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流傳着這樣一個典故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很多老一輩人經常用這個典故教育後輩做事不要學關羽那樣狂妄自大,因為一時疏忽大意,丢失了荊州讓自己命喪黃泉。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到1996年時,才被一枚竹簡解答。
剛愎自用孤立無援丢失生機
建安24年,對關羽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雖然這一年關羽的聲望到達了人生巅峰,但同時他也是在這一年丢失了荊州,兵敗身死。
在三國時期,荊州是三個勢力的中心,得與失真正決定着三方實力的對比。所以說這也是為什麼三個勢力會一直圍繞荊州進行争奪的原因。劉備和孫權一直都想把荊州收入囊中,隻可惜曹操卻捷足先登,在自己培訓的水軍還沒有完全練成的時候,就開始揮師南下,直取荊州。
在攻打樊城的時候,呂蒙直接收買了糜芳和士仁的心,如此一來,荊州的内部就發生了嚴重的潰敗。在關羽得知這個消息後,就馬不停蹄的派人前往呂蒙的去處,去詢問事情的真相。
經過深入交流後,關羽得知他在荊州的所有家人全部安然無恙,所以在那個時候他就再也無心戰鬥了,在很多人眼裡關羽失去荊州就是因為他疏忽大意,實際上在于荊州的内部矛盾,這種内部動蕩不安的矛盾,讓關羽失去了心思再進行戰争。
與關羽不同的是,呂蒙是非常會拉攏人心,隻用了一招就直接徹底擊潰了荊州,也擊潰了關羽。自從呂蒙來到荊州,這裡效忠關羽的人心就發生了動搖,呂蒙用他自己獨有的手段拉攏人心,所以對于荊州老百姓來說呂蒙比關羽更加靠譜。
也是在一夜之間,關羽就此失去了民心,失掉了荊州。當關羽逃到麥城以後,呂蒙便成功上演甕中捉鼈,呂蒙猜到關羽手下沒剩下多少人,而且也不會走大路,所以他便集結了五千精銳去小路圍堵。
本來關羽還有一線生機,他手機的人特意告訴他:"小路必有埋伏,一定要走大路。"可關羽卻偏偏不聽,他剛愎自用,認為就算有埋伏我也不怕。
就這樣關羽錯過了一線生機,殺出重圍之後,他便從小路一直向北逃。狂妄輕敵之後,甯死不屈的關羽就這樣被殺了,一代枭雄就此隕落。
10萬枚的簡牍被意外發現,揭露了關羽之死并非大意
所以在很多人眼中,關羽的死就是大意,是他自己的剛愎自用讓他放棄了一線生機。那麼真實原因真是這樣嗎?
在1996年的時候,位于長沙五一廣場附近,正在進行緊鑼密鼓的施工,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10萬枚簡牍被挖出來。經過考古專家進行專業分析,這些簡牍是來自三國時期,裡面除了有木簡,還有竹簡等。
這些簡牍存放在地下将近兩千多年,因為年代久遠,所以在出土的時候,因為氧化,有些内容已經模糊不清。在其中一個簡牍上面,記錄二十個字是“軍故吏東陽裡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這句話的内容翻譯過來是建安24年秋,東陽增兵的1萬人馬,發生了集體叛變。而建安24年,正是公元219年,這對于蜀漢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
因為在當時關羽的軍隊已經拿下了漢中。此時的關羽應該是威名遠揚,擁有不錯的前景,可這種大好形式轉瞬即逝,揮師北上,後方卻是空虛,尤其是呂蒙趁機而入的時候,關羽不得不帶兵往回撤退。
盡管曾經關羽鎮守荊州長達六年之久,但他在當地根基并不穩固,前方一片大好,後方内部矛盾重重,曆史記錄是關羽大意失去了荊州,但竹簡上卻記錄關羽失去荊州并非大意,是曆史必然結果。
百姓離心離德,後方内部矛盾重重,土崩瓦解,這不是關羽自己釀造的悲劇,所以令世人唏噓不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