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煙雨客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寫的一首詩,看得出他的情緒低沉,内心傷感,對時局的不滿,對人生的失意,都蘊含其中了。
登樓看花,隻有滿腹惆怅,人生艱難,誰知今日來此登臨。錦江春色,湧入天地成圖畫;玉壘山的浮雲聚散,變幻成古往今來。大唐的朝廷不可動搖;吐蕃夷狄的入侵将是徒勞。可歎劉後主這樣的人物也能立廟祠祀,日暮時分,也想如孔明唱唱梁父吟。
最有名的就是這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可謂脍炙人口,發人深省。
錦江就是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玉壘山上的浮雲,變幻不定,古往今來一向如此。
天地春色,人間萬象,從未改變。可是為何要去吟唱梁父吟呢?
其實,詩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梁父吟,古樂府中一首葬歌。《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借以抒發空懷濟世之心,聊以吟詩以自遣。“父”通“甫”讀三聲fǔ 傳說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
梁父吟音調悲切凄苦。古辭今已不傳,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見《樂府詩集·卷四十一·相和歌辭楚調曲》),寫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
梁甫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據《晏子春秋·谏下篇》載,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齊景公,以勇力聞名于世。晏嬰因他們三人,“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他勸景公設計除掉他們,将二桃贈給三士,讓他們計功食桃。
公孫接自報有搏殺乳虎的功勞,田開疆自報曾兩次力戰卻敵,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後古冶子說:“當年我跟随君上渡黃河,戰車的骖馬被大鼋魚銜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會遊水,卻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裡,殺死了大鼋魚。當我左手拿着馬,右手提着鼋頭跳出水面的時候,岸上的人們都誤認為是河伯。我可以說最有資格吃桃子,二位何不還回桃子?”
公孫接、田開疆二人聽後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見此,凄然地說:“二友皆死,而我獨生,不仁;盛誇己功,羞死二友,不義;所行不仁又不義,不死則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古人讀書,貴在融貫古今,也就是說一首詩中可以有無盡的知識空間。
再回到登樓這首詩,唐代詩人許渾也寫過類似的一首詩,不妨一讀。
鹹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有人這樣評價:景别緻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蘊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為唐人登臨詩篇之佳作。
大中三年(849年),許渾任監察禦史,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風雨飄搖,政治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鹹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詩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