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人轉大家第一個應該會想起常年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小品時順便插播二人轉的本山老師。趙本山老師把東北二人轉帶入大熒幕讓全國的觀衆朋友所熟知,它的表演形式就是一男一女相互配合着一唱一和。那麼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到吉林文化裡了解二人轉吧!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于漢族民間文化,屬于漢族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于遼甯、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内蒙古東部三市一盟。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于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
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名段有《大西廂》、《回杯記》、《祝九紅吊孝》、《梁塞金擀面》、《馬前潑水》、《包公斷太後》等。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别是滿、蒙等騎射、遊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
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導緻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内帶至關外的。
二人轉植根于漢族民間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詞中帶有一些鄉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轉内容并不以俗色酸為主、二人轉的戲詞中有很多都是和“評劇”“東北大鼓”“蓮花落”是相通的。這種現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劇團二隊。經過吉林民間藝術團的修改之後有很多唱段成為了二人轉的知名唱段。
例如《豬八戒拱地》《回杯記》《馬前潑水》《西廂觀畫》《罵鴨》《梁祝下山》《包公斷太後》《水漫藍橋》《二大媽探病》《孫悟空三調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編出大批傳統劇目的同時,吉林省民間藝術團也培養出了衆多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醜角演員有韓子平、秦志平、董連海、徐振武、尹偉民等等,旦角演員有鄭淑雲、董偉、李曉霞、關長榮、闫淑平、楊宏偉、孫曉麗、等等。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僞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迩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
扮妝種類
傳統二人轉的旦角裝束分為兩種正裝,月裝,正裝即是戲曲裝旦角需要在額前貼片子,還需要挂頂花和偏鳳,後面要帶線尾子等、有些還需要在戲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裝即是仙姑頭。不需要戴頂花、而是帶假發套、後面可以用真模仿真發的假發套、例如胡玉娘。
二人轉下裝的化妝分為三種小生裝,醜裝,武生裝這三種裝。
藝術特點
1、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2、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曆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3、二人轉在曆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4、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遼甯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闆頭。
6、南路以遼甯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闆頭,東要棒”的諺語。
唱腔特點
唱腔受東北大鼓、單弦、河北梆子影響很大。唱詞诙諧幽默,富有生活氣息。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唢呐、闆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闆(兩塊大闆和五塊節子闆)外,還用玉子闆,也叫手玉子(四塊竹闆,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
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闆、玉子闆等“絕技”。唱詞以七言、十言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說口包括說白和數闆,多用韻白,單出頭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