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明确:
到2020年底,全市範圍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
餐飲打包外賣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
全市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今天,是上述塑料制品被禁用或限用的首日。
滬上相關經營者和行業落實情況如何?對塑料制品,消費者如何表現?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進行了調查。
商超:再也不賣塑料購物袋
各類塑料制品中,最早且在最多領域受到使用限制的是塑料袋。
家樂福南方商城店在收銀口和自助付款機的顯眼位置放置了提示闆,告知消費者2021年1月1日起不再提供一次性購物袋,建議消費者自備購物袋。
“店裡這周初開始提前試點不再提供塑料袋,絕大多數消費者是理解配合的。”店長助理王晶璟告訴記者,《上海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剛出台時,業内就什麼是“一次性塑料購物袋”有過争議,不少經營者曾有用可降解塑料袋替換傳統塑料袋的打算。
但監管部門最近強調,可降解、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均屬于“一次性塑料購物袋”,所以家樂福要求所有門店連可降解塑料袋都不能提供,隻提供基于衛生及食品安全目的而使用的連卷袋、保鮮袋,讓消費者用來盛裝散裝生鮮食品、熟食、面食等。後者是監管部門明确的不在禁用名單内的塑料制品。
在盒馬鮮生門店的收銀區,以前擺放着銷售的塑料袋被紙質購物袋取代,中号1元/個,大号1.2元/個。
監管部門近日還明确,小商店、便利店等經營業态暫不要求禁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
記者走訪發現,有些便利店按部就班,有些則主動開始拒絕提供塑料袋。
在多家全家便利店,塑料購物袋被懸挂在自助付款機的一側,大号的0.9元/個,小一點的0.6元/個,價格比過去提高了至少80%。營業員解釋說,這些是可降解塑料袋,目前成本比不可降解塑料袋要高。
記者注意到,商超和便利店以前提供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大多數的主要材質是聚乙烯,執行的産品标準為我國國家标準《塑料購物袋》或我國包裝行業标準《商品零售包裝袋》。
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執行的産品标準為2020年5月1日實施的我國國家推薦性标準《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主要原料有PBAT(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等。
雖然不屬于一次性塑料購物袋的禁用業态,但便利蜂宣布,2020年年底前,其所有便利店将陸續停止供應一次性塑料購物袋。
便利蜂方面表示,這是經過前期調研以及與顧客溝通而作出的決定,許多門店試點下來,大多數顧客都能夠理解支持,而且随着全社會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經營業态加入禁用塑料袋的行列是大勢所趨。
餐飲:外帶外賣打包用紙袋
就經營業态而言,1月1日起禁塑限塑要求最多的莫過于餐飲行業,除了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不可降解的塑料吸管、塑料刀叉勺等餐具也被禁用。
肯德基、麥當勞的門店已經在新規實行的前幾天開始更換塑料吸管、塑料餐具和打包外賣使用的塑料袋。這些門店原本塑料制的刀叉勺全部換成了木質的,吸管換成了紙質的。
遇到顧客需要外帶或外送的餐食,店員會用紙質餐盒或餐袋裝好(杯裝飲料或冰激淩除外,因紙袋不能防水,所以用可降解塑料袋套好),一起放到一個大的打包紙袋内。
肯德基南方商城店從12月28日開始試點在打包外賣環節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服務台一側的牆壁上貼有告示,告訴消費者門店免費提供無拎手紙袋。
如顧客需要用可降解塑料袋來打包外帶餐食,需要付費購買,大号和小号袋子的價格分别是0.5元和0.3元。
達美樂披薩全國超過360家門店今天開始同步采取限塑措施。
達美樂披薩區域經理孔雷表示,門店原本堂吃和外賣都用紙盒盛放披薩,今天起,堂吃的披薩隻用墊了餐紙的木質托盤來盛放,外賣打包繼續使用紙盒,但會建議消費者盡量隻帶紙盒走,如無必要,一般不再提供可降解塑料打包袋。
Tims咖啡、喜茶等飲品店早于1月1日就開始替換塑料餐具。在将塑料吸管換成紙質的同時,喜茶門店還推出了一款可降解塑料吸管,和紙吸管放在一起,供顧客和外賣送餐員選擇。
喜茶中庚漫遊城店的負責人表示,試下來,選擇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顧客更多,因為它相比紙吸管更耐浸泡,吸取飲料中的珍珠、果肉等内容物時更順暢,其相對更好的彈性還能滿足一些顧客愛咬吸管的嗜好。不過,可降解塑料吸管的成本遠高于紙吸管、不可降解塑料吸管。
圖中的白色吸管使用可降解塑料制作
對于不可降解塑料袋的禁用,大多數飲品店表示“沒什麼壓力”,無論是店員還是消費者,均已習慣用紙袋打包杯裝飲品。
Tims咖啡尚樂坊店店長高曉燕表示,把硬闆紙底座放到紙袋底部,再把飲料杯插進底座就好了,杯子外面不需要再套一個塑料袋,“幾乎沒有顧客會擔心飲料外溢會弄濕紙袋。”
顧客:可降解塑料袋質量差
一次性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大面積“消失”,消費者是否接受?
