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文社科學習方法

人文社科學習方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5 11:24:47

人文社科學習方法?“學問”二字,再平常不過,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談到某人有學問,某人學問差,這兩個字好像是評價一個人學識能力的标準,但細想起來,又好像不完全如此因此,究竟什麼是學問,引起我的好奇,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少有人去深究它的意思現在把我對學問的所思所想呈現出來,供大家參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人文社科學習方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文社科學習方法(每日社科什麼是)1

人文社科學習方法

“學問”二字,再平常不過,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談到某人有學問,某人學問差,這兩個字好像是評價一個人學識能力的标準,但細想起來,又好像不完全如此。因此,究竟什麼是學問,引起我的好奇,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少有人去深究它的意思。現在把我對學問的所思所想呈現出來,供大家參考。

“學問”由“學”和“問”兩個字并列組成,這兩個字包含着非常豐富的治學之道和方法,在理解時應從“學”和“問”分别講起。

非學無以廣才

“學”的範圍很寬泛,但在“學問”中當指學習。朱熹認為:“學、問、思、辨,所以擇善而為知,學而知也。”人是會學習的動物,人們獲得的所有知識大都來自學習。孔子說:“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諸葛亮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的确如此,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有差距,不在于先天智力水平的差異,而在于後天的學習。隻有學習,才有學養,學養不深,哪兒來學問?學習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從書本上學習,其次需要向師長學習,再者我們還應當從實踐中學習。對此大家都深有體會,我就不再贅言。

學即繼以問也

學問,“學”離不開“問”,“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求知僅靠讀書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勤于思考,辨析所學知識的益處何在,有何缺陷,這就需要多問。正是通過“問”,才能提升人們對所學知識的辨識能力、反思能力和拓展能力,進而獲得長足的進步,獲得豐富的知識。“問”實際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技巧。

何為“問”?問何事?問何人?“問”就是反思,就是提問,就是請教。我認為在學習中,首先要問自己。這就是說,我們要帶着問題去讀書、去請教、去實踐,首先要自己思考問題,反思所接受的信息或所接受的知識,究竟是什麼意思?應怎麼理解?與書本、與老師、與實踐有無不同,有什麼不同,為何會這樣……學必思,思必問。獨立思考,審慎追問。隻有帶着問題去學,在思考中領悟知識,才能真正将知識深化于心,才能真正進入知識的殿堂。格物緻知,悟道覺理。

問自己後,才能請教他人,知而好問,然後能才。如果不帶着問題去學,即便博覽群書,遍訪名師,深入實踐,我們所看到的知識也可能隻是一閃而過,沒有在大腦中形成印記,不能轉化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最終變成人雲亦雲,難以獲得真學問。對某事、某物存有疑問,表明我們已然思考,便會想方設法解決它,幾經摸索得到一個答案,将不知道的變為知道的,達到“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就會有成就感,也會激勵我們再學、再思、再提高。

真正的學者不光是學富五車,更應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獨立的見解。這樣的觀念不僅表現在讀書上,更表現在寫作上,比如我們在寫一篇論文時,必須追問自己,這篇論文要解決什麼問題、解決方法是什麼、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思考,如何論證這些方法的合理性,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獨立見解,論文才有生命力。

“問”的含義當然包括向他人請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隻有善于問道于他人,才能博采衆長,有效地提高自己。向他人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不恥下問。在這方面,古代先賢的佳話很多。孔子曾經向7歲的項橐請教,為我們樹立了向他人學習的典範。劉開在《問說》中總結說,“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也就是說,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隻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的修養和學業就足矣。向他人學習,不要限定範圍,即便是自己的學生、下級、晚輩,隻要他們相較自己有某一方面的長處,就應當不恥下問,虛心學習。

不恥下問是一種美德,相反,有任何問題都不屑于問他人的人,大多是剛愎自用、自負之人。其實,每個人都會因為不同的知識積累、價值取向、人生閱曆,而對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我們一定要抱有“求得一字便為師”的态度向他人學習。向他人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既可以是與他人讨論同一話題,也可以是提出問題請教他人,還可以是請他人評論自己的觀點,等等。正是通過向他人學習,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我們自己的知識才會不斷增長,逐步完善,漸至成熟。

學與問需相輔而行

“學問”一詞包含了兩種治學的方式方法。正如清代陳宏謀所說,“古人學問并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劉開在《問說》中也說,“非學無以緻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這些話都說明了“學”與“問”是治學的兩大途徑。若要求學問,則不僅要“學”還要“問”,不僅要善于學習,還要善于反思,善于發問,如此才能做好學問,才能有真學問,才能有大學問。

“學問”一詞還包含了另一層含義,就是“學”與“問”必須相輔相成,“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相輔而行的意思就是說,要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求知治學之道,在于學而不止,在于問而不停,在于認真讀書,在于教學相長,在于實事求是,在于勤于思考,在于不恥下問。隻有把握好、實踐好這一根本道理,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獲得學問,才能使自己的學問日益精進,獲取廣博的知識。

“學問”這個詞不僅是對我們知識、學識的概括,同時還包含了求知的方法、思考的能力等意思,具有豐富的内涵。朱光潛先生在《談學問》中說,“中國語中‘學’與‘問’連在一起說,意義至為深妙,比西文中相當的譯詞如learning,study,science諸字都好得多。”通過對“學問”一詞及“學”“問”二字的意義探究,我領悟到了治學的基本方法和獲取學問的真正途徑。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