,年内達到2000項以上,推動更多便民惠企服務事項“掌上辦”“指尖辦”,切實以改革的深度托舉城市的溫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市、縣、鎮、村四級“全科智慧網格”和綜治中心建設為抓手,持續提升市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真正讓越來越多的群衆感受到“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

群衆的笑容是日照最美的風景

□ 本報記者 吳寶書 丁兆霞

一切發展為了人民,為了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來,日照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至上、為民造福作為施政理念,隻要是群衆關注的、事關切身利益的事情,就想方設法解決好,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日照市委書記張惠說,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必須立足新起點利民惠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銘刻進政績觀,着眼于群衆更高品質的生活需求,在織密紮牢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保障網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讓越來越多的群衆真切感受到“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

民生禮包“接二連三”

讓發展成果綻放在群衆的笑臉上

5月1日,一條連接日照大海和五蓮山區、綿延33.8公裡的日照山海風情綠道正式啟用,與去年7月1日建成啟用的28公裡陽光海岸綠道實現全線貫通。

“在蔚藍的大海旁聆聽濤聲陣陣,在翠綠的山巒間感受萬物勃發,一路風光、一路酣暢,我真心感受到‘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騎行愛好者王有志說。

山海風情綠道,是日照市委、市政府送給市民、遊客的又一民生大禮包。這不僅是一條生态綠道,還是一條發展的綠道、活力的綠道。它的建成,讓日照東部海濱旅遊資源和北部山嶽旅遊資源“山海聯動”“穿景成鍊”,并嵌入體育旅遊、民俗旅遊、農業采摘等内容,成為一條城鄉融合、區域融合、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廊道。

民生大禮包“接二連三”,幸福感“爆棚”,是這兩年日照市民最大的感受。

“孩子每天都回來跟我們分享在學校吃了啥,并作出點評。感謝集中配餐民生工程為孩子提供了優質的午餐,解決了我們家長的後顧之憂!”一位學生家長由衷地表示。自今年3月份日照市啟動中小學午間配餐服務後,全市未建食堂的184所學校中已有176所開展了配餐服務,參與學生達37373名,占配餐學校在校生的41.3%,其餘學校6月1日前完成配餐。

開辦25處“社區食堂 長者餐桌”、120處農村幸福院“長者餐桌”,建設10處社區養老綜合服務中心;推進主城區82個未供暖小區集中供暖改造,改造提升148個老舊小區,在87所中小學校建設人工智能實驗室,城區所有義務教育階段非寄宿制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在上年度建設25處城市書房的基礎上再建15處城市書房……

大大小小的民生實事背後,是對“人民至上、為民造福”施政理念的堅持,是“隻要是群衆關注的、事關切身利益的事情,就想方設法解決好”的落地有聲。

在2020年省對市民生工作評價中,日照市緣何能獲得群衆滿意度調查得分全省第二的好成績?答案還可以在下面的民生實事和數據中尋找:“十三五”時期,日照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始終保持在80%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高于同期地區生産總值增幅1個百分點;日照市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标準提升為全省最高的市之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領先全國地級城市;去年以來,日照市的國家森林公園、萬平口景區以及新建的市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等設施全部向市民和遊客免費開放,讓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多樣化、人性化……

“讓發展成果更多轉化為群衆實惠和笑臉”,這張民生答卷,日照寫得用心用情用力。

群衆“煩心事”就是“要緊事”

打響“改革惠民、一心為民”改革品牌

今年4月,日照市民王女士的藥店提前開張。原本她為自己設定了一個月的辦照、辦證時間,結果不到兩個小時,她就在東港區行政審批大廳當場領取了“一照一證”,一次性辦理了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藥品經營許可證、二類醫療器械備案等4項業務,實現“開戶即開業”“準入即準營”。

“房子租金每月5000多塊錢,還有銀行利息、水電費、雇員工資,每一天的支出都不少,早開業早回報。”拿着“一照一證”,王女士開心不已。

日照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在武說,民生,不僅是每年完成多少項為民辦實事項目,而且是無論出政策、作決策、抓落實,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導向”,對群衆的“痛點”有切身的“痛感”,隻要是群衆的“煩心事”,都當成黨委政府的“要緊事”辦。

于是,強化改革賦能,日照市以問題為導向,以實施為民辦實事制度為抓手,持續推出一批惠民改革舉措,打響了“改革惠民、一心為民”的改革品牌。

“讓企業和群衆不托人也能好辦事、快辦事、辦成事”,這是日照市委、市政府的鄭重承諾。去年起至今,日照市加大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力度,相繼推出市縣同權、一件事主題服務、一網通辦、無證明城市等一系列舉措,并将5處政務服務大廳整合為1處,讓企業和群衆隻進一個門就能辦成所有政務服務的事。強化數據賦能,加快建設“城市大腦”,努力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治理“一網統管”。

發展是最大的民生

以新發展理念塑造發展的質量韌性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而發展則是民生改善最大的底氣。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就是最大的民生。

4月28日,日照市2021年一季度全市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傳出好消息:日照市經濟加快擺脫疫情沖擊影響,繼續保持恢複性增長。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7.6%,較2019年同期增長13.6%,增幅居全省第1位,兩年平均增長6.6%,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1.3%,稅收占比80.1%,居全省第2位。

發展韌性不斷增強靠什麼?是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高質量發展。

全力抓好“六穩”“六保”。日照市把“六保”的基點放在保市場主體上,線上搭建惠企政策“一站通”平台,線下全覆蓋問需走訪、精準幫扶,全力穩住市場預期。去年以來,累計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超50億元,新增貸款549億元。推出重大項目提級會商機制,落實“要素跟着項目走”改革,今年一季度,76個實施類省級重點項目完成年度計劃的49.9%,超序時進度24.9個百分點,開工率90%;176個市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38.6%,超序時進度13.6個百分點。

深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主動适應“雙碳”戰略實施形成的倒逼機制,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日鋼第5條ESP生産線建成投産,長城威奕汽車實現批量生産;嚴控“兩高一資”項目,對全市重點項目進行調整出清,調整後新興産業和補短闆項目占比達到69%。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把今年作為“項目突破年”,共篩選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601個,總投資453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845億元。大力推進雙招雙引,開展“項目突破年”,去年以來,全市實際使用外資6.14億美元,核算市外到位資金357.35億元。

全方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制定出台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實施意見,推出31條真金白銀的政策措施。強化對重點外貿外資企業“點對點”幫扶,實施“三同”工程,推動出口企業拓展市場。充分發揮瓦日、新菏兖日兩條千公裡鐵路作用,打造黃河流域陸海聯動樞紐。

發展未有窮期,奮進永不言止。經過三十餘年的接續奮鬥,日照已由一個默默無聞的海邊小城成長為一座欣欣向榮的海濱城市。“十四五”的新征程已開啟,年輕的日照,揚優勢、補短闆、闖新路,已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峰發起了新一輪沖鋒,努力創造人民群衆更高品質的生活,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