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完整的樂律理論,“五音十二律旋相為宮”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旋相為宮”,就是十二律的每一個音都可作為主音。比如說:黃鐘宮就是以“黃鐘”的高度作為宮音,宮、商、角、微 ,羽組成一組音階。太簇宮就是以“太簇”的高度作為宮音,然後産生商、角、徽、羽等音。··…假如黃鐘的高度等于今天的C,那麼黃鐘宮就等于C調(黃鐘的高度問題還沒有結論),太簇宮等于D調。
一根笛子隻有六個孔、七個音,怎麼能做到“十二律旋相為宮”呢?據宋朝陳腸《樂書》記載:“……今太常笛,從下而上,一穴為太簇,半竅為大呂。次上一穴為姑洗(讀“如銑”),半竅為夾鐘……,可見,按半孔産生半音的技巧自古已有。這種技巧的術語應該稱之為“叉。
目前很多同行都把叉的含義解釋為指法的變化。如:按住第四、五兩孔吹4,稱為“叉口”,而按住半孔的技巧,卻沒有妥當的術語。
按半孔的訓練,要從第二孔開始,接着練第五孔,學會了這兩個孔的叉口技巧,就能演奏全按作6的尺字調和全按作3的六字調。
轉調分析全按作6,第二孔作1,這是尺字調。當中一段實際上是六字調。首調的唱法,在上屬調和下屬調之間互相轉調就不需要更換唱名,如:尺調
實際上是六字調的
這是中國民間常用的唱法。
把上面這首樂曲吹熟了,就能基本掌握第二孔、第五孔的半音吹奏方法。
為了懂得什麼是固定唱法,以及看線譜演奏,可以把上面這首曲子翻成五線譜,練習固定的唱法,再以全按作5的指法把曲子吹出來。
原來譜子上寫的是bB調,就是說有兩個”記号,遇到7, 3這兩個音都要降低半個音。
經過翻譜以後.它的唱法如下:
用固定調的唱法來演奏竹笛,目前來說真是極少數。不過,從發展的情況來看,中國竹笛将會逐漸提高轉調的能力,需要認真進行訓練。
在目前還沒有系統的訓練方法之前,要求先做到能在六孔的笛子上,較熟練地演奏四個到六個不同調号的民間樂曲或一般樂曲。具體地說,全按作“5’’的小工調,全按作‘`2',的正宮調,這兩個調已經為大家所熟悉;全按作“1”的乙字調,困難也不大;全按作“6"的尺字調,要學會第二孔的叉口技巧;全按作“3"的六字調,要學會第五孔的叉口技巧;全按作“4"的凡字調,問題也不大。所謂問題不大,是指演奏一般的五聲音階體系的較簡單的樂曲。比如說《秧歌調》:
讓我們準确地用六個不同調号來演奏。
通過練習,就可以發現這六個調隻要解決三個半音(即第二、五、六孔),就能完美地演奏出來。
鋼琴上一組音階中有七個白鍵、五個黑鍵,也就是說六孔竹笛隻要能增加五個半音階,就能做到十二律旋相為宮。現在我們學會了三個,那麼隻要再增加兩個半音就齊了。困難的是這兩個半音要用兩手的無名指來控制,而無名指的靈活性較差,按住半孔後的正确性也較差,所以能夠熟練地演奏的人還不多,而且意見也不太統一。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一步一步地來。建議大家可以按以下的程序進行訓練:
1.先熟練地學會全按作“6"的指法,第二孔按住裡半孔降低半音。學會後就可以演奏《三五七》《二凡》這樣一類的曲子。
2.接着熟練地學會全部作“3”的指法。第五孔降低半音的指法有幾種:第一種是按第五孔的半孔;第二種是改變指法,開第一、五孔,演奏六字調的“1”;開第一、二、三、五孔,演奏六字調的“1”,學會後就可以演奏(幽蘭逢春》《姿江風光》《江河水》等樂曲。
3.對一些民間曲調或一般歌曲,用一根笛子盡可能地做各種調号的練習。
4.做一些系統練習。
《練習曲完成以上練習後,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進行更複雜的變化音階練習。所謂“複雜的情況”之一就是産生變化音階的手段是依靠按半孔還是增加音孔?西洋長笛依靠增加音孔以及鍵盤轉置來達到這個目的,中國笛子可以利用十個手指在不加鍵的情況下,增加音孔數從七個到十個;還可以利用指關節增加到十一個音}L(新笛及四川流派就是這樣的)。也可以不增加音孔,利用按半孔的技巧演奏出變化音。也有用增加音孔和按半孔相結合也能達到十二律旋相為宮的目的。這裡面各有利弊,很難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情況複雜之二是中國竹笛究竟應采用何種律制?平均律還是古代五度相生律?五聲音階體系是否落後?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為廣東音樂)律制是否應該保存?是否應以西洋長笛作為改革的方向?等等,類似問題會接踵而來。按照目前樂改專家會議讨論的結果,一緻認為要多律并存,既不排斥平均律以謀求能與西洋樂隊相結合,也不排斥民族的系統風格,使傳統的音樂風格能繼續保存和發揚。要記住這是一個有争議,而且是頗為尖銳和複雜的問題.不可輕率地加以褒貶。
按照“技巧是手段,手段總是越多越好”的觀點,變化音階的}}I練是頗為重要的一個課題,建議笛子演奏者能重視它。
精選以下練習曲,供大家練習,用何種方式不加限制。
注:用雙吐音換氣技巧演奏。《無窮動》片段雙吐循環換氣的要領是,将原來TKTK的舌頭動作改成
TPTK。在做“P”的動作時,将氣吸進去。建議先摸索一下再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