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遊金山寺蘇轼思想感情

遊金山寺蘇轼思想感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0:01:06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迷戀山光水色,喜好歌舞詩詞。為官一方,公務纏身,忙忙碌碌,也會在工作之餘,擠出時間,穿山走林,涉水渡河,尋找名山勝水,登臨亭台樓閣,遍賞名花奇卉。自由在山水中釋放,心靈在花草中飛揚。特别是那些被貶官降職、賦閑棄置的文人,更是流連山水,沉醉不醒,一來以此擺脫官場失意的郁悶,二來縱身自然,吟賞歌舞,娛心悅志,陶冶性情。

遊金山寺蘇轼思想感情(品讀蘇轼南歌子)1

蘇轼為官杭州多年,仕途屢屢失意,多有縱情山水,流連歌舞,風流快意,自在逍遙的作品。其詞《南歌子》(遊賞)就是代表作之一,描述詞人與同伴端午登樓覽勝,飲酒聽歌的浪漫生活,酒意熏天,歌聲飛揚,山水同醉,衆人同樂,場面非常熱鬧,興緻十分高昂,吟詠賞讀,細品玩味,真個是教人心醉神迷,心旌搖蕩。

南歌子·遊賞

蘇轼 〔宋代〕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菰黍連昌歜,瓊彜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歐陽修為官滁州,治理有方,造福百姓,深受擁戴,自己也志得意滿,心花怒放,曾經寫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放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政通人和,百姓安康,歐公與民同樂,歡歌暢飲,雖然蒼顔白發,自覺意氣風流,疏放不羁。

遊金山寺蘇轼思想感情(品讀蘇轼南歌子)2

蘇東坡為官,在朝屢遭算計,在杭勤政愛民,抗旱赈災,開倉濟民,抑制物價,确保供給,深受百姓擁戴。可謂政績多多,人民和樂。蘇東坡端午節出遊,忘記了官場傾軋、是非紛争,忘記了貶官降職、榮辱得失,與民同樂,喜氣洋洋。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遊賞之樂,但并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然而,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将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緻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着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詞中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去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詞人一開篇就熱烈稱頌歌舞之美,山水之麗,情不自禁,喜形于色。歌女眉頭黛色濃聚,猶如遠處蒼翠的山巒。醉後眼波流動,好像西湖中的滟滟波光。一雙彎彎黛眉,一雙勾魂眼眸,活現歌女風流俊俏,光彩迷人。令人不聞其歌,先醉芳容。心旌搖曳,無限神往。如同當年杜牧描寫揚州美女,“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寄揚州韓綽判官》),明月美人,交相輝映,夢幻迷離,光彩誘人。

十三樓前,遠近高低,風光如畫,旖旎迷人。遠處,山巒起伏,連綿如帶,蒼翠如雲。畫在天際,描在湖邊。近處,湖水蕩漾,波光粼粼,閃閃爍爍,如珠如玉,如金如銀。夢幻般的色彩,童話般的意境。幾乎讓人分不清,走近西湖,是走進自然山水,還是迷失神仙勝境。

筆者喜歡一個“醉”字,一個“流”字,表面看來,也許詞人是在描寫女子酒後微醉,顧盼生輝,但是,站在作為觀賞者的詞人這個角度看,難道不是看得神魂颠倒,沉醉不醒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風流之意,人皆向往。蘇轼聰明,直說美女,隐藏自己,含蓄得誘人。

遊金山寺蘇轼思想感情(品讀蘇轼南歌子)3

如此歌舞升平、觥籌交錯的場面,到底發生在哪裡啊?原來,這裡就是揚名天下的十三樓,西湖著名景點之一。蘇轼常在閑暇之時到此一遊,有時候甚至還到這兒現場辦公。今天是端午節,市民出遊,全城歡慶,西湖遊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前來十三樓聽歌觀舞、看山觀水,喝茶品茗的遊客自然也不少。都上樓去,都去感受節日的歡樂,城市的繁華。

蘇轼置身其中,被歡樂的洪流裹挾,被熱烈的氣氛感染。心中有說不出的激動和欣喜。一個人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隻有能與大家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蘇轼與大家同樂,與大家分享快樂。他知道杭州這地方,山水優美,民風醇和,他知道自己為官,替民着想,惠民多多,百姓擁戴。他不再去想朝廷那些爾虞我詐、鈎心鬥角,不再去理會名利權位、榮華富貴,他需要的就是一份簡單平和的快樂。就像今天,與百姓一道過節,與百姓一道分享快樂!