記者在家樂福南方商城店的收銀區和自助付款區觀察了半個小時,發現90%的顧客自帶購物袋購物,“經驗豐富”的顧客還自帶了推車和用來盛放冷凍食品的保溫袋。
沒帶購物袋的顧客有三種選擇:
一是購買超市提供的牛津布或無紡布購物袋,單價從9.9元到19.9元不等。
二是如果購買的商品較多,可到超市服務台領取免費的循環利用紙箱、尼龍繩、膠帶,自助打包。
三是少買一點商品,确保能用手拿走,又或者走到生鮮區抽幾個連卷袋、保鮮袋,以解“燃眉之急”。
“上了年紀的顧客,來購物的計劃性較強,對購物袋價格比較敏感,都養成了自帶購物袋的習慣。”王晶璟表示,塑料制品禁限令實施後,比較難适應的是一些年輕的上班族,臨時起意買了不少東西,突然發現自己沒有随身攜帶購物袋。
這種沒養成習慣的顧客,一些園區或商務樓宇内的便利店會遇到更多。
便利蜂金都路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天有近兩成顧客購買了6.45元一隻的環保購物袋,他們表示會放在辦公室,以後來購物更方便。
記者發現,和不再提供任何塑料袋的經營者相比,一些本着為方便消費者而提供可降解購物袋的經營者反而不讨人喜歡,主要原因是可降解塑料袋更貴,質量卻不一定好。
在蓮花南路上的一家全家便利店,消費者顧先生買了一個0.9元的大号可降解塑料袋,剛放進兩瓶洗衣液和幾罐啤酒,他就發現拎着的袋子拉得很長,底部都快碰到地面了。
還有顧客反映這種可降解塑料袋太柔軟,不像普通塑料袋表面那麼光滑、有韌勁,很容易破,“早知道就買一個無紡布袋子了!”
圖右為全家便利店銷售的可降解塑料袋,圖左為不可降解塑料袋
盲區:集貿市場和線上平台
在采訪中,有不少消費者并不看好塑料制品禁限令的效果,他們反映最近做得好的都是一些大品牌的商超和餐飲企業,其他的小商販、小餐飲落實情況不容樂觀,這些“盲區”需要監管執法部門時常檢查和督促。
同時,許多集貿市場、菜場,包括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線上平台(非餐飲)在這一輪未被強制要求禁用一次性塑料袋,他們仍在打包外送商品時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
此外,雖然有規定要求餐飲打包外賣服務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但由于平台無法強制要求在線商戶禁用,餓了麼、美團等訂餐平台上仍有不少餐飲商戶依舊“我行我素”。
部分商戶的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主要原料是聚乙烯
威海路上一家飲品店今天仍在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打包外賣,店員無奈地表示,店内還有大量此前采購的不可降解塑料袋,不用掉也是浪費。
“我們也很為難!”該店還表示,考慮到可降解塑料袋成本高出不少,在産品不漲價、打包袋不收費的前提下,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對門店是一筆不小的成本負擔。但免費提供打包袋已經成為飲品外帶或外賣服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貿然取消,門店很可能被消費者投訴。
關鍵:倡導健康的消費方式
今天起,遏制塑料污染邁出了新的一步,最終成敗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大家普遍的心聲是不希望重蹈上一輪“限塑令”的覆轍。
此前,我國早在2008年就已出台“限塑令”,全國禁止生産、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并對在商品零售場所使用塑料購物袋實行收費制度。
但時至今日,塑料袋的使用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随着網絡訂餐、快遞等業務的快速發展,塑料制品的用量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不降反增。
在衆多人士看來,上一輪“限塑令”之所以成效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禁止塑料袋的銷售,消費者付出很低的代價仍能買到塑料袋。這種情況下,人們缺乏尋找更環保的塑料袋替代品或反複使用塑料袋從而降低使用成本的動力。
這次的禁塑限塑舉措顯然注意到了上一輪“限塑令”的缺陷,在源頭嚴控塑料購物袋的使用,比如超市,以後就不能賣塑料購物袋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非所有獲得塑料袋的渠道都被關閉,消費者仍能通過外賣平台、菜場、飯店等途徑得到可降解或不可降解塑料袋。很多習慣網購的消費者,在線平台才是他們獲取塑料袋的主要渠道,線下門店禁不禁用塑料袋,對他們的影響十分有限。
超市工作人員用可降解塑料袋打包顧客線上下單的商品
即使将來堵住所有産生塑料袋的源頭,人們也會去尋找其他材質的替代品。屆時,不可降解的塑料污染可能沒了,但紙的污染、可降解塑料的污染卻出現了,“換湯不換藥”。
所以,“一禁了之”雖然可以從源頭控制部分塑料廢棄物的産生,但并非最根本有效的舉措。有句話說得好,塑料是無辜的,有問題的其實是快餐式的消費。目前,多數塑料袋依舊難逃“用一次就扔”的悲劇。
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表示,治理塑料污染,關鍵有二。他建議,将來的政策措施要更多在這兩方面用力。
一是在源頭鼓勵倡導健康的消費方式,延長塑料制品的生命周期,減少、減緩塑料垃圾的産生。
二是做好垃圾分類,讓塑料廢棄物能夠全部進入無害化或資源化處置渠道,避免暴露在自然環境中。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陳玺撼
來源: 上觀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