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些經典老片,筆者覺得,需要多次的重溫,才能夠通過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影片的深層含意。因此,筆者今天帶着大家重溫這部經典老片《我們天上見》。
《我們天上見》是著名演員蔣雯麗自編自導的一部溫情片,更是她的處女作。2010年,影片一經上映,就獲得了多個獎項:第14屆釜山電影節的觀衆最喜愛影片獎,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的最佳影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的優秀少兒影片獎。雖然這是一部冷門的影片,但在豆瓣上卻是獲得了8.7的高分,可見每位觀衆都被影片深深打動了。
影片主要講述了在中國70年代末,在淮南河畔一個古樸的小鎮上,女孩小蘭和姥爺相依為命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由于政治原因,小蘭的爸爸媽媽被發配至新疆改造,小蘭和姥爺一起生活。随着時間的推移,小蘭一天一天長大,但姥爺卻一天一天變老,小蘭擔負起了照顧姥爺的責任。最終,姥爺去了天上,小蘭也一下子長大了……
對于這樣一部體現祖孫親情的影片,如果單純從故事内容去看,是無法領略到其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将從“拍攝手法、人物塑造以及主題寓意”三個部分對這部電影進行深度解讀。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筆者也會結合實際生活,談談影片對于我們人生的幾點啟迪。
01、導演通過長鏡頭和空鏡頭的運用,呈現出人物的性格和心情
①長鏡頭的運用,凸顯了小蘭的純真
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比如6-8分鐘,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從而使觀衆沉浸在故事當中。
為了給觀衆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影片使用了長鏡頭:小蘭夢見自己跨着步在長長的鐵路線上飛翔,紅領巾迎風飛起,配着輕快的音樂,夢裡的小蘭無憂無慮;在一片偌大的草地上,小蘭從畫面中間無限延伸的鐵軌由小變大,出現在觀衆面前。
導演用這樣的長鏡頭,不但使電影的畫面變得唯美,而且把70年代那種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暗灰色的色調全都呈現在鏡頭前,讓大家都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真實感超強。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拍攝手法,更加能展現出小蘭那份樂觀而純真的心境。
②空鏡頭的運用,凸顯了小蘭的孤獨
空鏡頭又稱為“景物鏡頭”,簡而言之就是指畫面中沒有人,隻有景物。空鏡頭主要是用于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産生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等藝術效果,也是調用觀衆情緒的常用拍攝手法。
影片中運用空鏡頭的畫面也有不少,比如:姥爺在院子裡看着小蘭,然後閉上眼睛,鏡頭随即轉向了屋子,屋内空無一人,有的隻是家裡的部分陳設,書桌、書架、椅子、盆景和窗戶;在姥爺去世後,小蘭坐在那裡,鏡頭随即轉向了小蘭背後的那片青山,再加上陰雨綿綿,灰蒙蒙的一片。
在我看來,空鏡頭的運用,更多的是為了烘托出小蘭離開姥爺後孤身一人的那種悲傷與凄涼,給觀衆營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傷感,也激發出觀衆對小蘭的悲憫之情。
02、劇情通過小蘭和姥爺的相互扶持,體現了感人肺腑的祖孫情
整個影片的人物并不多,主角自然就是小蘭和姥爺了,影片通過他們之間日常生活的小細節,再加上影片中其他人物的襯托,更凸顯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濃厚親情。下面将從小蘭和姥爺這兩個人物去分析一下影片是如何通過人物塑造,讓觀衆感受到小蘭的成長過程和童年的内心世界,以及姥爺對小蘭的深切關愛之情。
①小蘭的不幸與幸
首先,童年的小蘭是不幸的,因為政治問題,她的父母都被迫離開了她,再加上與當時“最大的階級敵人”同姓,她的童年注定了要與孤獨、被欺負同行。在學校裡,小蘭受到同學們的欺負和排擠,沒有人願意跟她一起玩。因為入門晚被體操老師孤立……
然而,小蘭又是幸運的,孤獨的童年時光裡,她有姥爺無微不至的愛,每天都有姥爺沖給她喝的一杯麥乳精。姥爺的存在,讓她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夠傷害到她。