不需羨慕京師繁華富麗,不必羨慕揚州浪漫風情。我心安處是吾鄉,我心樂處是天堂。杭州西湖,就是蘇轼心中的天堂。詞人高興、激動之餘,突然搬出聞名天下的揚州,熱鬧風華、繁盛富貴、輕歌曼舞、歡樂如潮,全都比不上杭州,全都不能讓我心醉神往。壓低揚州,擡高杭州,歡喜至極,樂上雲霄,幾乎給人一種興會淋漓,飄飄欲仙的感覺。

揚州是什麼地方啊?李白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牧說“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題揚州禅智寺》)無名氏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徐凝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憶揚州》)揚州是風花雪月之地,揚州是風流繁盛之地,揚州是萬人向往之地,揚州是唐朝士子的夢想。可是,就連這樣令人無限神往的地方,也比不上杭州,比不上西湖。可見詞人心中,最愛是杭州,最重是西湖。

遊金山寺蘇轼思想感情(品讀蘇轼南歌子)4

端午佳節,自有濃濃意趣。劃龍舟,吃粽子,觀歌舞,品美酒,多姿多彩,應有盡有,圖的就是熱鬧祥和,圖的就是喜慶歡樂。詞人以點帶面,營造氣氛,重點描繪他們一行聚飲歡樂的場景,讀者自然可以感受到節日的歡樂和詞人的心情。

酒席之上,除了美酒佳肴,杯盤盞筷,還有極富地方特色的粽子。當地人用茭白綠葉包紮白米,白米中間摻一些花生、黃豆,或是香料之類的東西,煮熟之後就是粽子,或三角形,或四方體,或圓或扁,形狀美觀,香味誘人。桌上還有與粽子一起吃,供調味用的鹹菜昌歌。也就是用菖蒲根切細腌成的鹹菜。味道酸中帶甜,清淡醇和。

詞人一行品嘗粽子,暢飲美酒,興緻極高。推杯換盞,杯杯倒滿。酒器、酒杯,名貴華麗,精緻漂亮,流光溢彩,熠熠生輝。照見了詞人酒醉微紅的笑顔,照見了大家歡樂開心的笑臉。詞人一行,不是貪圖口腹之欲,不是追求奢華享受,他們高興啊,貪戀湖光山色,貪戀輕歌曼舞,在乎精神滿足,在乎情感愉悅。

遊金山寺蘇轼思想感情(品讀蘇轼南歌子)5

正當大家歡樂暢飲,談笑風生的時候,突然,歌聲響起,清麗悠揚,全場喧嘩一時安靜下來。人頭攢動,如潮如湧,看不清哪位女子在歌唱,看不清歌女俏麗容顔,隻感覺歌聲婉轉,聲情并茂。歌聲遠去,環繞翠綠青山,缥缈茫茫天際。傍晚的彩雲,似乎也被歌聲吸引,凝滞不動,戀戀不舍。

天上的彩雲,遠處的碧山,近處的人群,全都沉浸在歌聲帶來的感動之中,久久回味,沉醉不醒。想起了杜牧的詩歌:“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揚州三首》)想起了《列子》卷下《湯問》:“薛譚學讴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區,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水調歌聲,聲振山湖,響遏行雲,打動人心。

歌聲總會随風消散,人事總會與世沉浮,但是,那個端午節,那份簡簡單單的快樂,那首婉轉動聽的水調歌頭,卻永遠定格在詞人心中。千年不風化,萬世不褪色。

遊金山寺蘇轼思想感情(品讀蘇轼南歌子)6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蘇轼《減字木蘭花》蘊含生命真谛,透露佛法禅機,闡述生活意趣

蘇轼一首《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寫盡入骨的相思,動人心懷

惆怅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蘇轼詠花詞所蘊含的生命情思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轼記夢詩詞裡的悲歡與愁苦

蘇轼《定風波》用最質樸、自然的人生智慧,凝括成一種生活态度

料想春光先到處,英吹綻梅英——蘇轼詠花詞中四季時序的描繪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轼飲食文學中的詩意人生

蘇轼的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安慰了多少失意之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