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秋節的詩詞,唐不如宋,宋代蘇轼的一首《水調歌頭》,幾乎秒殺唐代所有的中秋節詩詞,這話其實有一定的道理。中秋節在唐代定型,成為朝廷認定的節日,但其重視程度,卻遠不如宋代,宋代是最重視中秋節的朝代之一,幾乎做到了普天同慶,這也是宋詞中寫中秋節的作品比唐代多的原因之一。
中秋節總是與明月聯系在一起,唐代詠月的作品很多,傳世的千古名篇也不少,但專門吟詠中秋的作品,卻相對少了很多,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不信您現在在腦海中想一想,唐詩中專門寫中秋的名作,能想起多少呢?隻怕少之又少,不常讀詩詞的人,甚至一首都想不起來。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便是唐代吟詠中秋詩歌中的翹楚之一,這是一首流傳千古的經典中秋詩,甚至在整個唐代,能與之相媲美的中秋作品,都是少見的。全詩一共四句,詩曰: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已不可考,但從詩中不難看出是寫于中秋佳節,詩人在與朋友相聚時寫下了這首詩,原詩題目下有小注說“時會琴客”,可知的确非作者一人,但詩中所營造的意境凄冷孤獨,似乎又是朋友離開之後才寫下的。這是一首望月懷人的七言絕句,前兩句寫中秋月色,後兩句寫中秋心情,二十八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月夜,詩人借景抒情、望月懷遠,讀來韻味無窮。
首句詩人借助中秋特有的景色,一下子将蒼涼蕭瑟的景物推到讀者面前,讓人印象深刻,“中庭地白樹栖鴉”,月光如水,照在庭院中好像給地面鋪上了一層白霜,樹蔭深處,聒噪的烏鴉也停止了喧嚣進入到了夢鄉。中秋的月色大好,灑在人間有積水空明、澄淨素潔的感覺,詩人用“地白”來形容,有一種冷色調的凄冷感。鴉鵲栖息,不大可能是詩人看到的,而是詩人聽到并延伸的,因為即便中秋月色很盛,也不可能在夜晚看到黑漆漆的鴉鵲,所以推測真實情況隻能是鴉鵲從聒噪變成了安靜,于是詩人發揮想象力:鴉在樹上栖息了。
接着一句,更加“冷氣”逼人,詩人說“冷露無聲濕桂花”,這是詩人再一次突出中秋的典型意象,露水凄冷,沁透着桂花。詩人這一句很妙,有一種雙關的味道,既可以說是現實中露水濕桂花,也可以說是月宮中冷露濕桂花,古代本就有月中種桂樹的傳說,還有月中桂子凋落,桂樹因而在人間生成的傳說。妙在詩人用“無聲”二字來描寫,足見天地間一片幽靜,也暗示着詩人擡頭望月,為下文懷人抒情做出了鋪墊。可以猜測,詩人是在酒宴散盡後才望月懷人的,亦或者當時大家沉浸在“琴”聲中,激起了心中的那份神思。
末尾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的妙處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詩人巧妙地進行了視角轉換;第二,是煉字的妙用。
首先來說第一點。詩人通過前兩句的景物描寫,已經烘托了一種冷幽的氣氛,現在卻突然宕開一筆,視角從自己轉變到了其他人,今夜月色極佳,普天之下必定有無數人在今天一同賞月,不知道這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家呢?詩人明明是自己望月懷人,但卻偏偏說“秋思在誰家”,這種引人思考的表達方式,比單純抒情,更能令人引起共鳴,同時也将這份思念擴大化了,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故鄉的親人,而在外鄉的人同時也在遙望着自己的家鄉和親人。
再說煉字之妙。這兩句詩中,最妙的一個字是“落”,“落”字的使用很新穎,也很妥帖,有一種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伴随着中秋之月的清輝,一起灑落在了人間,灑落在了詩人身上,“落”字讓整個句子多了層餘味,因此很妙。有些版本中,将“落”字作“在”字,這就顯得平平無奇、寡淡無味,毫無蘊藉之感了。
王建的這首詩,意境很美,前兩句有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後兩句有一種悠然不盡的韻味,詩人運用優美形象的語言,傳神貼切的想象,将讀者帶入到了一個凄婉動人、意境高渺的境界,能讓人産生無盡的神思和情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