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江西曆史名人故事,陳寅恪簡介詳解

江西曆史名人故事,陳寅恪簡介詳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3 17:58:36

  陳寅恪是江西一位曆史名人。是以為集一身技藝在身上,百年難見的人物。曾經任職任教與清華,西南聯大,廣西,燕京和中山大學等等。自己也會寫一些書籍。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到江西文化,了解更多關于陳寅恪的資料。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長沙,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陳寅恪兒時啟蒙于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陳寶箴去世後,陳三立舉家遷居江蘇金陵,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教師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

  陳家兩代素來倡議新政,“思益學堂”領風氣之先采用現代化教育,陳三立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深得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贊賞。如此家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國學底子,眼界并擴及東西洋,留學日本前便“從學于友人留日者學日文”。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寅恪随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辍學回國,後就讀上海複旦公學。

  清宣統二年(1910年),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14年回國。

  民國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随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

  民國十年(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随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缪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内外學人所推重。

  民國十四年(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胡适建議采用導師制。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梁啟超向校長曹雲祥力薦陳寅恪為導師,并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民國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隻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并稱“清華三巨頭”。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上海與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唐筼結婚。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

  民國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着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曆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曆史;或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确,伴随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歎服!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僞飾,人稱學者本色。

  民國十九年(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曆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曆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抗戰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随校南遷,過着颠沛流離的旅途生活。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随校到達昆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并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争爆發,日本人占領香港,陳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3]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占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緻力于學術研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着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并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但由于此前在國内進行過一次不成功的手術,再經英醫診治開刀,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

  寅恪懷着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于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于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台灣、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并于中山大學,遂移教于中山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