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裡長泡、臉頰發紅、便秘……遇到這種情況,不少人就知道自己又“上火”了。
很多人一上火,就喜歡吃“菊花、金銀花”等清熱的藥,然而有時候效果并不理想。殊不知其實“上火”為民間俗稱,并不是一個規範的醫學術語。
中醫認為,“上火”屬中醫學熱證範疇,有虛火和實火之分,并不是一味地服用清熱的藥就能降火。
那我們上火了該怎麼“降火”呢?
“火熱之邪”侵襲人體,會造成全身或局部出現一系列“熱證”,常表現為咽喉幹痛、頭昏目脹、鼻腔熱烘、口舌生瘡、流鼻血、便秘、牙痛等症狀。
實火:
多由外感、飲食過于辛辣、體質因素所緻。多有高熱,面紅耳赤,口渴心煩易躁,喜冷飲,小便短赤、味重,大便幹結,唇焦(嘴唇幹裂)等症狀。
虛火:
多因内傷勞累而起,症狀多見潮熱盜汗,午後顴紅,手足心熱,虛煩失眠,口幹咽燥,幹咳無痰,或痰中帶血,耳鳴健忘,腰酸遺精,大便稀軟或腹瀉等。
《黃帝内經》曾記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對于實火,應該清熱解毒瀉火,宜多食性味寒涼、清熱的食物,比如綠豆、冬瓜、絲瓜、苦瓜、苦菜等,忌韭菜、羊肉、狗肉、龍眼、杏子等助陽興熱的食物;
常用的中成藥有牛黃上清丸、牛黃解毒丸、片仔癀、三黃片、闆藍根沖劑、夏桑菊、雙黃連口服液等。
對于虛火,應該滋陰降火,可補充銀耳、百合、桑椹、蓮子、雪梨、西洋參、麥冬、天冬、沙參、玉竹、生地黃、玄參、石斛等食材;
常用中成藥有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
同時,飲食習慣也需做出調整,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品為主,少食爆、烤、煎、炸、難消化的油膩之物;應多攝入水分,還要多食富含維生素B族、C族的食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