盡管小蘭有姥爺無微不至的愛,但每次看到同學們都有爸爸媽媽牽着手的小蘭,還是很介意父母不在身邊的那種遺憾,所以我們會看到小蘭對于父母的思念:在淮河邊守望父母、用麥乳精澆蘭花隻為了期望父母早點歸來;也會看到小蘭因為缺少安全感而躲在衣櫃裡,自己慢慢療傷,淡化自己的孤獨和不安情緒。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小蘭有這種幸與不幸,才體現了小蘭的那種童年内心世界:獨孤中帶着童真,堅韌中帶着敏感。她才會更加珍惜與姥爺在一起的日子,更加明白到親情是世間上最無可比拟的感情。
②姥爺的守護與被守護
姥爺是被時代巨輪碾壓過的老人,與女兒分隔兩地後,又肩負起撫養外孫女小蘭的重擔。在小蘭孤獨的童年裡,姥爺就成了她唯一的守護,他給小蘭梳頭發、做早飯、洗澡,睡覺時給她打扇;鼓勵小蘭練體操,還有給她縫體操服、陪她晨跑......這些都是姥爺一直守護着小蘭的表現,那種無私的愛,相信觀衆都能感受到。
特别是有些片段,更能感受到姥爺那份厚重的愛,比如,小蘭初次去體操房劈叉大哭時,爺爺給小蘭扮孫悟空逗她開心;到了後面,小蘭因為爺爺身體越來越糟糕而在姥爺身旁偷偷哭泣時,姥爺再一次做出了孫悟空的手勢來逗小蘭開心。
到了後來,姥爺的身體漸漸差了起來,甚至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小蘭的協助才能完成。從前,是姥爺照顧着小蘭長大,現在,輪到小蘭照顧姥爺了。姥爺曾經對小蘭的守護,最後變成了姥爺被小蘭守護着。
在我看來,通過小蘭和姥爺兩個角色的前後轉換,既暗示了小蘭的不斷成長,把“雛鳥反哺”的情感用更細膩的方式展現了出來,又在平淡生活中體現出那個時代人們的樸實,成為最打動人心的所在。
03、電影的主題寓意:基于影片内容,結合現實談談該片對我們人生的幾點啟迪
①要學會正視死亡,活在當下
我們都有過和長輩一起睡覺,晚上談到死亡的話題,然後想到對方遲早會離開自己而舍不得,别過臉去偷偷流眼淚的場景。影片裡的這一幕相信會戳動很多人的淚腺。
影片裡面還有一幕,在河邊小蘭和姥爺的對話:“姥爺,你可怕死呀?”“不怕!”“為什麼呀?”“活着跟你在一起,死了跟你舅舅在一起,兩邊都是我的親人。”“姥爺,人死了會去哪啊?”“好人去天上,壞人去地下。”
從片頭到片尾,影片多處出現過關于“死亡”的描繪,但姥爺向小蘭傳遞的不是對死亡的畏懼,而是一種無私的親情:即便是真的死了,也是去到另外一個地方,跟其他的親人團聚。這樣的描述,不但讓小蘭心裡好受多了,就連觀衆也不得不感歎,換一種說法,面對死亡的感受也坦然多了。
死亡隻是人生漫漫長路的一個終點,我們可以确定我們會死,但是不确定的是我們怎麼活。這部電影正正告訴了我們,不應該對死亡有畏懼心态,其實死亡并不可怕,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調整心态,正視死亡,活在當下。
②教育孩子做個好人
影片中,盡管小蘭家裡并不富裕,但是當那位許爺爺每個月都過來讨一次飯時,仁慈的姥爺都會讓小蘭給許爺爺送去五分錢。年幼的小蘭并不知道五分錢意味着什麼,可在姥爺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她慢慢懂得了向他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當小蘭慢慢地長大,姥爺也慢慢地變老,要靠小蘭給他喂飯吃。沒有姥爺撐着的日子,慢慢難過起來。當某一天,許爺爺又在門外敲門時,小蘭為難地打開了,想告訴許爺爺自己家再也沒有能力提供幫助時,卻看到滿臉雨水的許爺爺站在門外,遞給了她五分錢和一條魚。
這組畫面的對比,不但強化了姥爺的那句“好人死了能去天上,好人做好事,不講瞎話就是好人”,更是讓小蘭感受到,好人是有福報的。
在我看來,從小教育孩子做個好人,這也正是大多數為人父母者的心願,能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有時候長輩的言傳身教,更能潛移默化向孩子傳遞正能量。
③陪伴才是最長情的愛
從影片的開始,到姥爺的離世,小蘭和姥爺的相互“陪伴”都貫穿了影片的每個片段。一開始,是姥爺陪伴小蘭成長,到了後來,是小蘭陪伴姥爺終老。如果沒有這種相互的陪伴,祖孫之間的愛勢必會減輕許多。同樣的,少了陪伴的愛,也會顯得膚淺、不切合實際。
影片沒有通過華麗的辭藻表現出姥爺的愛,而是把愛融入到生活的一點一滴。這也正是蔣雯麗要把她自己和姥爺的事搬上銀幕,與所有人一同見證,一同回憶的原因。這段真摯的祖孫情确實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共鳴。
在我看來,無論時光如何變化,歲月留給我們的快樂童年回憶總是同樣的。正是因為有了親人的陪伴,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才不會孤單,也得到了引而為傲的愛。
結 語:
這部電影,不止是蔣雯麗的童年回憶錄,更是她獻給姥爺的贊美詩。影片裡面那些一個一個小片段,組成了一段樸實又厚重的成長故事,雖然經過了歲月的沉澱,依然彌新如初,讓人不得不相信:歲月往複,陪伴才是最長情的愛。
本文從“拍攝手法、人物塑造以及主題寓意”三個方面對影片進行了詳細的解讀,讓我們對影片故事以及所呈現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影片雖然沒有大起大落的曲折情節,但是導演把女性的細膩和感性揉進了這部屬于自己的電影中,催人淚下,而且在平淡的故事裡卻盡顯親情的可貴和質樸,給我們留下了更多關于親情、生與死的思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