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隐語的形成

隐語的形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06:16:19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此語出自《春秋公羊傳·闵公元年》,這是孔子編纂删定《春秋》時的原則和态度,這一态度更是儒家“禮”文化的體現。

正如地圖上禁止踏入的無人區一般,在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中,亦有不能說出的内容。譬如:在古代封建禮法中,小輩是不能直呼長輩和尊者的名字的。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甚至,把《史記》中所有諱其父的“談”字都去掉了。

隐語的形成(什麼是隐語)1

不能叫名字,難道人們就沒法稱呼老者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不能直接說出這些内容,所以,民間便産生了一些如今看來嚴苛卻頗富趣味的規矩——避諱。正如其字面意思,“避諱”二字主要是指那種統治者不許說,但老百姓又很想說的事情。避諱有大有小,形成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有些避諱是被動出現的,諸如皇帝的名字,有些避諱則是老百姓主動創造的。

避諱并非肉眼可見,在國家政治與民間百姓對接的過程中,那些摸不着也看不到的避諱,就成了一種“隐語”。雖然,隐語的指代性時而明确、時而模糊,時而刻薄,時而幽默,但其無疑是一國語言系統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隐語的形成(什麼是隐語)2

封建王權的形成,促成了隐語的出現。簡單來說,隐語和直言之間的區别,就如同在甲骨文上的雕刻和在帛紙上的書寫一般。前者需要用手一刀一刀刻畫,而後者卻可以自由自在的運筆如飛。顯然,在甲骨上刻字和在紙上書寫的最大區别,并非費力或省力,而是書寫的内容。

甲骨文通常秉筆直書,而在紙上寫字卻常需曲筆諱飾。在一則較典型的甲骨文中,商王曾直言不諱地詢問臣下:“不好了,五月丁酉日,西邊将會出現禍患。”而其臣下也非常直白地回複了君上:“西邊确實有災禍,那是工方和土方兩個方國在進攻我國東西邊境。”

在這則例文中,君臣之間沒有什麼報喜不報憂的考慮,亦不懂得何為委婉。

隐語的形成(什麼是隐語)3

或是因甲骨文刻畫太過費力,上古先人大多懶于制造所謂的“禁忌”和“避諱”來遮掩自己的真實意圖。仔細翻看《尚書》中記述的上古王臣言論,便會發現:那個時期的臣下不僅可以直呼君主的名字,甚至,還會不加修飾地進行恐吓,譬如:“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意為:你若是不聽話,我就殺了你,滅你滿門。

最早的政治隐語約出現在夏朝,那句著名的“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便是夏朝百姓對統治者的詛咒,意為:我們已決心和太陽共亡。這句政治隐語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僅将主宰人間的君主,比作了天空中的太陽,還一語雙關,詛咒了夏桀的死亡。在上古時期,“日”與“帝”發音極為相近,隻要有心人稍稍拐一下舌頭,那句“時日曷喪”就會變成“時帝曷喪”,由此可見,夏朝百姓對桀的痛恨。

至于百姓為何要用如此隐晦的方式詛咒君王,而不似從前那般直言不諱,恐怕與其直言的代價變化,有着很大的關系。因為,直言進谏付出的代價太過巨大,甚至,需要批評者失去生命,所以,後來的人們便将自己的真實想法隐藏了起來,轉而用隐語表達。

可以說,政治隐語是百姓被憤怒和恐懼逼出來的無可奈何的“藝術”。

隐語的形成(什麼是隐語)4

最初,語言、文字隻是為了讓溝通變得更加明晰的工具,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又開始用語言掩飾和包裹自己的真實想法。恰是從那時開始,隐語開始發揮作用了。

這一時期,人們在推銷自己的觀點時,隻需将其像禮物一樣包裝起來。就實際效果,隐語顯然要比直言更發人深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包裝自己的觀點時,外在包裹的東西定不能太過繁瑣,因為,這樣會讓拆禮物的人失去耐心。

諸如:古代君臣交流,大多都會通過隐語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中華廚祖、商朝開國元勳伊尹顯然深谙此道。初見成湯時,他正是用這種隐晦的政治隐語獲得了對方的信任。據記載,伊尹第一次拜訪成湯時,肩上隻扛着一口用來烹饪的大鼎,他以食物的滋味為喻向成湯陳述了自己推崇的治國之道。

雖然,當時對話的具體内容并沒有被記錄下來,但後世效仿伊尹用隐語進谏的做法卻屢見不鮮。司馬遷在其《史記·楚世家》中也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相傳,楚莊王繼位三年後,不理政務,夜夜笙歌。三年之間,他隻頒布過一個政令,即“膽敢有向我進谏者,殺無赦!”迫于淫威,朝中大臣亦鮮有進谏者。

隐語的形成(什麼是隐語)5

眼看國家就要衰亡,大夫伍舉冒死進宮見了楚王,他對楚莊王說道:“願有進隐。有鳥在于阜,三年不黃不鳴,是何鳥也?”隻見楚莊王笑着答道:“三年不,輩将沖天;三年不鳴,鳴将驚人。”從那以後,楚莊王一改前行,選賢舉能,整肅綱紀,楚國亦由積貧之邦蛻變為凜凜強國。

後代效仿伊尹做法的賢臣遠不止于此,但是,他們無疑都是伊尹的異代子孫。這種用諷喻來闡釋自己觀點的方法,即:所謂的“諷谏”,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語言作為思維工具的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政治隐語還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禁止思考”,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避諱”。

參考資料:

【《尚書》、《史記·楚世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