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在《本經》中也叫地髓,為玄參科植物懷慶地黃或地黃的根。主産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及東北等地。懷慶産者質量為佳,也是中藥“四大懷藥”之一。地黃入藥有生地黃與熟地黃之分,生地又可分為鮮地黃與幹地黃。入藥不同,功效也有所區别。
一、功效應用
生地黃味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其特點善于清熱養陰,乃滋陰清熱之要藥。
常用于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知绛煩渴,津傷便秘,咽喉腫痛等證的治療。
張景嶽則把地黃評為中藥“四維”之一,其中沒有石膏,張景嶽言:“參地如良相,附黃如良将”,可謂比喻形象。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做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别錄》:“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
《日華子本草》:“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
《長沙藥解》:“涼血滋肝,清風潤木,療厥陰之消渴,調經脈之結代,滋風木而斷疏洩,血脫甚良,澤燥金而開約閉,便堅亦效。”
《本草備要》:“滋陰退陽,涼血生血。治血虛發熱,勞傷咳嗽,痿痹驚悸,吐衄尿血,血運崩中,足下熱痛,折跌絕筋,填骨髓,長肌肉,利大小便,調經安胎。”
《醫學衷中參西錄》:“鮮地黃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熱、涼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二便因熱下血;幹地黃即藥房中常用之生地,經日曬幹,性涼而不寒,生血脈,益精髓,聰明耳目,治骨蒸勞熱,腎虛生熱。”
二、配伍應用
1.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幹、舌绛或紅等證。生地有清熱涼血與養陰之功。治熱入營分證,常配伍玄參、水牛角、連翹、金銀花等,以增強清營養陰功效,即清營湯。
若治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津已傷而緻發熱、夜熱早涼,以及陰虛内熱所緻的潮熱證,常配伍知母、青蒿、鼈甲等,即青蒿鼈甲湯。
2.用于熱在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證。生地能涼血止血。治以上諸證,常配伍側柏葉、生荷葉、艾葉等,即四生丸。
若治血熱毒盛,發疹發斑而斑疹紫黑之證,常配伍水牛角(或李可犀四味)、丹皮、赤芍等以涼血消斑,即犀角地黃湯。
3.用于熱病傷陰,舌紅口幹,或口渴多飲,以及消渴證煩渴多飲等證。生地能養陰生津,實為要藥。治以上諸證,常配伍麥冬、沙參、玉竹等,以養胃陰、生津液,即益胃湯。
若治消渴證,常配伍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即玉泉散。若配伍生黃芪、生山藥、淨萸肉等,即滋膵飲。
若治腎陰不足,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證。常配伍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等,即滋補腎陰名方六味地黃丸。
若治腎陽虧虛所緻的小便不利、消渴等證,可于六味地黃丸中再配伍炮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利水消腫,即《金匮》名方腎氣丸。
張錫純言:“方中以黃芪為主藥,為其能助脾氣上升,還其散精達肺之舊也。《金匮》有腎氣丸善治消渴。其方以幹地黃為主,取其能助腎中之真陰上潮以潤肺,又能協同山萸肉以封固腎關也。”
4.用于熱甚傷陰劫液而緻腸燥便秘。生地既能清熱,又能養陰生津,故善治腸燥津虧便秘之證。常配伍麥冬、玄參等,即增液湯;若燥結熱實,可再加大黃、芒硝,即增液承氣湯。
黃元禦言:“地黃者,準陰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将也。仲景于地黃,無作君之方,無特加之法。腎氣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溫腎氣,地黃滋風木之枯燥也;薯蓣丸用之治虛勞風氣,君薯蓣以斂腎精,地、膠、歸、芍清風木之疏洩也;炙甘草湯用之治經脈結代,君甘草以補中氣,地、膠、麻仁滋經脈之燥澀也;大黃土蟲丸用之治勞傷幹血,君大黃、土蟲以破積,地黃、芍藥潤經脈之枯燥也;黃土湯用之治便後下血,君黃土以收血脫,地黃、阿膠清風木之疏洩也;膠艾湯用之治胎阻下血,君膠、艾以回血漏,地黃、歸、芍清風木之疏洩也”。黃氏對仲景應用地黃經驗,認識頗深,更對後人臨症不辨陰陽虛實,而亂用地黃者,訓斥有節,足堪人師。
三、用法用量
生地常入煎劑,也做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十餘克至幾十克不等;鮮生地用量可加倍,常搗汁入藥。
汪昂言:“生掘鮮者,搗汁飲之,或用酒制,則不傷胃。生則寒,幹則涼,熱則溫。”
四、應用注意
生地性寒而滞,故脾虛濕滞,腹滿便溏者不宜用。
《本草彙》:“丹溪雲: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不知血藥屬陰,其性凝滞,若胃虛氣弱之人,過服歸、地等劑,反緻痞悶,飲食減少,變症百出,至死不悟,豈不惜哉。”
黃元禦言:“水旺土濕者,切不可服。”
——中醫實戰筆記:20.11.13
#中醫實戰筆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